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捕鸟那一段的具体阅读题(从“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到“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问题
1 作者在写捕鸟之前为什么先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的不相宜?
2 选文最后一段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3 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读理解
。(一)、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
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a 一块雪,d 地面,用一枝短棒 e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j 些秕谷,棒上l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h 着,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g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答: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 。 答:下雪后捕鸟。 1、a d e j i h g
2、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5、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一、选出下面加黑字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B) A.人迹罕至(稀少)人声鼎沸(水开) B.拗过去(用力弯曲)敛在盒里(放) D.总而言之(说)无处觅食(寻找)
答:“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答:“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二、“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D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四、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_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_______,肥胖的黄蜂_______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_______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_______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_______,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_______的根。
1.在文中横线处填上准确的词。
2.这段文字,是_______描写,读后给人鲜明的印象,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样写,洋溢着对虫儿们的_______,是童年生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写出了( )。
①百草园的动植物的五彩缤纷。 ②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③百草园的自然景物丰富多采。 ④百草园的各个角落美丽如画。 6.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 A.由园内到园外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 D.由略写到详写
7.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8.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六、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
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1.概括段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是……都无从知道。”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①对被送进书塾的不解与强烈不满。 ②对读书、学习的厌恶。 ③对自己行为的自责。
④对家里的人破坏自己生活的愤恨。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的__________,在“我”的心中,它们是可爱的__________。
4.在文中( )处,填上标点符号。
5.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6.删掉句中的加黑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7.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1.选择最准确的动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A.撑 放 系 拉 B.支 撒 绑 拿 C.支 撒 系 牵 D.顶 放 连 牵
2.选出对此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描绘出捕鸟全过程,表现了儿 童爱玩的心理。 B.文段中用了一系列动词来写捕鸟的过程,体现了儿童捕鸟时兴奋、惊喜之情。
C.捕鸟是在“拍雪人”和“塑罗汉”都不相宜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不能从中得到什么乐趣。 D.写捕鸟的过程,文段中没有出现一个“乐”字,但可以看出,捕鸟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答案:一、B 二、B 三、D 四、C 五、1.见课文。
2.景物,叙述顺序井然,条理分明;用词准确、生动、鲜明。 3.突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拟人,喜爱,“美好记忆”或“真实写照”。 5.④ 6.B
7.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8.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9.C
六、1.“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被送进书塾,“我”对百草园的一切无限留意。 2.①
3.蟋蟀们,覆盆子们,木莲们,依恋,朋友。 4.! !
5.排比、拟人
6.不好。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七、1.C 2.C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了起来,脸色甲,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我——我——”② 但是他乙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一个手势:“散学了,——③你们走吧。” 1.文中方框甲、乙两处最恰当的词语依次是() A.雪白停住B.苍白顿住C.惨白哽住D.灰白站住 2.文中标①、②、③三处破折号,其意思依次是() A.表解释表停顿表转折B.表解释表声音延续表递进 C.表递进表声音延续表解释D.表递进表停顿表递进 3.给括号中填上标点: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A.: B., C.; D.。
4.“我的朋友们啊”,这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对学生们用“朋友们”的称呼,是因为() A.今天听课的不只是学生们,还有镇上的大人。 B.这是最后一课,他不想用老师的身份同学生讲话。
C.这是最后一课,今天学生个个“那么专心”,显得特别可爱,因而韩麦尔先生激动地说“我的朋友们……” D.韩麦尔先生用充满感情的口吻称呼孩子们,让他们意识到目前的严重局势、处境。 5.韩麦尔先生只写“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却“使出全身力量”,这是因为() A.这两个字太难写了。
B.今天听课的还有镇上的大人,韩麦尔先生太紧张了。 C.韩麦尔先生倾注了所有的情感来写这两个大字。
D.只是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要表现他的文化教养,因而特别认真地写字。 6.这一段对韩麦尔先生主要采用了() A.外貌、动作描写B.动作、语言描写
C.动作、心理描写D.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D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宁可(níng)
B、挟着(xié)
C、捂着(wǔ)
哽咽(gěng)
思量(liàng)
赚钱(zhuàn)
踱步(duó)
祈祷(qí)
钥匙(shi)
2、回忆课文,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⑴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_________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⑵ 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___________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3、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⑴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⑵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4、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⑴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⑵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答:A、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B、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5、下面的几段语句采用了何种描写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E、服饰描写 F、环境描写 G、细节描写
⑴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
⑵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
⑶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⑷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漂亮的绿色的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⑸ 我本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
6、填空题
⑴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⑵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⑶ 《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和_________。
⑷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⑸ 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1、 C
2、捂 挟 3、⑴ 比喻 2、 ⑵ 拟人
3、 ⑴ A、韩麦尔先生 B、服饰描写
4、⑵ A、小弗朗士 B、心理描写
5、⑴ B ⑵ D ⑶ C ⑷ E ⑸ F 6、⑴ 都德、法。
⑵ 小说,1873年 爱国精神
⑶ 以“我”见闻感受,小弗朗士,韩麦尔。
⑷ C
⑸ C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综合练习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浠水(xī) 硕果(shuò) 锲而不舍(qì) B.弥高(ní) 校补(xiào) 迥乎不同(jiǒng) C. 衰微(shuāi)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D.赫然(hào) 凝结(níng) 气冲斗牛(dòu) 2.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深霄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C.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郝然而出
