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传播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

来源:二三娱乐
学园l XUEYUAN 2014年第29期 传播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 陈超群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要】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已成为很多传统大众媒介的语言表达内容,同 时网络流行语已受到国内外语言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传播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在传播中的功能和 影响,并揭示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传播语言学 网络流行语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9—0186—03 义众说纷纭。杨敏认为:“‘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 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奎国 萍贝U从网络流行语的形成论述:“实际上,网络上形成的语 言已经成为一种变体。每年,一些新词、短语、句子都会被 广泛传播和使用,形成网络流行语。”王婷认为:“网络流行 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 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 ‘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网络流行语从属于网络 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鲜活生动的部分……”武月锋和王川 认为:“流行语是一种持续时间较短的文化模式,单个流行 语或者流行词往往基于某个特定事件而突然出现,在较短的 互联网正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上使用的一些语言也逐渐成为生活中的流行语。网络流 行语是网络时代新兴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 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 感的反映,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研 究它。网络流行语不仅有其产生和流行的网络和社会基础, 也有它产生的传播学依据。 传播语言学是从语言学和传播学学科理论的汇合中孕 育、成长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综合学科,它有着广阔的 发展前景。本文拟从传播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功 能及其在传播中的影响等。 传播语言学概述 传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语言学和传 播学结合的产物,同时又与新闻学、广告学、文化学和社会 心理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与传播学在研究领域、研 究对象等方面有许多交叉的地方,两者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 观上都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必然联系。可以说,两个学科之间 具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这是传播语言学得以产生的前提 与基础,也是传播语言学作为两个学科相互联系的共同产物 的自然基础。另外,现代语言学为传播语言学的建立提供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当代传播学的迅 一时间内被某个群体所采用,但又转瞬即逝,迅速瓦解并被抛 弃,这说明流行语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在伍文忠看来: “流行语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阶段或者行业广为 流传的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经 常出现或者被网民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杨玲在其硕 士论文中则对网络流行语定义如下:“在一定时期,在网络 平台中被网民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带有很强的媒介性, 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 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网络媒介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 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孙洁、樊启迪、巢乃鹏则在其论 文中较为详尽地区分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语和网络语 言,他们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区别于网络通用语(含义基 本固定,曾经流行但如今已经被‘一般化’的网络用语,如 ‘伊妹儿’、‘美眉’此类网络语言),区别于普通网络语言 (包括网络技术语言和交流的自然语言),是具有特殊性、 流行性和特定含义的网络用语。” 猛发展则为传播语言学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更为广阔的视 野,为传播语言学的产生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语言学和 传播学的交汇和碰撞,促使传播语言学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 构架了自己的学科体系。 . 传播语言学不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问 题,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语言与传播的关系,考察语 言的传播功能以及语言特性在人类传播活动中的变化规律。 所以说,传播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人们一般把它同 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民俗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数理 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命名语言学以及交际语言学等一起列 入应用语言学的范畴。 今天我们正走向高度“综合的时代”。近年来我们开展 的传播语言学研究就是把语言放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大系 统中加以考察,从而更有效地揭示人类语言的本质、功能以 及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毫无疑问,新方法、多学科交叉的 传播语言学研究为中国语言学向着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了 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在定义上有以下特征:(1)流行 性是网络流行语的本质特征;(2)词、短语、句子(或特定 的句式)等是网络流行语的表现形式;(3)网络流行语是人 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鲜活生动、传播速度快,是一个 历史范畴;(4)网络流行语既存在和广泛应用于虚拟空间, 也向现实世界渗透,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用语的 部分。 三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及功能 1.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 更广阔的前景。 二网络流行语的界定 纵观国内学者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对网络流行语的定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大体经 历了网民的传播一网站的传播一多种媒体相互传播一社会 普遍认可四个阶段。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构建者是网民, 在传播路径上,由大众(网民)向媒体和社会传播,是一种 由下而上的传播方式。