ECONOMICRESEARCHGUIDE
No.4,2013SerialNo.186
中国养老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陈
艺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介绍养老金融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从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需求特征出发提出中国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养老金融;中国;发展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083-02
一、养老金融界定与分类
养老金融是与养老有关联的储蓄投资机制,泛指与居民
①
具体包括社终身理财和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金融服务,
蓄及代发养老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三大类。
1.由于中国老年人重积累轻消费以及银行存款服务较高的安全性,银行储蓄吸引了老年人大量的结余资金,被广泛应用于提供养老保障。代发养老金是银行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一种便民服务,银行网点覆盖率高和金融服务专业化使得这一形式简单的金融服务一直广受老年人的青睐。
2.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由国家宏观指导,企目前中国的企业年金产品都是以企业年金业内部决策执行的。
集合计划产品的形式出现,是指同一受托人将多个委托人交付的企业年金基金进行集中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计划,具有高效率、低成本、规模效益三大优势,可以满足不同的投资需求。
3.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被保险人在交纳了一定的保险费以后,就可以从一定的年龄开始领取养老金,是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目前中国所有的寿险公司都有养老性质的保险产品,主要分为分红型养分红型指保单持有人每年都有权老保险和万能型养老保险。
获得建立在保险公司经营成果基础上红利分配,享受公司的经营成果。万能型保险是指包含保险保障功能并设立有保底收益投资账户的人寿保险。具有缴费灵活,保额可调整,最低保证利率的特点。
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金融服务方式。作为中国目前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有力补充,养老金融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压力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按照服务主体划分。第一,在银行针对老年人的业务中,养老储蓄和养老金的发放占有较大的市场比重。除此之外,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银行还作为贷款人和托管人分别参与到养老住房抵押贷款和企业年金的金融服务中。第二,保险公司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提供基本的人寿保险和健康保险外,还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商业养老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第三,在证券市场中,基金公司经常受托管理养老基金和企业年金的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
2.按照服务对象划分。第一,对老年人个人的金融服务。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金融机构来解决自己的理财问题,他们请投资银行为其制订个人退休金计进行退休资产的现金流动分析,委托信托机构代理其管划、
理和营运资产,借助投资基金获得资金投资收益等等。第二,对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老龄产业作为中国的一个新兴社会团体捐产业,在发展之初可能会得到一定的财政资金、助资金的支持,但从根本上来看,老龄产业,特别是具有商业性质的老年消费品生产、老年服务行业和老年公寓建设,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将主要靠金融市场来解决。
三、中国养老金融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养老金融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未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结合老年人消费心理与金融产品的特点可以得出老年人对养老金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储蓄偏好明显。受自身的心生理、文化特点决定,老年人偏向于储蓄性和保障性的金理、
融产品。二是风险厌恶、价格敏感。老年人比较保守,对金融产品进行选择时非常关注其对收益的保证程度。同时老年人
二、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养老金融产业仍处于比较薄弱阶段,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比较匮乏,主要有银行储
①全国政协委员贺强,《关于建立中国养老金融体系解决社会养老的提案》。收稿日期:2012-12-21
作者简介:陈艺(198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金融理论研究。
—83—
对不同的金融产品间区别的辨识能力不足,对金融产品价格(费用)比较敏感。三是复杂投资工具接受能力差。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差,对于复杂投资形式特别是金融衍生投资工具厌恶。
结合以上老年人对养老金融的需求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养老金融存在以下问题:
1.中国储蓄率表面很高,但对多数人储蓄不足以成为养老依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储蓄率主要来源于政府和企业,居民储蓄占GDP比值一直在两成左右。并且由于收入差距问题,这些为数不多的居民储蓄中的大部分却只属于少数人。截至2011年央行公布的个人存款余额为35.8万亿,根据2008年对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结构的结论,假设约5%的储户占有40%的存款,则剩余的21.5万亿若要每人仅能分得一万六千余元存款,在目前的被13亿人均分,
负利率时代,这对于庞大的养老需求无疑是杯水车薪。
