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学科分类:高等教育
课题类别:一般课题
关键词:“三链”融合;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基于三个方面:一是落实“新时代高教40条”的新要求。“双万计划”明确:“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方案要求: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融合,如探索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深化宣传部门与高校共建新闻学院等。二是适应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新要求。“北京指南”提出要:“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组织创新,探索建设一批与行业企业等共建共管的产业或行业学院”。三是没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地方应用型高校能否建、如何建产业学院。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湖北H学院、湖北L学院、常熟G学院、东莞C学院探索建设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且积累了经验。但也有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建设产业学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困惑,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
1.2 课题界定。本课题所提及的“三链”融合是指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和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之间的融合。本课题所研究的产业学院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依托优势学科专业,打破学科、专业和企事业之间壁垒,统筹全校与社会资源建设的新型二级学院。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5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学院”“行业学院”“产教融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相关文献较为丰富,但“三链”融合导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的研究则较少。
1.3.1国内研究现状。一是产业学院概念内涵及出现意义的研究。如郑琦(2014)、励效杰(2015)、徐秋儿(2015)、孙柏璋和龚森(2016)等对产业学院出现背景、概念及实践进行了探讨。二是产业学院建设模式研究。如湖北H学院与宇电集团依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建宇电学院——校企合作产业学院模式(文胜,2016)、福建N大学与安溪县创办安溪茶学院——校地合作产业学院模式(孙柏璋,2018)、常熟G学院与苏州电梯行业联盟共建电梯学院——校行合作产业学院模式(徐正兴、顾永安,2017)、东莞C学院按照“政府支持下的学校+大学创新城(新型研发机构)+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园区、专业镇街+龙头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胡文龙,2017)。三是产业学院运行模式研究。如高职院校的“混合所有制模式”(张艳芳、雷进平,2018;吕刚,2019)、“公办民助”模式(黄振胜,2018)、“以项目为核心”的模式(刘国买、何谐等,2019)。四是产业学院建设案例研究。如姜世雄(2013)、李宝银(2015)、王国杰和张飞(2017)、刘健(2018)郑则凌(2019)、李奇勇(2019)、吴湘频(2019)等总结和提炼了各自案例研究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经验、成效、问题。五是产业学院治理体系研究。如朱为鸿和彭云飞(2018)、范立南和李佳洋(2018)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学学院层面进行探讨。六是产业学院课程建设研究。如唐正玲(2016)、张坚豪和吴桂华等(2017)。七是关于行业学院发展趋势研究。张根华(2019)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提出“行业学院2.0”的具体措施
包括构建面向产业的建设质量标准、健全协作共赢的共同体体制机制和建设行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学院2.0”建设应具双主体性、产出导向、产业学科及书院制等特征。八是其他方面研究。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沈孟康等,2016)“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吴金玲,2018)、质量监测与评价(管连等,2019)。整体上讲,这些研究对于产业学院建设和研究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些研究成果颇具价值。
1.3.2国外研究现状。Manuel Crespo,Houssine Dridi(2007)认为加强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可能有潜在的功能失调方面的利益冲突。Andy Cosh,Alan Hughes(2010)从大学与中小型企业的关系指出他们之间的链接度直接影响知识创新与商业创新。Jiang MingJi,Zhou Ping(2014)指出微小结构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专利创新方面呈现抛物线状的影响。Mu—Hsuan Huang,Dar-Zen Chen(2015)等从组织控制视角,认为大学在追求社会知识生产体系的中心的角色时,要积极建立UIC(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即实施一个正式的UIC的管理机制。Hui Xu(2014)阐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应该加强彼此之间互动和联系,减少独立节点的存在,努力构建完整的、畅通的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进而共同创新。Elisa Villani,Einar Rasmussen,Rosa Grimaldi(2013)等从校企合作的中介组织(技术转移办公室(TTO),大学孵化器(uIs),合作研究中心(CRC))出发,认为要通过减少不同认知,缩短地理、组织和社会方面的距离基础上再合作。
1.3.3述评。已有的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表现在:一是将产业学院改革试点放在产教融合、推动本科高校深度转型先行先试的创新做法来研究和实践,推动了实践创新和体制创新。二是对现有产业学院建设在体制机制、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教师管理、协同发展、科研应用、服务社会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为本研究提供分析维度。三是现有研究和实践表明:未来一段时期,是否拥有创新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成为转型高校划分办学格局、竞争力判断的新标准,这奠定了本研究重要
现实价值。
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研究还可能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概念界定不清。如有些研究将“产业学院”、“行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学院”、“校+协同”等混用, 相关概念均涉及与产业、行业、企业对接。二是实践经验总结诸多,理论思考不够深入,如侧重设施共享合作、机制保障、信息互通、功能对接、人才互用等具体运行过程中问题分析,用科学理论,如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去思考、去设计和评价较少。三是现有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高校建设行业学院数量不多。四是对地方高校所在地行业、产业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建产业学院研究不多。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是利于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基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导向,可以促进产业学院建设理念形成、路径实施、持续改进等。
二是利于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创新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产出高水平产教融合成果,且可持续。
三是利于推动我省产业学院建设的“湖北实践”。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为我省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产业学院提供借鉴和参考。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2.1研究目标
2.1.1 基于“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集知识发现—知识应用—知识综合
—知识传播一体化地衔接起来,叠加了教育、企业和研发组织特点的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2.1.2 “三链”融合导向下现有行业学院建设模式的改进、推进和总结、评估,拟建行业建设模式的设计和建设方案。
2.1.3“三链”融合导向下产业基础不发达城市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产业学院可行路径。
2.2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知识分类的内在逻辑:既寻求拓展知识又考虑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即巴斯德象限。
第二部分:“三链”融合导向的概念、内涵与形态。
第三部分:我国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实践、效果、问题分析。