而以往的社会流行语是由社会精英根 186一 学园I XUEYUAN 据主流意识提出,通过多种媒体向大众传播,大众只是被动 的接受者。大众角色的巨大转变决定了网络流行语性质的改 变。网络传播的主体有三类:个体传播者、职业传播者和组 织传播者。个体传播者主要是网民,职业传播者是指专门以 网络传播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大都是网络机构的代言人, 而各类商业网站、官方网站则属于网络传播的组织传播者。 简而言之,网民是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网络 和媒体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物质基础。由下而上、由虚拟向 现实是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式。 2.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功能 2014年第29期 第一,交际功能。交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的过程, 即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 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交际包含两个要素:(1)发生在人与 人之间,即交际对象;(2)用于传递信息和交换思想,即交 流目的。语言在社会中充当着人们传输信息、交流思想感情 的中介,这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是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媒介,可以通过网络流行 语了解时下社会群体宏观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心态。网络构成 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它链接了各个领域,为人 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情感的平台。人们可以尽情地用语言 表达内心世界,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 及社会现象提出建议和发表观点。如“我爸是李刚”“不管 第三,文化功能。众所周知,语言是伴随着人类文化的 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社会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要想充分发挥这些“工 具”的作用,就必须把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成 定的语言形式。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一举一动”,都 会在它的语言中得到“一五一十”的反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有依附性,随着社 会的发展而发展,因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生活和文化现 实的变化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催生出大批流行语。网络 流行语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因为语言变异必然与 时代发展同步,网络流行语能够敏锐地反映社会变化。“给 一力”“山寨”“hold住”等流行语大都出现在社会文化生活领 域。这说明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温饱问题等物质生活层面的时代已成 为历史,时下人们更关注精神文化生活层面。 网络是流行语滋生的沃土,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情感 的平台。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享受语言的狂 欢。于是,“杯具”(悲剧)、“裸辞”(职场精英因各种原因, 不找新的工作之前就选择突然离职)、“闹太套”(not at all 的音译)、“我勒个去”(表示无奈)、“高大上”(高端、大气、 上档次)等流行语接踵而至,具有广泛的网络及社会认可度,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说到底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是民间思想意 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时 下,以网络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民间文化与主流文化 并存的文化格局,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第四,凝聚功能。语言是维系民族的一条重要纽带。同 样,一个群体的凝聚心理也常常要靠语言来传播,政治、经 济和文化上的特点或交流也要靠语言来体现或沟通,语言是 民族和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 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 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懂得并会使用网 络流行语才不会引起交流障碍。 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神马都是浮云”“哥吃的不是面, 是寂寞”“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些网络流行语或 嘲讽或解嘲或宣泄,它们与当下网民强调个性本位、个性发 展、个人价值实现相一致,借戏谑与调侃,表达对传统的颠 覆和自身存在与发展意义的关注,多层次、多维度体现网民 的心理感受、精神诉求、表征他们集体无意识的社会心理和 思想动态的流变。 从根本上说,网络流行语就是一种社会隋绪的反映,否则 不会流行。网络流行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人们 的交流提供了记录、表达、讨论、互动、传播和分享的平台。 第二,思维功能。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最重 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离不开语言这 根纽带,然而,语言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进行思维和 认知最重要的工具。正是依靠语言,人类才能够思考问题、 总结思想,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记录世界、传播世界。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 达到一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需要有意改变语音、词汇和语 法等。在这方面,网民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性。不仅新的词 汇层出不穷,一些复杂而有深度、有哲理的句子也开始出现, 表达了思想,体现了个性。很多新的表达法突破了汉语的常 规语法,也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如“土豪”代称网 在网络环境中,个体的网民很容易受到网民群体的影 响,一些网民会为了获得该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和群体归属 感,而自觉遵循该群体的规范,并模仿该群体中其他成员的 主流行为,以获得该群体的认可和自身的身份认同。使用网 络流行语最容易使网民之间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心理, 同时也会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行动者自身的意义来源, 也是自身通过个体化过程建构起来的”。只有社会行动者将 认同内在化,并围绕这种内在化过程建构其意义时,它才能 够成为认同。在传统和新兴媒体对网络流行语的引用推广和 人们从众的心理本能双重推动下,个人对网络流行语的原始 络游戏中有钱无脑的玩家;“何弃疗”意谓“有病”“脑子进 水”;“这是要……的节奏啊”表示感叹某种即将出现的状态。 诸如此类的表达法还有很多,这些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 传播不仅丰富了我们原有的词库或语言系统,而且证明了语 言是开放的、兼容并蓄的,而并非封闭和孤立的系统。总之, 语言不仅是人们思维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是观察思维的一面 镜子。正是依靠语言为工具,人类才能够思考,形成概念、 好奇心开始转化为一种必须了解的渴望,因为对网络流行语 的无知只会增加个体心中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和来自同伴 的被排斥感。 所以,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 判断和推理。