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
一、资本
1.资本的含义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増值的价值。资本不仅是一中特殊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从本质上看资本的运动是价值运动。)
2.资本的一般特点
(1)增殖性。这是资本区别于一般商品和货币的根本特征。资本总是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一旦资本停止了增殖,资本也就丧失了它的基本职能。
(2)运动性。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而资本运动的快慢同时反映了资本增殖能力的强弱和形成一定时期内资本增殖量的多少。
(3)返还性。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4)风险性。资本具有收益和风险并存的特点。(收益越大,风险越大) 3.资本价值流通与一般货币流通的区别 一般货币的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G-W-G’,其中G’=G+△G,△G表示资本的增殖额)。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4-1。
表4-1 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资本价值流通 流通形式 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流通目的 追求资本价值在量上的增殖 流通限度 以价值增殖为目的,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一般货币流通 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为买而卖,货币媒介的是异质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 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 4.资本的形态
(1)货币资本形态
货币资本形态是资本最一般的和初始的形态。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货币资本主要存在于资本的购买阶段,用于购买其他生产要素。 (2)实物资本形态
实物资本是以物质形态表现的资本,包括投入商品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一切物的要素和待售的产出品。实物资本有两大类:
①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形态表现的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 ②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态表现的包含资本增殖额在内的待实现的产出品。 (3)无形资产形态
无形资产是指市场主体所占有和使用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特有经济资源,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由多个使用者重复使用)
主要特点:1、具有非实物形态2、它的存在使占有者或使用者借以取得单凭有形资产无法获得的收益3、可有偿转让,某个无形资产还可以无限次向多个使用者重复转让使用权4、无形资产的估价主要依据其潜在的获利能力。 (4)虚拟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是指能够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出的资本。虚拟资本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信用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
②收入资本化形式上的虚拟资本,主要有股票、债券、资本所有权证书等。 特点:1、自己没有价值,不进入生产和流通2、不反映实质资本的数量变化。 5.资本价值增殖和利润 (1)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①必要劳动。必要劳动是指劳动者用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而付出的劳动。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而变化。
②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的劳动中超出必要劳动的部分,受工作日的长短和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剩余劳动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资本所有权和劳动力所有权相分离并且劳动力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剩余劳动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
(2)价值增殖
商品经济的存在,使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的统一;资本的存在,使商品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是资本运动的原动力和目标。价值增殖额如果从它活的源泉考察即定义为活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如果把它与全部预付资本比较即看作大于预付资本的增殖额,则是利润。相应的价值增殖程度有两种评价公式:
①利润率,又称为资本利润率:
P’=m/(c+v)
②剩余价值率:m’=m/v=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利润
利润是商品价值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 生产成本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1、生产成本构成了企业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也是衡量企业盈亏的界限,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有重要影响2、生产成本时企业市场竞争的重要表现,较低的成本会使商品的售价有较大的浮动空间,从而产生较大的市场竞争3、生产成本也影响着企业持续发展的潜力,在价格一定的情况下,较低的成本令剩余价值相对增加,有利于企业把较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增强企业的发展潜力4、生产成本的回收状况,也关系到企业对原有正常生产规模的维持能力。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的因素。剩余劳动占全部活劳动的比例越大,利润率就越高。 ②资本的因素。在利润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节省和加快资本运动速度可以使利润率相应提高。
③市场的因素。市场形势和资本经营者自身的市场经营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会改变产品的市场实现状况,从而使利润率发生变化。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成为社会范围内资本价值增殖状况的一般现实。 二、资本经营
1.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 (1)资本集中
①概念。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
②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并购、联合、发行股票等。 ③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具体表现在:
a.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拥有较强信用地位的资本更容易击败竞争对手,收购或吞并对手资产,促进资本集中。
b.信用关系的发展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对这些融资渠道的利用,实际上也就是对社会各类闲散资金的集中。融资方式可按不同角度划分为间接融资(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方式——体现了企业和中介金融机构通过借贷行为而形成的债务和债权的关系)和直接融资(企业向资金的最终所有者或各类投资者直接融通资金的方式——其包括体现权益关系和债务关系)、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
(2)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3)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关系 ①两者联系
两者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资本集中的基础)
②两者区别
a.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不以积累为必要前提。
b.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到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和联合的途径,则较少受社会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限制。
c.资本积聚在增大单个资本的同时,也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若采取原有资本之间的兼并或联合的途径,则一般不能直接增大社会总资本,但可以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d.通过资本积聚方式扩大单个资本规模,一般速度较慢,资本集中则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
三、(重要)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产业资本为例) 1.资本循环
(1)资本循环的含义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资本运动过程。
(2)资本循环的各个阶段
产业资本循环是由一个生产阶段和两个流通阶段所构成,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G代表资本的货币形态,A代表劳动力要素,Pm代表生产资料,W代表商品形态。
①购买阶段(准备阶段):
,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特点:1、购买生
产力2、生产消费3、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有合适的比例
②生产阶段(关键阶段):
,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
③销售阶段(致命阶段):W'—G',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3)三种职能(货币资本职能——通过购买生产要素为资本价值增殖、商品资本职能——实现剩余价值和生产资本职能——执行生产剩余价值)各自的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的终点和起点都是货币,但终点的货币量大于起点的货币量,因此它的循环形式最有了表明资本循环的目的是价值增殖;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生产过程,其最能表明生产实际上就是接连不断的再生产;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包含了剩余价值的代售商品,其反应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内在联系,表明实现过程对于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性。
