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l卷第2期 2011年3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01.31 No.2 Mar.2011 精神生态危机的悲凉写照 ——重读《废都》 高旭国 (浙江农林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摘要:贾平凹写于2O世纪9O年代的长篇小说《废都》,之所以在当时乃至今日一直存有非议、争议或者更准确 地说是歧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属于文学史上那种并不多见的题旨隐蔽型的作品,它为研究者提供的原本就是 一个具有多种阐释可能的开放空间。用生态主义批评的理念和方式进入文本,重点考察文本中以庄之蝶为代表的人 的精神生态所出现的诸多危机症候,概括地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缘于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失衡导致的人的心理失 衡、精神失调及至精神紊乱。二是在我国步入商业社会初期,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由人的 欲望的膨胀和失控所带来的人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以及精神上的“无家可归”。 关键词:价值失衡;精神失调;欲望失控;无家可归;精神生态学;《废都》 中图分类号:1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1)02一O162—05 《废都》到底写了什么,这恐怕是一个言人人殊 的话题,因为《废都》是属于文学史上那种并不多见 生态问题抑或人的精神生态问题,在其中均有所展 示,有所追问,有所忧虑,比如那条贯穿作品始末的 具有人的思维的奶牛,每天思考的即是人类与自然 的题旨隐蔽型的作品,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只是日常 生活中一些外部的感性的状况或状态,类似于“世 风”、“世俗”、“世情”、“世相”的临摹记录。从一定意 的关系问题,而那个同样贯穿作品始末的捡破烂老 头定期发布的“谣辞”,分明是2O世纪末商业大潮涌 起之时整个社会失衡失范的生动诠释,当然,最引人 义上讲,《废都》是无所谓主题、无所谓倾向性的,其 思想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取向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乃至复杂性、矛盾性,注定了它为研究者提供的只能 是一个具有多种阐释可能的开放空间。本文尝试从 注目和深思的还是以庄之蝶为代表的人的精神领域 所出现的诸多危机症候。 一、价值失衡与精神失调 生态主义(精神生态学)的阅读视角加以解析。 早在新世纪之初,我国生态学者鲁枢元教授就 在其《生态文艺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学的 美国社会生态学家默里・布克钦认为:“几乎所 有当代生态问题,都有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根源。”[3] 20世纪8O年代末,特别是9O年代初期,是我国由计 “三分法”:“以相对独立的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 然生态学’,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为研究对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商业原则 的出台和人文基础的薄弱,使得当时整个社会价值 象的‘社会生态学’,以人的内在的情感生活与精神 生活为研究对象的‘精神生态学’。”I1 后来他又在 《生态困境与“精神污染”》一文中,进一步解释说: “如果说自然生态体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社会生 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精神生态则体现 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倾斜甚至是断裂。 