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

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

来源:二三娱乐
第39卷第4期2019年8月河池学院学报Vol. 39 No. 4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Aug. 2019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唐秋凤(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广西南宁530003)[摘 要]作为高等学校不可分割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高校学报走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职能的演 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以及学术环境的变化。通过梳理分析有关对高校学报及其职能讨论的文献,

对高校学报这一特殊的学术刊物的基本职能做出比较清晰的勾画,以便对高校学报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为不

同层次的高校学报职能的定位、办刊方向和办刊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术交流;学报职能;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239.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21(2019)04-0104-06[作者简介]唐秋凤(1967-),女,广西全州人,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主要研究方向:期刊评价、金 融投资。[引用格式]唐秋凤.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口].河池学院学报,2019,

39(4):104-109.[投稿邮箱]hcxyxb@163. com一、引言:文章的缘起在中国学术期刊领域内,高校学报占据半壁江

体,任何片面认识和矫枉过正都是不正确的做 法X。山,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以经济类综 合期刊为例,截止2017年底,共有经济类综合期刊

此外,尤其引起业内关注的当数尹玉吉与朱剑 的“大咖之争”。两位皆为学报界的知名专家,分别 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 期发表文章,就大学学报是否存在严重问题、学报 是否需要由综合性转变为专业性、是否需要进行体

97种,其中54种为高校主办,17种为各级社科院、

研究所和研究中心机构主办,其余16种为报社、学 会等其他机构主办。在综合性经济科学核心期刊

表中,排名前10的期刊有7种为大学主办①。可 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在学术期刊领域高校学报 都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然而,比较长一段时期以来,高校学报的办刊

制和办刊方式的改革提出了许多针锋相对的观点。

由此引起了学报界的普遍关注和进一步的讨论。 到今天,这些疑惑仍然存在。所有的争论和困惑,笔者认为都是基于对学报 的基本职能的认识产生了分歧和疑问,所以需要回

人充满了各种困惑,比如稿件来源的“内外之争”。

有人认为,在全部刊出的稿件中,校内稿的比例一

归到最基础的状态——即学报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般不该低于50%工;另有学报同仁认为内外稿比例 要控制在六四开⑵。另一方“主外说”的学报人则

来解决。只有弄清楚了学报的基本职能是什么,又 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是什么促进了它的演变,才认为是学报的“自留地”现象影响了学报的质量,要 提高高校学报的质量,则必须提高外稿的比例⑶。

① 数据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而詹歆睿则认为,高校学报是“内”“外”统一的有机

(2017).104唐秋凤 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能对未来怎么办做出合理的并适合于自己的发展 选择。这,就是本文的意义所在。二、中国高校学报的前世:产生与

发展(一) 中国早期的高等教育和高校高校学报是高校的学报,自然离不开高校这个 摇篮。要了解早期高校学报,就必须对早期的高等

教育有所了解。在中国20世纪早期,中国学术正

处于由传统科举式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特殊时

期。由战争带来的西方科技的冲击以及西方思想 的传播,促使中国开启了现代学术体制——大学的

建立是最显著的标志。从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 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与《钦定高等学堂章程》开始,

中国政府陆续颁布了系列教育法令与规程,正式进 入近代新式教育范畴。几经合并调整改革,到1948 年,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校三个层

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办学主体上,则分为国立大 学(学校)、私立大学(学校)、教会大学(学校)三 类®。中国最早期的大学,尤其是几所著名的大学代 表着中国最先进的思想,汇聚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

名流,如蔡元培、鲁迅、闻一多等,也只有极少数人可 以进入当时的大学深造,所以是典型的精英教育。(二) 中国早期的大学学报1906年创办的《东吴学报》被公认为中国最早

的大学学报,其创刊号名为《学檸》,由当时的教会

大学东吴大学主办。加上随后于1915年问世的 《清华学报》和1919年创刊《北京大学月刊》,这3本

学报堪称中国大学学报的鼻祖。这3本学报的办

刊宗旨和一些办刊方式对此后的高校学报产生了 长久的影响。除此以外在20世纪20-30年代陆续

创办的还有《复旦》《史地学报》《国立武汉大学文哲 季刊》《燕京学报》《辅仁学报》《南开季刊》等一批大

学学报,这些学报“对中国当代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对现代学术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⑻o中国早期大学学报数量不多,基本上只有“大