(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
②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所以,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2.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资本连续不断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研究资本周转问题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
(1)资本周转时间 ①概念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与流通时间所构成:
a.生产时间。生产时间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和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
b.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售卖时间。 ②资本周转时间对周转速度的影响(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设n代表资本的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则:
可见,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次数成正比,和周转时间成反比。资本要加快周转速度,就要设法缩短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①生产资本
生产资本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者的比较见表4-2。
表4-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较 固定资本 存在形式 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 价值转移方式 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 资本周转方式 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 物质形态更新方式 周转速度 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 周转周期长,周转速度慢 流动资本 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和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形式上都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 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 周转周期短,周转速度快 ②固定资本的损耗
a.有形损耗,是指厂房、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在物质形态上的损耗。(a、因使用而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b、因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物质要素的损耗)
b.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等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技术的进步引起的资本价值的贬值。 (a、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同类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已经购置的该类机器设备贬值。b、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市场上出现了质量和功效更好的机器设备,是原有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下降,从而导致原设备贬值。)
③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④折旧就是对固定资本价值转移量的计算以及从商品销售中逐步提取和回收这部分价值的方式。——折旧是实现固定资本更新的基本途径,是固定资本价值周转所采取的特殊形式。
按照固定资本使用年限而逐年提取的固定资本价值额,就是折旧额和折旧基金。固定资本价值转移回收年限叫旧年限。每年提取的固定资本折旧额与固定资本总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折旧率低→使用年限长→减少固定资本费用→减慢周转速度→不利于及时采用新技术和减少无形损耗(反之则反)
⑤为减轻固定资本损耗的不利影响,企业可以加强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使设备维持良好的效能,从而减轻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企业还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提高折旧率的办法,来减少固定资本无形损耗带来的损失。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总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是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
(2)加快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意义
①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于资本的利用和资本增殖、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强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的投入量。
③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
④加快资本周转,可以节省所用资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第5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社会总资本
社会总资本就是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
2.社会总资本运动 ①含义
社会资本运动就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而所谓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循环和周转,实现着单个资本的再生产。
②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之间的关系
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 相同点:二者都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不同点:
a.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b.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c.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3.社会总产品和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 (1)含义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又称社会总产值,分为包含在产品中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c),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以及凝结在产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m)。
(2)两大部类的划分
①社会总产品根据其最终用途在物质形态上可以区分为两类:用于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②社会生产从产品最终用途出发可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II)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所构成,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③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形态把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和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成三个部分(c + v + m),是研究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前提,也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关键。
(3)三次产业划分
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划分三次产业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第一次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 第二次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 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如运输、通信、商贸、旅游、金融保险、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文化娱乐、科技教育、新闻出版等行业。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有点(P77-78)
(4)两大部类和三次产业划分法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 从方法论上看,两大部类较三次产业更为抽象;
b. 从分类的依据看,两在部类的划分依据产品的最终用途,三次产业的划分依据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序列;
c. 从涵盖面看,两大部类以社会总产品概念涵盖一切物质生产部门,三次产业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包容社会所有生产部门,特别是包括服务业;
d. 从计算口径看,两大部类包括了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物质产品,三次产业
则只统计各部门的增加值(即不包括构成当年新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价值)。
②联系
a. 物质产品的价值和非物质的产品即服务的价值都可以区分为c、v、m。
b. 三次产业划分融合到两大部类中扩大了两大部类的内涵。所有的物质生产和服务生产构成社会总生产,社会全部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构成社会总产出:根据服务产品的最终用途,为生产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一部类,为生活提供的服务可以纳入第二部类。
4.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 (1)含义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是指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
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出(包括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