小说开篇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人心惶惑、动荡 不安的社会生活图景,先是西京城里接连发生神秘 “异事”,接下来是捡破烂老头那一段当时在全国流 传甚广的“谣辞”,再接下来是遍布大街小巷的气功 表演、卜卦算命及“全民经商”的喧闹景象,其间又穿 插高级知识分子孟云房与出家的小尼姑偷情、无业 游民周敏携带别人老婆私奔,而后通过这两个人物 为人与其自身的关系。”l_2 从鲁先生这一界说出发,我们发现《废都》的确 关乎生态主义内涵,无论是自然生态问题,还是社会 收稿日期:2OlO一11—3O 作者简介:高旭国(1959一),男,湖南省湘潭市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E—mail:gao1959@126.corn 162 第31卷 高旭国:精神生态危机的悲凉写照 道出书中主要人物一一以作家庄之蝶为首的“四大 文化名人”的所作所为。 捡破烂老头在书中所担当的角色,有如《红楼 梦》里的跛足道人,他讲的第一首“谣辞”也像《好了 歌》那样是统领全书}的“引子”。“~类人是公仆,高高 在上享清福。二类人作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 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 里拿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 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 就赚钱。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差五解个馋。九类人为 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十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 雷锋。”[ 全社会的价值失衡,必然带来全社会的诸多问 题,如“拜金主义、超前消费、游戏人生等观念的急剧 膨胀,色情服务、迷信活动的卷土重来,贪污腐化、假 冒伪劣之风的日益猖獗等,都使得社会风气不断恶 化,人们道德水平普遍下降。”[5 在诸多的社会问题 中,最为严重的恐怕还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人的行 为现象,而是隐藏在那些行为现象背后的人的心理 现象、精神现象。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 尔斯认为:“人就是精神,而人之为人的处境,就是一 种精神的处境。”[6 这种人——精神的处境,若从精 神生态学的角度考量即是人与其自身的关系怎样, 人自身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是否和谐一致,而在整 体上是否符合或体现出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所必备 的秩序井然、良性互动的“生态链”和“生态位”。人的 精神领域其实也与自然领域一样(包括社会领域), 维系平衡的是一个系统,系统内部的任何一个环节 都不能出现问题,相互间既依赖又制约的关系一旦 打破,整个系统就将陷入紊乱瘫痪。 《废都》中,主人公庄之蝶心理上精神上演变的 过程恰好说明了这一点。作品交代,庄之蝶原本“活 得清清静静”,“只在家写他的文章图受活”,不仅“档 次高,成就大”,是“文坛上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而 且还因其“品行端正”而被认作西京城里文化人的楷 模、普通人的精神道德的偶像,但在商业大潮和恶浊 世风的冲击侵蚀下,随着“声名越来越大”,“心情反 倒越来越坏,脾性也古怪了”。庄之蝶性格骤变的起 因元外乎来自两方面,一是如前所述的整个社会价 值体系的失衡,二是作为作家、文化人的自身价值的 失重。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说明庄之蝶性格发 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由价值失衡 导致心理失衡,再由心理失衡导致人格裂变,最终是 由人格裂变导致精神濒于崩溃。