学”办有学报,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没有学报,所以 谈到早期学报的时候,基本上说“大学学报”,而不 提“高校学报”。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属于起步

发展阶段,而学报更是刚刚“诞生”,因此数量很少。

和当时的精英式大学教育相吻合,也属于“精英”式 办刊。早期大学学报多为综合性期刊,多学科综合 甚至文理综合,比如《清华学报》就是文理综合、中

英文综合学报。后来随着学科的细化,专业类学报 出现了,如《史地学报》《国学丛刊》等,但是综合性

学报仍然是其主要形式。早期大学学报普遍采编

研一体化,即学报基本由各校学者甚至知名学者主

办,办刊人既是编辑又是组稿人甚至供稿人。“身 为校长的蔡元培不仅是创办《北京大学月刊》的倡 导者,更是亲自担任了主编,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胡适则担任了《国学季刊》的编委会主任,编委会由 李大钊、沈兼士、钱玄同、周作人、顾孟余等组成,利 用《国学季刊》,胡适发起了,整理国故,运动,一度

甚至引导了学术研究的风气,影响深远。巩-⑹学报 的稿源主要来自本校教师,即“内向性\":9\"10] o从

《学檸》的发刊词“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 智识。”到《北京大学月刊》的发刊词“交换知识之机 会”“释校外学者之怀疑”,再到后来的马寅初为《北

京大学学报》撰写的发刊词,都显示了学报稿源的 内向性,而且这一特征得到了延续和继承。正是由

于早期学报的这一特征,对后来的学报界及其争论

埋下了伏笔。(三)早期大学学报的职能中国早期的大学学报,虽然没有一段文字明确

地描述其职能,但是从它的发刊词可以间接归纳出 其基本内容。如,《东吴学报》在其发刊词中即载 明:“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智识”;《清华

学报》的发刊词更明确地表明“学报者,交换知识之 渊薮也”“苟与此册与各界各校所出之伟著,互相交

换,互相观摩,则此后诸君子之学识,日以增进 ……”;《北京大学月刊》的创刊号的发刊词由校长

蔡元培亲自撰写,表明了几个观点“尽吾校同人力 所能尽之责任”“交换知识之机会”“释校外学者之

怀疑”“此思想自由之通则” :9]o由上我们归纳出中国早期大学学报基本职能 有:(1)主要展示本校教师高水准的研究成果;(2)

推动学术交流进而提升学术水平;(3)促进人才培 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术才能培养。但是由于中 国早期大学代表着学术和思想的精英汇聚之地,因

此早期的学报作为展示最新最前沿学术思想的园 地,也发挥着“引领时代”的作用,“追求真理、传播

学术、引领时代”成为早期大学学报的历史使命⑼。

105河池学院学报正如龙协涛在《学报赋》中所述“名家荟萃,驰誉学 界”“担当精神创造,为名族立脊,为社会导航巩山O三、高校学报的今生:繁荣、异化、 困惑高校学报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平台,它依托高 校而存在,而高校也不可能孤立于社会,因此,社会

的动荡变化势必影响到学报的变化。与此对应,高

校学报在近代经历了两段低谷期:一是抗战时期, 大学的正常运转被打破,大部分学报自然停刊或非 正常出版;二是20世纪60-70年代的十年文化浩

劫,使得50年代学报短暂的繁荣结束,再次步入低 谷。因此,我们在分析学报发展的时候,往往避开

这两段特殊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中国

社会改革开放之幕,高等教育回归正轨,学术研究

和学术期刊的发展都进入繁荣期。(―)繁荣的表现一是高等教育的扩展和高校学报数量的增加。 贾勇堂和罗华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有“赶超情结”,始终对超高目标提法有着普遍偏 好,对快速发展有着执着追求,刻意强调“超常规”

发展方式。1999年的开始的高校扩招就是这赶超

情结的表现形式之一,1999年一2014年,中国普通 高校数量从1 022所增加到2 529所,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由10. 8%增加到37. 5%。截至2015年,全

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共196个单列市都拥有了新建 本科院校①。在高等学校数量猛增的同时,高校学 报也得到极大的数量增加。与中国早期的大学学