同时,语言又把思维的结果固定下来,传递下 去,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认知的水平,是人类成为 真正意义上的使用符号的动物。 和心理距离。另一方面,网民的“模拟仿效”与“群体聚合” 心理,也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诞生与广泛传播。 四网络流行语广泛传播的影响 1.提高交流效率,丰富精神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信息的 一187— 学园I XUEYUAN 传递速度也相应加快。传统的书面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追 求快速度的要求。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以其简单快捷、内 涵丰富的特点加速了人与人交流的速度。人们在打字或语音 2014年第29期 际的需要,一部分网络流行语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不断地得 到发展,甚至是变异。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变异主要有语 时,可以随手用符号、谐音代替话语,而且对方可以理解你 想表达的意思。同时,网络语言形象生动,也为人们的交流 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2.体现个性,提升创造力 无论是饱受争议的火星文,还是那些可爱的符号表情, 都是人们创造力的结晶。如“霉女”“奇葩”等用反义指代, 诙谐幽默,别出心裁,这正是网络流行语的吸引力所在。在 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如何最有效地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网 络流行语是最快捷的工具。如,很多个性签名都代表了个体 不同的性格,总结了吸引力,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因 此,部分网络主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尽快融 入这个网络社区,以便顺畅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对网络流行 语的熟悉使得这些新进群体更快地在虚拟社区中获取认同。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性反映了这样一个观点:随着互联网的 发展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虚拟社区中人们的情感归属感 会越来越强。 3.导致语言文字不规范,引起交流障碍 网民的年龄在日益年轻化,很多孩子在没有接受学校教 育前,过早地接触了网络世界,他们所接受的是网络流行语 的熏陶,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的认识。从信息交流角 度来说,网络流行语最大的消极影响便是构筑了信息传播的 壁垒。在一些虚拟社区中,经验丰富的交流主体通常大篇幅 音变异(如稀饭——喜欢;童鞋——同学;酱紫——这样子; 油墨——幽默;表—一不要)和语义变异(如灌水;顶一个; 杯具;山寨;十面‘霾’伏;土豪;光盘行动等),另外一 种变异是由两个以上的词语压缩而成的,如2013年的几个 网络流行词:“说闹觉余”(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 觉自己很多余)、“累觉不爱”(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 的缩略形式。源自一个帖子,一名95后男孩感叹“很累, 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后引发众多二三十岁的青年议论)、 “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了)、 “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 的缩略)。 3.顺应与创新 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促使网络流行语与时俱进,不 断创新以跟上潮流。一些具有词缀作用的字词更容易在传播 的过程中顺应表达的需要发生变化,如从“上班族”、“月光 族”、“啃老族”、“蚁族”、“柜族”(指迫于住房压力而租住 在集装箱里的人)、“裸婚族”、“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 的大学生)、“婚活族”(一群以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来找结 婚对象的人)到“考碗族”(是指当下到处参加公务员考试, 不考到“饭碗”不罢休的一群人),看到当今社会的发展和 时代的变迁对网络交流的影响。类似的还有“××二代”“裸 ×”“×奴”等。还有一些外语中的词语,被网友们翻译成 中文以后被广泛传播和使用,常见的有“卡哇伊”(日语中 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而信息接收方,尤其是那些不经常使用 互联网和虚拟社区的新手未必能理解形形色色的网络用语 的含义,有时甚至会产生歧义,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 的障碍。 4.过度娱乐化,降低审美品位 “可爱”的意思)、“闹太套”(not at all的音译)、酷毙(very coo1)、“北鼻”(英文baby的谐音)、“嗨皮”(英文happy 的音译)、“粉丝”(英语fans的音译)等。这些“外来词” 既是对中国文化的顺应,又是对汉语表达的创新。它们不仅 容易传播,也会长久地流行下去。 尽管从原则上讲,语言的表达要追求美学价值,遵守健 康性原则,反对粗俗的语言。但从审美的角度看,有些网络 流行语在内容上是俗而不雅,有些甚至是低俗化。以下就是 些格调不高的网络流行语:(1)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 一多远。(2)绿茶婊(一些女性网友对另一些假装清纯的单身 女性的称呼,这一称谓中包含有轻蔑、嫉妒以及憎恨的情 绪)。(3)世界那么乱,装纯给谁看。(4)鸳鸯戏水,都淹 死;比翼双飞,都摔死。(5)我为兄弟两肋插刀,为女人插 兄弟两刀。(6)没钱的时候,老婆兼秘书;有钱的时候,秘 书兼老婆。 五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发展趋势 网络流行语诞生以后,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以下三种趋势: 1.淘汰与消亡 总之,从网络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生活的镜像, 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应社会的神经。网络流行语在传播 中记录下了我们的沉思以及时代生活的点滴。 参考文献 [1]杨敏。解读网络流行语[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 (7):123~124 [2]奎国萍.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给力” [J].北方文学(中旬),2012(6):109~l10 [3]王婷.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新[J].大江周刊(论坛), 2011(11):4~5 [4]武月锋、王川.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 研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31~33 既然是流行语,那么网络流行语同流行歌曲一样有生命 周期。如前几年流行的“咆哮体”“元芳体”“甄嫘体”等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兴趣的转移而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继而遭到淘汰并消亡。 2.糅合与变异 t [5]伍文忠.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J].黄石理工学院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73—76 [6]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 学,2006 网络语言会在传播的过程中糅合其他语言中的成分,如 中英文混合语“I服了you”“hold住”“××style”“你out 了”“玩hi曲了…‘3Q”等,这类表达更容易被追求新奇和 时髦的网民喜爱和广泛运用。网络流行语是由于网络传播的 需要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要网络存在,就有网络语言交 一[7]孙洁、樊启迪、巢乃鹏.网络流行语的概念辨析与传播 过程[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5~19 [8]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0:59、71、76、85 [责任编辑:林劲] 1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