并且,庄之蝶在精神 上急剧向下滑落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调整、自 我把控的能力,他愈是感到价值失落,就愈是想寻找 或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而愈是寻找不到或证明不 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就愈是不顾一切地想抓获点什 么,这其中,女性几乎成了庄之蝶唯一能够抓获的对 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完成肉体的交融,才能把 一切苦楚在一时里忘却。”按照波伏娃《第二性》中的 的说法,庄之蝶疯狂地追逐女性、占有女性、依赖女 性甚至顶礼膜拜女性的深层心理动机,乃是“男人梦 想重新完全置于母性的庇护之下,以能再度发现他 存在的真正根源。”[7 但可悲的是,当庄之蝶希求在 女性那里找到或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时,不是由于 心理压抑导致性无能,就是由于精神紊乱导致性泛 滥。比如他与妻子牛月清在一起做爱时,总是“不用 时逞英豪,该用时就无能,已经看过许多医生都没效 果,准备着这一辈子就再不要孩子了。”而在与婚外 的几个女人接触中的“性反应”和“性举动”,却陡然 变成了西门庆式的“色情狂”。以两处细节为例,《金 瓶梅》第78回,写吴月娘宴请兰氏,西门庆因见兰氏 “仪容娇媚,体态轻盈”,就“不见则已,一见魂飞天 外,魄丧九霄,未曾体交,精魄先失……”L8]《废都》也 有一段是写宴请(周敏宴请庄之蝶),庄因见其妻子 唐婉儿“风情”、“漂亮”,“心就慌起来,推说去厕所走 出去。一进厕所关了门,那尘根已经勃起,却没有尿, 闭了眼睛大声喘气,脑子里幻想了许多图象,兀自流 出一些异物来……”两相比照,如出一辙!类似的场 面在《废都》里还有多处,如小保姆柳月到庄之蝶家 里做工没几日,庄就搭讪与之调情,见人家臂上有颗 “美人痣”,就“说声‘柳月你这胳膊真美’,贴了脸去, 满嘴口水地吻了一下。”后又发现人家“短衫没有贴 身”,便“朝上看去,就看见了白胖胖的两个大乳”, “腾了手就要进去。”再后,当发现柳月的脚好看,立 马“低了眼看”,“一手将那脚握了,将脸贴近,皱了鼻 子闻那皮革的味和脚的肉香。”待到与柳月调情结 束,忽然想起了唐婉儿,竞“一时身心激动,腿根有了 许多秽物出来。”阿灿是一位贫民窟女子,庄之蝶头 一次到人家做客,就当着这位素不相识的女子为别 人代写情书,当听到对方说一句“我恍惚觉得这是给 我写的”,便“一时冲动”,“把握笔的手伸过去,在拿 笔的手扶在阿灿的腰际时,身子同时往起站,于站起 未站起的地方,俯下来了一张嘴接住了上来的一张 嘴……”一日,庄之蝶听汪希眠的老婆说她年轻时曾 把他当成偶像,便夜不能寐,虽理智上“竭力不去想 她”,“但不去想,偏要想!焉能不想?竟把这女人与 1 63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牛月清比较,与唐婉儿比较,与柳月比较,三比较两 比较,身上憋得难受.,下边就直挺挺地竖起来。” 病态的性行为来自病态的性心理,病态的性心 理来自病态的精神世界。在《废都》出版同一年(1993 年),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广泛参与的长达三年之久 的“人文精神危机”大辩论中,发难者之一王晓明先 生认为:“人文学术也好,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也好, 真正的危机都在于知识分子遭受种种摧残之后的精 神侏儒化和动物化 ”[g]庄之蝶的精神世界确有“侏 柳月在出嫁前一天晚上就对庄之蝶说:“是 你……把我们毁灭了!而你在毁灭我们的过程中,你 也毁灭了你。”小保姆的话可谓意味深长,的确,庄之 蝶的毁灭又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毁灭,他把他的“精神 病毒”传染给了他周围的人,他周围的人也都跟着毁 灭了,唐婉儿、阿灿、柳月、包括汪希眠的老婆和他自 己的老婆,哪一个不是心灵破碎,信仰破灭,精神世 界里一片废墟!而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小保姆 之所以能够得出这么透彻的认识,那是因为她看清 儒化”、“动物化”的特征和趋向。