报格局不同的是,不仅综合性大学和本科院校有了

自己的学报,各独立学院和专科学校也创办了学

报,基本上形成了一校一刊、名校多刊的格局,而且 以综合性学报为多数。在大学扩张前的1987年,

大学学报是390多家,而到2012年,仅大学人文社 会科学类学报,就已经达到了 1 300多家,比例超过

全部社科期刊的一半以上[⑹。二是有关管理规定和规范的颁布。随着1988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管理暂行规定》、1991年

国家科委《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1995

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 (试行)》的颁布,学术期刊的出版越来越走向专业

化和规范化发展。一方面,期刊数量的增加催生了

106管理条例的出台;另一方面管理的规范化也促进了 期刊的进一步繁荣。此阶段高校学报的繁荣表现

在几个方面:一是数量多,新创办刊物达90% ;二是 一批专业刊物从学报中脱胎出来,形成了综合性学

报和专业性学报共存的格局(尽管综合性仍占多 数);三是学报由教育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共

同管理,对期刊的出版条件、人员配备、职业资格、 办刊宗旨和范围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规范化进一

步增强。(二) 该时期学报的职能在这一阶段,高校学报的职能,不再是各校各

刊自己的声明,而是以管理部门正式文件的形式做 出了规定。教育部于1998年颁发《高等学校学报 管理办法》:“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

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展示高校学 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 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

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巩⑶由此,“窗口 说”和“园地说”成为高校学报职能的基本刻画。

2002年,针对当时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状况,教育

部又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

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

科学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 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工作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连续、集中、全面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是 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校学 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 桥梁,是发现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

校形象、创造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 :14\\单从这2个规定的内容来看,与早期大学学报

相比较,学报的基本职能并无大的变化,即“展示成 果”“交流学术”“培养人才”。其实这也是一般学术

平台的职能。(三) 高校学报职能的异化其实,“窗口说”和“园地说”与早期学报《学檸》 之“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智识。”可谓一 脉相承,并无本质区别。何至于导致学报界的困① 数据来源:北京日报教育新闻2017-11-01.

唐秋凤 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惑?这需要考察这一时期学报职能的变化。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学报的存在形 态离不开学术生态的变化。从20世纪末期开始, 伴随着中国高校扩容,中国高校的教职人员和科研 人员成倍增加,国家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也大大增 加。而随着同行评议的衰落,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

的考核、职称的评定、科研成果的鉴定越来越依赖 于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层次[囚,就此造成了学术期刊

尤其是部分高校学报职能的异化,即认为其职能演

变成了评职称的一个工具。姚申皿认为:“我们的 一些学报质量不高,成为人为评职称的一个园地,

我想这是很大的一个原因”。虽然此时的高校学报 和早期的大学学报一样,同样是高校的“园地”,但 是早期学报是“高水平”和“引领时代”的“精英园

地”,在不少人眼里,现在的学报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 的“工具园地”“自留地巩m ,学报的职能已经“异化”。不过笔者认为,不管这些提法是否合理,单是

将这些责难归咎于学报是非常不公正的做法。“学

术环境一学术期刊一学术评价”是一个紧密联系的

体系,不是孤立的存在。如果说学报出了问题,那 学术环境和学术评价机制一定也有问题。其实,学 术生态环境的恶化和“以刊评文”等不合理的评价

正是导致学报职能异化和造成办刊困境的重要原 因:18: o \"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难以提升是制度逼迫

的结果。”阴(四)高校学报的困境和困惑导火索之一:光明日报“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的 系列报道。从21世纪初期高校扩容和学报大量新增开

始,对高校学报的质疑之声便时而有之,如2002年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 讨会上,第一次用“全、散、小、弱”来描述高校学报

的现状[⑼。姚申[2。]、张耀铭a也认为高校社科学 报同质化倾向严重,千刊一面,总体上呈现出“全、

散、小、弱”状况,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的兴 趣;还有的学者直接指责高校学报成为了学术垃圾

的生产地。“大学学报中至少有一半可以说是学术 垃圾场,或者说学报每年所刊发的论文中至少一半

属于垃圾。”宓之后光明日报发表了“高校学报出 路何在?”的系列报道①,引起了关于学报办刊质量

以及如何解决的大讨论,也导致了学报界对于学报

办刊模式及方向的困惑。导火索之二:新闻出版总署启动的报刊编辑部

体制改革。从2010年起,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开始酝酿文

化体制改革,也包含了报刊体制改革。2012年7月 新闻出版总署制定的《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

