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寒夜

来源:二三娱乐
《寒夜》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党玥媛

西南大学文学院 222011308011117

摘要:书中的人物形象很丰满、很多面,不能根据一点就来指责这个人,有时候他们也出于无奈,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无法感同身受,一切悲剧的根源都来自于那个社会。

关键字:人物形象 悲剧 社会

巴金说了《寒夜》中的人物形象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却都来自生活,他选取就是当时住处的四周。人们躲警报、喝酒、吵架„„„这一类事每天都在发生,他好像就活在小说中,观看那些镜头,正因为经历过,他才想说出来、写出来,写社会的不公、黑暗,他并不是怀着某种批评的态度去审视剧中的人物,而是带有一种同情的叙述,通过他们的悲苦命运来抨击这个社会。“我写《寒夜》和写《激流》有点不同,不是为了鞭挞汪文宣或者别的人,是控诉那个不合理的制度,那个天天腐烂下去的是善良人受苦的制度。”

文章中汪文宣一家生活艰苦,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直接因素,最重要的还是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一家人收入低,生活贫困。政治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显然汪文宣的收入是矛盾产生的一个原因,“汪文宣在一边暗暗骂道。“你年终一分红,就是二三十万,你哪管我们死活!要不是你这样刻薄,树生怎么会跟我吵架?””文中汪文宣多次谈到周主任,他什么都不如汪,就是有背景,才能稳坐高位,“他又带着苦笑加上两句:”现在读书人是下等人了。””“这个年头,人是最不值钱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没有丧尽的读书人,我自然是里面最不中用的。”别小看汪文宣只是个职员,那也是靠别人介绍得来的,可见没有关系,没有后台,有再高的学历在那种社会是混不下去的,汪文宣与曾树生两个人都有工作,生活都如此艰难,就不难想象那些下层人民了,比如文中那个整夜卖炒糖米开水的老人,他又如何生活呢?在这样的社会中,只允许有头有脸的人活着。巴金看到了,他觉得难受,他想说出来。

很多人觉得汪文宣太软弱,我觉得这个也是社会造成的,“大学时代的抱负像电光般的在他的眼前亮了一下,花园般的背景,年轻的面孔,自负的言语。”“我一直想着自己办一个理想中学”曾经的他也是有理想的人,可如今却只能在一个公私合营的企业当个小职员,他的退缩是有原因的,当初在大学里,还未步入社会,他对社会有不满,认为只要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有所作为,干出一番天地来,但社会是复杂的,何况在那样一个战争年代,汪开始有理想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当他经历了一切不公和磨砺时,当初的锐气就已经不在了,他把社会看透了,个人的力量太弱小了,他没办法改变。其次,年岁渐长,也渐趋成熟了,有了家

庭,有了责任,他没有机会,没有办法像过去一样毫无顾忌的去闯荡了,所以他只能安于现状,虽然他对工作不满意,对上司不满意,也没有办法直接辞职不干,他需要钱,“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就算钱不多,起码还可以稳定的拿一些,他若是走了,另找一份可是难上加难。

““现在找事也不容易,”他抬起头说。

“我可以托人设法,我不信连你现在这样的事也找不到,”妻说。他不再说话。”

在那种社会环境下,已经由不得自己了。

文章中汪文宣在公司是出于被孤立的角色,只有钟老照顾他,在他患病后,大家孤立他是有理由的,为什么生病前也会被孤立?文中一直在说汪文宣是老好人,是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在那种扭曲的社会下,做好人是要被欺负的,大家都趋炎附势,““势利,势利,没有一个人不势利!”那个人只顾自己地说下去。“我把人看透了””这种社会是不给好人出路的。“他没有做声,他不想跟那位大人物讲话,那个人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大人物点着一根手杖庄严的走进来,众人一窝蜂地拥上去迎接,他多少带点惶恐地跟在大家后面。”“它自动地来了,而来了以后他却没有一秒钟不后悔。他想走开,但是他连动也不曾动一下„„他看不惯大家对总经理和周主任巴结的样子,那些卑下的奉承话使他发呕„„他想喝醉,想使脑筋糊涂”他看不惯,因此鹤立鸡群,正因为这样他被排斥,我觉得值得庆幸的是汪文宣还没有被这个社会同化掉,他还有自己的底线,总的来说,他的人际关系不好,这同时是一个弱点,因为他既然处在这个社会里,无法改变社会,就只能改变自己,你需要自救,汪文宣看清了,但从心理上他不愿意去随大流,没办法评价这样到底好不好,这是一个抉择,但生活无时无刻不在逼迫着他,文章的最后“他厌恶地应了一声,连头也不抬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他怨愤地对自己说:“好吧,我来大捧一场。”他又拿起笔,费力地在脑子里找寻了些最高贵的赞颂词句,胡乱地写到纸上去。“你看,我也会撒谎的,”他痛苦的自语道。”他在试着改变,但他真的很难受

家庭关系上,除去汪文宣自身不会说话和缺乏相应技巧外,社会还是一个大因素,这是一个过度的,不成熟的社会,所以产生了一对思想观念差距极大的婆媳,他们之间不是代沟,而是两种观念之间的鸿沟,汪母还处在封建社会里,她的思想保守,脑海里依旧是旧式的婆媳关系,认为儿媳应听话顺从,把一切心思都放在家庭中。而曾树生不能说她是一个新时期的女性,她所追求的“自由”——“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是虚无的。她在银行做事,一方面是为家庭分担,另一方面就是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也就是她所说的“自由”,她是处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汇点的女性,她不同于旧式女子,她接受了新教育,她有自己的思想,有反叛意识,所以两个人根本无法共处,一个人想要掌控权,一

个又充满反叛意识,无论怎么调和都会有冲突的。

但同时她也不是一真正的新青年,她还很迷茫,不知道真正追求的是什么,社会上种种诱惑吸引着她,她只顾着自己享受,在外面过着“自由”的日子,她没有把太多的时间放在家庭里,所以汪母花瓶二字评价得很精当。“像鲜花一样,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只顾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连儿子也不管。”我个人认为还不如让曾树生走掉,两方面都会安宁。

这个社会也使得汪文宣与曾树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虽然汪文宣爱曾树生,但是很多事情都发生变化了,以前他们处在同一层面上,有共同的理想和语言,十几年的变化,早已把他们二人分隔开,

““这个地方我还是头一回来,”他说不出别的话,就这样说了。

她的脸上现出了怜悯的表情,她低声说:“拿你那一点薪水,哪里能常到咖啡店啊!”

他觉得一根针在心上刺,便低下头来,自语似的说:“从前我也常坐咖啡店。” “那是八九年前的事。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这两年大家都变了,”她也自语似的说,”

他们也许已经找不到共同话题,所以玩纸牌也提不起兴趣,“他觉得她同他相差的地方太多,他们不像是同一时代的人。”“朋友约我参加今晚胜利大厦的舞会„„妻即晚”两个人已经有差距,生活上不能同步了,他们不存在一起生活的基础了,只能分开,放手之后,对双方都有好处,汪文宣可以找一个符合母亲意愿的女子,曾树生也可以继续她想要的生活。

文章结尾,曾树生回来了,她想象中的家没有了,孩子和婆婆也不知去向,一切都是那么凄凉,这个社会就如寒夜一样冷,它不让普通人好好的活着。

参考文献:

[1]巴金. 寒夜 [M].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1 重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