D.这个方面,情况就迴乎不同,而且一反即往了 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仰之弥高(更加) 潜心贯注(用心专而深) B.锲而不舍(刻) 心会神凝(领悟) C.兀兀穷年(劳苦的样子) 迥乎不同(差得远) D.沥尽心血(滴) 警报迭起(屡次)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他要给我们 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 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3)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 而出。 (4)这个方面,情况就 ,而且一反既往了。 A.衰弱 凝结 蓦然 迥乎不同 B.衰弱 凝固 赫然 截然不同 C..衰微 凝固 蓦然 截然不同 D.衰弱 凝结 赫然 迥乎不同
5.指出下面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4分)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
(4)闻一多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4分)
(1)饭几乎忘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的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7.判定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5分)
(1)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中。( )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生平经历,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
(3)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曾受教于闻一多。( ) (4)《烙印》《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均为臧克家的作品。( )
(5)《红烛》《死水》都是闻一多的诗集,表现出反帝爱国的激情。( ) 二.整体感悟(8分)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3分)
2.课文的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3分)
3.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么看?(2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10分)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就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琳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11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2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13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1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选文第①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选文第14段的两句话再次点题以照应题目中的 和 。(2分)
2.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3.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2分)
(1)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4.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可信,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5.“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四、拓展阅读题(15分)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很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
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呜?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的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鼓掌)
1.文中的“他们”是指 。“你们”指的是 。 “我们”是指 。(3分)
2.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分)
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句中的前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后一个“李公朴”指的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3分)
4.第2段用希特勒、墨索里尼的事例,阐明的道理是( )。(1分) A.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B.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C.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D.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5.这两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1分)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B.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C.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6.文段最后两句话表达了讲演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7.联系课文的后半部分,说说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闻一多先生学习些什么。(3分)
五.中考题(4分)
1.(2006,云南,2分)为“你欢迎我不欢迎”加上标点后,表意不明确的一项是( ) A.你欢迎,我不欢迎。 B.你欢迎我?不欢迎。 C.你欢迎我不?欢迎。 D.你欢迎我,不欢迎。
2.(2006,泰安,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到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D.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六.探究性学习(6分)
本文的语言精炼含蓄,有的很普通的一个词,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手法,是耐人寻味的。请体味下面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他自己也没“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七.综合性学习。(7分)
读书,是精神的享受;读书,可以吸收无尽的营养。读书,能激起你心中的波浪;读书,能使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得宽广。你一定喜欢读书。
1.谈谈你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负的任务及完成的情况。(3分)
2.请你为所在的班级设计一份开展“读书报告会”的活动方案。(4分) 八.写作练习(30分)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一些令你难忘人,请你采用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对他(她)进行描写。300字以内。
第十二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Ⅴ.一.1.C 点拨:A项“锲”应读qiè; B项“弥”应读mí,“校”应读jiào ; D项“赫”应读hè,“斗”应读dǒu
2.A 点拨:B项中“霄”应为“宵”;C项中“郝”应为“赫”;D项中 “ 迴 ” 应为迥,“即”应为既 3.B 点拨:“会”的意思为“集中”
4.D.点拨:注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5.(1)比喻(2)比拟(3)比喻 (4)反复 点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望闻问切”这种比拟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6.(1)记叙 (2)描写(3)描写 (4)议论 抒情 点拨:要充分体会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7.(1)√ (2)╳ (3)√ (4)√ (5)√ 点拨:本文的体裁不是人物传记,是一篇很精粹的散文。 二.1.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来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把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点拨:本题要求从整体来感知课文,把握文章要点。
2.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得过渡十分自然。
点拨:要深刻领会过渡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3.这篇文章是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炼、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有它自己的特点与妙处。适当用一点文言词可使文章精炼,增加语言的味道。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三.1.承上启下(过渡) 说 做
2.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 3.1.(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宣传民主。
(2)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誓与反动派拼死一战的决心。 点拨:要善于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 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点拨: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因为当时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用口说,“说”与“做”是统一的。
5.“口的巨人”意味着闻一多先生为正义、民主、自由大声疾呼;“行的高标”意味着闻一多笃行务实,勇于牺牲。
四.1. 反动派 特务们 革命人民 2. 排比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
3. 李公仆本人 像李公仆一样的革命者 革命力量必定越来越大 4.D.
5.C.
6.对革命人民战胜反动派、争取民主自由的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7.闻一多先生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积极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学习他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点拨:要重视对比阅读、注重知识迁移,提高阅读及分析能力。
五.1.D. 点拨:D句中在这个位置停顿,用了逗号,就表示两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从表达的意思上看,前一句说“欢迎“,后一句又说“不欢迎”,究竟是欢迎还是不欢迎?令人费解,表意不明确。
2.B 点拨:A 句属于搭配不当,“唱着”和“歌声”不能搭配在一起;C句属于成分残缺,应在“仿佛把我……”的前边加上主语“它”;D句属于分类不当,因为“广大班主任老师”也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修改病句,考查的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它占有一席之地,应当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六.1.这两个“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的意思。
2. 这里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没有说”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3.本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不仅是“言“,也是“行“。 点拨: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探究这种语言现象,是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