实施办法》,目标是“转企改制”,而且还制定了时间 表和路线图②。显然,高校学报非法人编辑部的体 制也被纳入改革的名单。“全、散、小、弱”、且小众

化的高校学报编辑部自然到了生死关头,高校学报 走在了十字路口,学报界对学报的出路产生了诸多

“困惑” o朱剑先生与尹玉吉先生的那次“论战”就发生 在这个时期,可谓“变”与“不变”两种观点的代表。为了走出上述提到的“质量困境”和“出路困 境”,一大批学术界和学报界的学者提出了很多建

议,很多学报也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以试图摆脱“全、 散、小、弱”的现状,并产生了很多争论。这个不是

本文的重点,因此不详细解释。不过有一个观点,对传统以来的学报职能提出

了批评,并直接指向主管部门的“窗口说”或“园地 说”,即认为正是由于高校学报的“窗口 ”和“园地”

职能,导致高校学报成了高校内部的“自留地”“私

家花园”,成为评职称的一个工具,而忽略了对高水 平学术的追求,从而造成了学术质量的低下。最直

接的手段就是打破“窗口”和“园地”,让学报成为全

社会的公共学术平台。另外走联合办刊道路,打破 院校分割,共享资源,突破“全、散、小、弱”等(朱 剑购;叶娟丽3;姚申3)。朱剑[板认为“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昔

日的精英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绝大多数高校 都是以大众教育为己任,研究型大学只是少数,只 要将学报定位为本校教学和科研的园地,大量的高

校学报犹如其所在的大学一样变得'平庸,和'相 像,也就在所难免。”但是,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发出了反对的声音。 如尹玉吉皈分析了高校学报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

因子年报》等五大评价系统内的分布状况,认为:① 见《光明日报》2011年3月22至4月2日系列报道。② 注:后来因为这种对不同类型刊物一刀切的做法显然违反 了办刊规律,反对的声音太多,操作和执行难度太大,部分规定无限

制搁置下来。此处不祥表。107河池学院学报“以上5组数据无可辩驳地证明:大学学报不是问

题多多,而是业绩赫赫;大学学报的地位没有什么 东西可以替代”。刘明寿等⑵]则将农业高校与非高

校学术期刊从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方面做了比 较分析,分析表明综合来看高校学报的学术指标并

不低于非学报刊物,因此认为“持,垃圾产品,观念 者是片面、孤立甚至是好高鹫远、自以为是之见。”显然,关于学术期刊的讨论也引起了新闻出版 主管部门的注意,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进行了 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的认定工作。在列出的

被整改名单里,只有少量地方高校学报,大部分是 非学报刊物,针对学报的非议也渐平息。教育部也 从2003年开始启动名刊名栏工程,相对于评选结

果,笔者认为对学报的引导意义更为可取。四、未来展望和思考:回归本位和

多元共存笔者前面多次提及,学报产生于高校,是高校 不可分割的一个组织,也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延 伸和升华,学报产生及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

点。所以,脱离高校的发展状况和学术环境来谈学 报的改革和发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势必举步维

艰。许多学报编辑部尤其是普通院校的学报在经 过多年的苦苦奋斗,如开放办刊、特色化、编辑学者

化、栏目主持人等措施后,影响力依然达不到期待 的效果,促发了对学报职能的理性思考。一是认为学报职能应该回归本位。刘吉元[扳

从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需要角

度来分析,认为中国高校学报的原本职能是培养和 发现学术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上档次而放

弃“承担培养学术人才这个费力不讨好的职能”。

正是由于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都热衷于“抢摘那些 被'激素,催熟的所谓学术'成果,,走一条快速'成 名,之路”,才导致中国学术腐败和期刊学术水平低 下。尹玉吉等⑵]认为学报编辑的“本位”就是“为

人做嫁衣”,学术的原动力取决于学者的研究能力、

社会的需求、实践的发展以及实验条件等,绝非学

报编辑所能左右,所以学术期刊包括学报编辑的 “过度策划”和争抢稿源等行为对于国家整体科研 成果的提升没有丝毫意义。同理,高校学报应该回

归其“窗口”和“园地”本位,“甘于寂寞,润物细无 声,而不是浮躁、喧嚣甚至误导。”108二是高校学报及其职能的多元共存。尹玉 吉⑵]认为依附于世界领先高校平台上的学报理应