(2)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市场实现问题 原因:①社会资本再生产反映了资本的现实运动,而资本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是资本运动之“惊险的跳跃”,它表明既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同时也表明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②社会再生产的进行,不仅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而且要求资本价值所反映的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使用价值形态的补偿和替换不仅包括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以及有关服务产品的总量补偿和替换问题,而且还有这些需要补偿和替换的使用价值的内部结构问题。
二、社会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 社会简单再生产 ①含义: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剩余产品是用于消费而不是用于积累的,生产在维持原来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②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一次性消耗掉;消费资料也在一年内被消费,没有外贸和储蓄。
简单再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的一个阶段。
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的原因:1.、从社会在生产的历史观察2、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逻辑分析3、从再生产运行的内在矛盾看(P80)
2. 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各自的实现条件
社会再生产问题,本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出都必须通过交换而得到实现,达到供求平衡。
社会总产出的价值构成:Ⅰ·c+v+m Ⅱ·c+v+m 使用价值构成:第一部类为全社会提供生产资料产品和生产服务;第二部类是为全社会提供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1)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 (c + v + m) = I c + II c
即: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一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2)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II(c + v + m) = I (v + m) +II (v + m)
即:社会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第二部类产出完全实现。 3.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和基本实现条件
(1)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 (v + m) =II c
(2)全部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过程:
①第一部类产出中的I c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一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一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使用价值采取生产资料和生产性服务的形态,价值上又表现为本部类在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那部分生产资料和服务。
②第二部类产出中的II( v + m )部分,供求都发生在第二部类内部,因此是通过第二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而实现。使用价值采取了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价值上又表现为本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③I (v + m) 价值上表示第一部类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而其使用价值形态却仍然是生产资料;II c则在价值上表示第二部类生产中所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性服务,但其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第一部类的消费需求得到补偿,第二部类的生产耗费得到替换。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1. 社会扩大再生产
(1)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在社会总资本循环运动中不断扩大规模,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生产要素产出效率的提高或二者同时发生而得到实现。
(2)内涵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是改善要素质量和结构,以利于提高要素产出率;外延扩大再生产则突出资本等要素规模在量上的相应扩大。两者都需要追加一定的资本投入。在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追加资本应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要素:一部分追加到不变资本中,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另一部分则追加到可变资本中,转化为工资形态,购买追加的劳动力,劳动力所有者将把其所得的工资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和生活服务。
2.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扩大再生产第一个前提条件:I(v + m)>II c。
第一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和服务耗费以后,必须有一个余额,用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的需要。
(2)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II [c+(m-m/x)]>I( v + m/x)。式中,m/x(其中x>0) 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消费量。
第二部类的产出在补偿了当年两大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已消费的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后,也要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劳动力所引起的追加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的需要。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第一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生产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第二部类全部产出(供给)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生活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
(2)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因而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原资本的有机构成相同;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即:m-m/x=△c +△v。
①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c + v + m)=I (c+△c)+II (c+△c)。
②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 (c + v + m)= I (v+△v + m/x)+II (v +△v +m/x)
③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I ( v + △v + m/x)= II (c+△c)。
其中,I(v+△v + m/x)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要的则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而II (c+△c)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I(v+△v + m/x)需要和II (c+△c)进行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量相等,两大部类的产出才能都得到实现。
4. 技术进步中的扩大再生产与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 ①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追加资本中用于生产资料的部分所占比重也就会更大一些,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就会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
②生产资料生产较快增长的趋势是指在技术进步并应用于生产过程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也就应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相应地,制造生产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又应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即生产增长的快慢顺序为:
为第一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I(c+△c)增长最快;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I(v+△v + m/x)次之,最后是II(c + v + m),即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③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受消费资料生产的制约。因为:
a. 在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中,追加劳动力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必然要依赖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来提供;
b. 制造生产资料只是提供生产的手段和条件,它本身并不是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第一部类生产的发展,必然还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发展所提供的市场。 追加小知识
资本有机构成:一方面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是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