“侏儒化”主要指人 格上的矮小、猥琐、不健全,在具体行为上常常表现 为虚假、做作、表里不一和自欺欺人,“动物化”则是 指放弃信仰理想层面的精神追求,完全把自己还原 为肉体的存在和本能的需求,这两者在庄之蝶的身 上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比如在对待女性的态 度和处理两性关系上,他骨子里明明是喜爱贪恋那 些年轻女性的肉体,但在她们面前硬要摆出一副道 德慈善的面孔,总是以“感情”为借口,替自己的堕落 寻求开脱,而一旦当他与她们之间的苟且之事败露, 他又不愿承担责任,生怕给自己的名誉地位带来不 利;他把小保姆柳月当礼物送给市长的残疾人儿子, 明明是为了巴结市长,打赢自己的那场官司,却在柳 月面前花言巧语,口口声声说是替柳月的前程着想; 好友龚靖元因赌博落入法网,他廉价收购人家大半 生所藏之名贵书画,目的是为了自己开办画廊赚笔 大钱,但在做这件事时却以“搭救龚哥”为名,把理由 说得冠冕堂皇:“咱为开脱这么大的事,争取到罚款 费了多大的神,也是对得起龚靖元的。既然龚小乙烟 瘾那么大,最后还不是要把他爹的字全输出去换了 烟抽,倒不如咱收买龚靖元的字。”如此寡廉鲜耻、无 情无义之举,连他自己在过后都觉得良心有愧,责骂 “自己已是一个伪得不能再伪、丑得不能再丑的小 人了。” 雷达先生在分析庄之蝶的性格时,认为“核心问 题在于,不断丧失本真性的悲哀。”[1。。应当说这是很 有见地的,庄之蝶的精神走向确是一个“不断丧失本 真性”的过程,说穿了,也就是一个不断地丧失真善 美和不断地变得假恶丑的过程,而之所以如此,根子 全在于他的精神生态系统在陷入紊乱后,由于缺乏 有效的调节机制出现了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个“生态链”的扭曲导致另一个“生态链”的扭曲, 一个“生态位”的断裂导致另一个“生态位”的断裂, 而这无异于精神上的慢性自杀,最后的结局只能是 自我毁灭。 1 64 了她所崇拜的“庄老师”与她所鄙视的未婚夫一样, 都是残疾人,唯一不同的,一个是心残,一个是身残! 二、欲望失控与无家可归 贾平凹在谈到《废都》等作品创作的动机和动力 时,曾愤激地指出:“社会发展到今日,巨大的变化, 巨大的希望和空前的物质主义的罪孽并存,物质主 义的致愚和腐蚀,严重地影响着人的灵魂,这是与艺 术精神格格不入的,我们得要作出文学的反抗,得要 发现人的弱点和罪行。”[1 贾平凹所讲的“物质主义 的罪孽”和他要发现的“人的弱点和罪行”,在中国步 入商业社会以来最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欲望的膨胀和 失控,而这也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生态系统发生危机 的最为严重的祸根之一。詹姆斯・乔伊斯早就说过: 在现代社会,是物质主义(欲望)“摧毁了人的精神功 能,使人们无法进一步完善-[123,并断言现代人虽然 “征服了空间、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 昧,但是所有这些伟大的胜利,却只不过在精神的熔 炉里化作一滴泪水。”Ll2] 小说里描写的西京,原本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 和深厚文化积淀的文明古都,到了现代之所以变 “废”,实在是欲望所致,是欲望把它变成了一座“贼 城、烟城、暗娼城”,欲望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操纵着这 座城市的一举一动,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似乎 也都变成了机器上的某一个部件而失去自控和身不 由己,这当然也包括书中所写的一批高级知识分子。 “四大文化名人”中,除了前面谈到的庄之蝶,其他三 位也好不到哪去。画家汪希眠以仿制名家名作为业, 竟“学什么像什么,所有名家之作都可仿制,上至石 涛、八大山人,下至张大干、齐自石。”书法家龚靖元 嗜赌成性,“公安局抓了三次,每次抓进去,为人家写 上一中午的字,就又放出来了。”音乐家阮知非开办 四家歌舞厅,其经营之道是“正经剧团不敢用的人他 用,不敢唱的歌他唱,不敢穿的服装他穿。”此三人非 但不务正业,而且个个贪财好色,汪希眠“公开说作 画时没有美人在旁磨墨展纸,激情就没有了”,龚靖 第31卷 高旭国:精神生态危机的悲凉写照 元的身边“总有赶不走的一堆女人”,阮知非家里的 五层格架上摆的“一尽是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女式 神家园,“犹如置身于洪荒之中,有一群怨鬼呜咽,有 一点磷火在闪……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了 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了阳光透过树枝 皮鞋”,自称“每一双鞋子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四 大文化名人”之外的另一位文化名人是孟云房,他身 为省文史馆研究员却一门心思放在风水、面相、特异 功能上,他在遍览《梅花易数》、《大六壬》、《奇门遁 一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返 回的路线”。