2.养老金融服务成本费用较高。典型的例子是由于子女工作流动性增大,跟随子女在异地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是银行收取的异地取款手续费(不同的银行收取比例从0.5% ̄1%不等)使得这部分老人每人每月的养老金都要损失几十块,这对于老年人的“养老本”来说是笔不小的支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初期,劳动出。
和社会保障部与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提出对于异地领取养老金离、退休人员免收手续费。但是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这项协议也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销声匿迹。
3.养老金融市场开发有限,结构失衡。接近九成的养老金由政府提供,而商业保险和企业年金等只占很少比重。2010年末中国企业年金规模为2809亿元,远少于全国社保基金8376亿元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5356亿元。而且目前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多为大型国有企业,占企业总量90%、创造55%GDP、60%出口、提供45%税收和75%就业机会的在目前国家养老金存在巨额民营企业却鲜有建立年金计划。参考文献:
缺口情况下,开发企业年金等养老金融产品市场更有巨大的意义。
4.养老金融产品类型雷同,缺乏设计创新。尽管有着不同类型的养老金融产品,但是金融机构没有充分分析老年人心生理及其金融需求,更没有针对其特点进行产品创新。这理、
使得中国的养老金融产品及服务体系相对于发达国家还很单薄。例如在2000年日本已经实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此保险制度是指当老年人因疾病或衰老以至于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入住康复中心或需要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由保险人在家庭护理功能明显下降,老龄化加剧的压力下,提供补偿。
老年人的护理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目前中国还没有相应的养老金融服务对其进行保障。
四、对中国养老金融发展的建议
1.政府应积极推行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为了完善中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丰富和发展养老金融的产品及服务,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优惠的税收政策会激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相应的政策财政支持会促进不同的金融机构开发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在美国反向抵押贷款发展初期,发展十分缓慢,直到联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HousingAdministration,FHA)对房屋价值转换抵押贷款(HomeHECM)提供保险,才确保了老年EquityConversionMortgage,
人的积极参与。无独有偶,日本护理保险中公费在其筹资来源中占有50%比例,在这种长期制度的建立初期由国家承担较大筹资责任的做法,是使得制度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
2.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强跨行业合作。金融机构要抓住养老金融的重要发展机遇,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不断推出低成本、多元化、个性化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一方面,金融机构要重视养老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专属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跨行业合作,特别是和老年人健康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保健、信息、看护等行业,跨行业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促进养老金融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1]宋唯琳.从美国模式到中国本土化———对中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2008,(91):15-21.厦门大学,2007.[2]黄小璇.中国推行反向抵押贷款问题研究[D].厦门:
[3]袁友文.以房养老:国际经验及中国前景分析[J].改革透视,2006,(6):79-81.刘叔兵.以房养老与住房反向抵押贷款[J].西北人口,2007,(2):17-19.[4]宋莉莉,
[5]王贞琼.中外企业年金制度的比较及启示[J].江汉论坛,2004,(5).[6]李玉兰.中国企业年金现状及改革建议[J].商情,2012,(13).
[7]张萱.日本互利保险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8]权彤.老龄化压力下的日本养老保障体系及其借鉴[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009,(2).[9]陈竞.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修订与非盈利组织的养老参与[J].人口学刊,[10]张晓宇.建立适合中国民营中小企业的养老模式探讨[J].金融与经济,2006,(10).[11]邹小菲.长期护理保险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展望[D].青岛:青岛大学,2005.[12]王韧.对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规划的探析[J].中国市场,2008,(18).
[13]蓝霞,王伟.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完善中国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14]陈强.论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作用[J].上海保险,2007,(1).[15]徐怡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前景[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3).
[16]闫威,刘利华,徐晓艺,等.针对老年人消费心理的产品设计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14).—84—
[责任编辑陈丽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