第四部分:“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通过体制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跨越组织边界,与具有共同价值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政府等创新主体结合成创新联盟,推进联盟从最初的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和联合开发等松散合作演化为知识创新的实体化平台。
第五部分:“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案例研究。
第六部分:“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反思、持续改进与政策建议。
2.3研究重点:“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实践总结与持续改进建议。
2.4创新之处
2.4.1大学组织理论上的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改变传统大学根植于科层管理的组织形态,根据行业背景、区域产业、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以及长期形成的办学优势对内部组织进行变革,促进深度产教融合和转型发展。
2.4.2实践上的创新。本研究试图构建基于“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回答在区域产业不发达,企业规模不够大地区的地方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问题。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
本课题沿着“‘三链’融合的理论基础——‘三链’融合导向的概念、内涵与形态——现有产业学院建设成效、问题分析——‘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案例研究及持续改进、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展开,具体如下图:
“三链”融合导向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路线图
3.3实施步骤
1.2019年6月~2019年12月:一是开展文献研究;二是到省内开展行业学院的省属本科院校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已开展了湖北H学院XX学院、XX学院,湖北L学院宜兴XX学院、XX国际学院等有关实地调研,访谈了11人;三是参与研究者所在高校XX智能制造学院、XX建筑产业学院建设方案设计。
2.2020年1月~2020年6月:本课题初期成果创作、成形阶段。
3.2020年6月~2020年12月:发表论文2篇,撰写《“三链”融合导向下湖北省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实践》调研报告。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4.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项目组负责人及其成员是由一批由博士及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研究高等教育管理、专业建设、专业的专业团队,起点高,理论素养好,研究基础比较扎实。课题组成员熟悉英语,能够便捷地获取第一手外文资料。
课题负责人最近几年主要研究领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产教融合、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在工作中撰写多篇被所在学校领导批示、使用的咨询建议、工作方案,对于成果有理论思考也有实践经验。课题负责人2012年获得湖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排序6。
课题负责人一直关注产业学院建设情况,2019年3—5月份曾经到湖北H学院XX学院、湖北L学院XX工程学院、XX国际学院以及调研,访谈了11人。
目前,课题负责人正在参与湖北H学院XX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工作。因此,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基础将有利于本课题的顺利完成。
4.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1)项目负责人及其成员主持完成教育厅、所在高校教研和科研项目5项,项目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在《大学教育科学》、《教育探索》、《安徽农业科学》、《文教资料》《广州化工》、《装备制造技术》等期刊上发表与该课题相关论文10余篇。
(2)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
《公立新建本科院校治理结构变革——基于创业型大学视角》一文认为,优化治理结构有助于公立新建本科院校提升高校治理能力,实现办学目标,但从领导核心、学术组织、外围组织、资助、校园文化五个维度看,公立新建本科院治理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创业型大学理念,依据“黄金五律”,优化公立新建本科院校的治理结构。
《新型大学建设: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应对策略》一文认为:新型大学转型发展也可以看作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范式的变革。推进新型大学建设,应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从行政管理、学校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改革举措,推进新型大学逐步走向卓越。
《地方院校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一文认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创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夯实工科基础,继而不断提高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使其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发展,实现高校的教育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协调发展。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建设探索》一文认为:为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群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线,分析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相互关联关系,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整合分散的实践模块,促使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获得应用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达到我校对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供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
《智能制造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一文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应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的培养过程,强化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应用,重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并持续全部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施产教融合计划,与知名智能制造企业如 SIEMENS 、ABB 、GE和 FANUC 等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开展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逻辑控制系统(PLC)、离散控制系统(DCS)、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等智能制造相关项目的实训,实现智能制造、机器人、自动化、信息与通信的技术的融合应用和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开发编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综合提升。
5.主要参考文献
[1]朱为鸿,彭云飞.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3):30-37.
[2]陈国龙,林清泉,孙柏璋. 高校产业学院改革试点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7
(12):44-46.
[3]刘国买,何谐,李宁,梁俊平.基于“三元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新型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2-66.
[4]励效杰.产业学院的制度逻辑及其政策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15(31):31-39.
[5] 胡文龙.论产业学院组织制度创新的逻辑:三链融合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17.
[6] 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3-6.
[7]许文静.整体性视域下产业学院内部结构的治理逻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9):12-16.
[8]朱士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创新——以常熟理工学院行业学院探索为例[J].江苏高教,2016(5):80-83.
[9] 张根华,冀宏,钱斌.行业学院的逻辑与演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67-70.
[10] BOYER EL. Scholarship reconsiderd: priorties of the
Professoriate[M].Princeton, NJ: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0.
课题编号:74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