庄之蝶的确是“怎么也寻不着返回的路 线”了,因为欲望之魔遮蔽了他的心智,灵魂游离开 甲》、《邵子神数》之后,俨然成了一位行走江湖的风 他的躯体,剩下的几乎只有动物性的本能,所以他才 水先生、算命先生、大气功师。与“四大文化名人”相 比,孟云房对待女人和性的态度更为龌龊,他在给庄 之蝶找来一个患有性病的暗娼后扬言“现在人有了 钱,谁不去玩玩女人的,这类街头上碰着的娼姐儿不 让你投入感情,不影响家庭,交钱取乐,不留后患。” 代表着西京城“最高档次”的文化名人都堕落到这种 程度,普通市民阶层又将如何?无业游民周敏携带别 人老婆私奔到城里后,卑躬屈膝地巴结名人以求自 己成名;经营书店的洪江欺瞒店主,中饱私囊,暗中 另立门户;倒卖文物的赵京五招摇撞骗,却能在西京 城各界神通广大;漂亮的柳月为了能在城市里立足, 宁肯嫁给市长的残疾人儿子为妻;风流的唐婉儿与 庄之蝶约会,居然通过鸽子邮递自己的阴毛。最具讽 刺意味的是佛门圣地“也显不出其圣洁来了”,小尼 姑慧明不但使用起了“生发精”,还像凡人一样怀孕 打胎。市面上,卖蒸馍的用洗衣粉和化肥发酵,卖柿 饼的涂抹生石灰充当柿霜,卖农药的居然连自己的 老婆喝了都药不死……看来西京城所有的人都揭开 了潘多拉的盒子,他们把欲望的恶魔施放出去却再 也没有能力把它收回来。 海德格尔在谈到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时指出,人 已经被“从大地上连根拔起”,彻底“丢失了自己的精 神家园”。“无家可归”是现代人“在世的基本方式”, 其表现是“在‘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Ll列海 德格尔所看到的问题,可以说正是今天我们所讨论 的人的精神领域的生态危机。工业社会以来,由于物 质主义、科技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盛行,致使人的欲 望、野心、贪婪、急功近利和及时享乐得不到应有的 遏制,其结果不但损害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也破坏了 社会生态的和谐,更造成了人自身的精神生态的紊 乱,进而使人产生无根、无家的漂泊流浪之感。 《废都》通篇都笼罩着这样一种感伤悲观的气 氛,人物的心理也确实“茫然失其所在”,在现实当中 感到无助,对于未来感到迷惘,转过身来又已“无家 可归”。难怪庄之蝶只喜欢听两种声音:哀乐和埙。听 哀乐是哀悼精神之死,庄之蝶说只有这音乐能安妥 人的心。听上古乐器埙发出的声音是寻找失去的精 荒唐至极地把女人的隐幽之处当成了“无忧堂”,而 一旦失去女人他便神志大乱,一个人骑着“木兰”在 大街上毫无目的地“疯开”,幻想着“或许今日有个女 人拦了他让捎她一程路吧,或许在某个空旷的路上 去拦住一个漂亮的女人吧。”这与鲁迅笔下的“病人” 和“狂人”多少有些类似,不过鲁迅笔下的“病人”和 “狂人”多由“外界”所致,鲁迅借此批判的主要是病 态、狂态的社会,但贾平凹笔下的这位“病人”和“狂 人”更多地是由自身造成的。看来历史发展到今天, 从生态学的意义上来发现人、考察人乃至拯救人并 非虚谈,早有学者指出:“保护和修复人类的精神生 态,是保护物质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条件。回归自 然,始于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1 ]小说最后写庄之 蝶家庭破碎,万念俱灰,神情恍惚地只身一人来到火 车站,但具体要到哪里去,他自己并不清楚,这分明 是作家贾平凹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隐喻。 “无家可归”可以说是《废都》里所有人物的精神 走向和最终结局,尤其是几位女性,她们或原本生活 在乡下,属于农民工进城的一族,或虽然生在城里, 但居住于城市的边缘,来自市民阶层的最底层,她们 的精神始终在城市里漂浮而找不到归宿。以唐婉儿 为例,她老家在潼关,与周敏跑进西京城不过是露水 夫妻,而与庄之蝶的艳遇也只能是片刻的欢愉,最后 还是被第一个丈夫抓了回去。来自陕北的小保姆柳 月,为了实现唐婉儿实现不了的愿望,就只好牺牲爱 情委身于权力。