成为世界名刊、中国学报界的“国家队”,到国际舞 台上去“抢金夺银”。不应该与其他低平台上的地

方性大学、专科层次学校的学报争名夺利、一决高

下。换句话说,就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学报应该 在学术潮流中起到“引领时代”的作用。普通高校

和众多的地方性院校在培养社会实用人才,发展地 方经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学报也在

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应有

的作用,有其必然存在的价值。况且,金字塔效应

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术论文本来就是

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的,它们通常发表在相应水 平层次的期刊上,”学者的学术研究并非一蹴而就,

而有一个起步一发展一成熟一高峰的过程,普通高 校学报往往充当着年轻学者起步平台的角色。“可 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各高校中,许多现在卓有成就

的专家、博导、两院院士,几乎都是从在高校学报上

发表处女作论文而得到锻炼,开始起步的巩辺O笔者也认为,不同水平层次高校学报的存在自 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不同层次的学报分别承担与 其水平相适应的“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人才培

养”“传播文化”的职能,是符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

内高等教育发展和学术环境现状的。想要所有学报都

担负起“引领时代”的使命,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五、结语在较长一段时期有关高校学报的各种纷争中, 本文试图以学报的基本职能为脉络,厘清对学报的

各种猜疑以至误解,以及学报办刊人的追求和困 惑。由于成文时间有些仓促,而高校学报的职能又

必然涉及高等教育和学术环境、科研评价等,内容 繁杂,笔者深感文章有些粗糙,缺乏精雕细琢,有待

未来对该主题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口]张云彬.关于高校学报采用外稿问题的探讨[J].安徽农业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4):136-138.[2] 畅引婷.高校学报内外稿比例问题略探[J].河南师范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2):115-11 &[3] 苏金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自留地”现象调查与分析 [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4):15 — 25.[4] 詹歆睿.内外之惑与内外兼修:高校学报的矛盾与应对[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31(3):116-121.唐秋凤 中国高校学报职能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文献梳理与思考[5] 唐秋凤.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困境及反思——基于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的自我剖析[J].科技与出版,2014(1):117-

干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7(4):31-32.口7]张坍,李明德,张行勇.内修外求:创办更具影响力的高校 学报[J].编辑学报,2016(4):150-152.120.[6] 尹玉吉.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28-13&口8]陶舒亚.高校学报使命辨析[J].编辑学报,2012,24(3): 225-227.口 9]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在

[7] 朱剑.也谈社科学报的现状与改革切入点——答尹玉吉先

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39-145.[8] 刘敬坤,徐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上)[J].东 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114-119.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39(6):5 — 13.[20] 姚申.高校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挑战与机遇[J].吉林大 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19-22.[9] 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论——兼论高校学报体

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5):20 — 34 + 159.[21] 张耀铭.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28-36.[22] 李清.大学学报何以成为学术垃圾场[N].广州日报,2007

口0]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 学学报,2013,50(1):64 — 74—10— 22.[23] 朱剑.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两难选择[J].清华

口口龙协涛.学报赋[J].云梦学刊,2009(5):1.口2]贾永堂,罗华陶.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历史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70-89.[24] 刘明寿,戴国俊.中国高校学报“垃圾论”辨析——基于农

察——基于后发展理论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5):1-12.口3]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口4]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

业高校与非高校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比较[J].编辑学报,2013,25 (3):279-280.的意见[S].教育部教社政C2002H0号.口5]朱剑.评价的分裂与分裂的评价[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5,48(6):16 — 20[25] 刘吉元,卢克建.关于高校学报的职能回归——兼论以人 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J].云梦学刊,2006,27(1):152-153.[26] 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

口6]姚申.反思与创新:关于中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前景的若 编辑之友,2015(5):43 — 47.On the Func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Literature Review and ReflectionTANG Qiufeng

(Editor,s Office9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9 Nanning, Cuangxi 530003 9 China) [Abstract] As an inseparable pla廿orm for academic exchang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university journals have been developing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unctions also reflects the change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academic environment from one side. Through com­

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about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y journals9 the author tries to outlin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particular academic journals —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ore clearly, so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journals will be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journal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function orientation, direction

choice and mode ofworking .[Keywords] University journals; academic exchange; journal function; talents cultivation收稿日期 2019 — 07 —10[责任编辑韦志巧]1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