贫民窟女子阿灿在与庄之蝶做爱之 后的表白,道出了三位弱女子共同的心理:“我太激 动,我要谢你的,真的我该怎么感谢你呢?你让我满 足了,不光是身体满足,我整个心灵也满足了。你是 不知道我多么悲观、灰心,我只说我这一辈子就这样 完了,而你这么喜欢我,我不求你什么,不求要你钱, 不求你办事,有你这么一个名人能喜欢我,我活着的 自信心就又产生了!”用赢得名人的“喜欢”来消除自 卑感、满足虚荣心,说明她们的精神处境和精神追求 何等的可怜和可悲!不过反过来讲,她们眼里的所谓 名人不也都活得既可怜又可悲吗?庄之蝶众叛亲离、 弃家出走;龚靖元神经错乱,吞金自杀;阮知非遭黑 1 6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社会绑票,双目失明;汪希眠被官府查办,身陷囹固; 孟云房沉迷于古代方术走火人魔,不能自拔…… 在《废都》里,那条来自终南山、具有人的思维的 退化,心胸自私,度量窄小,指甲软弱只能掏掏耳屎, 肠子也缩短了,一截成为没用的盲肠。他们高贵地看 不起别的动物,可哪里知道在山林江河的动物们正 在默默地注视着他们不久将面临的末日灾难!”也许 “哲学家”牛,是作家精心设计的一条线索,它超然物 外,冷眼旁观这座“废都”,因此它比人更理智,更清 牛的预言有些危言耸听,但它毕竟为“废都”和生活 在“废都”里的人们敲响了精神的警钟。 除了具有人的思维的“哲学家”牛,还有那位活 在阴阳两界对世事了如指掌的老太太(庄之蝶的岳 醒。如果说贾平凹的生态思想在主体情节的构架和 叙述里尚处于一种“潜隐”状态的话,那么这条牛则 成了贾平凹的道具,他可以借助它公开地表达他的 生态理念。牛的思维很开阔,是从宇宙天地万事万物 母)以及城里不断发生的神秘“异事”、每个夜晚从古 的大生态视角来审视人类,批判现代城市文明的: “当这个世界在混沌的时候,地球上生存的都是野 兽,人也是野兽的一种。那时天地相应,一切动物也 同天地相应,人与所有的动物是平等的;而现在人与 苍蝇、蚊子、老鼠一样是个繁殖最多的种族之一种, 他们不同于别的动物的是建造了这样的城市罢了。 可悲的,正是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他们的种族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46. [2]鲁枢元.生态困境与“精神污染”[J].书摘,2007(11). [3]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7. [4]贾平凹.废都[M].北京:北京出版社,l993:3. [5]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l91. [6]卡尔・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M].黄藿,译.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92:3—4. [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 出版社,1978:170. 166 城墙上传来的凄凉的埙音、庄之蝶经常播放的悲伤 的哀乐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另外一个隐喻系 统,它们使作品中的人物始终笼罩在一种悲凉而惊 恐的氛围里,它们仿佛在验证着海德格尔所说的“丢 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在 ‘畏’中人觉得‘茫然失其所在”’! [8]笑笑生.金瓶梅[M].台北:台湾天下出版社,1979:805. [9] 王晓明.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J].读书,1994(3). [10]雷达.心灵的挣扎——《废都》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1993 (6). [11]贾平凹.答陈泽顺先生问[J].小说评论,1996(1). [12]詹姆斯・乔伊斯.文艺复兴运动的普遍意义[J].外国文学报 道,l985(6). [13] 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318、218. [14]刘蓓.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 J].成都大学 学报,2003(2). (责任编辑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