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 14 道试题,共 4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 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C. 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2.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B. 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 C. 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 D.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3.
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路边捡拾的钢管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故意犯罪 D. 防卫过当 4.
下列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刑法总则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据此,对于盗窃、故意重伤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也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B.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C.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有权参加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D. 刑法总则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如果人民法院对危害
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则不能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5.
甲因为男友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
乙在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 )。 A. 按既遂犯处罚
B.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应当免除处罚 6.
下列哪种情形不得假释( )。
A. 甲某在1990年因犯抢劫罪被判13年有期徒刑,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
B. 甲某于1997年11月2日因犯抢劫罪和强奸罪分别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和9年有期徒刑,合并决定执行15年有期徒刑。
C. 甲某在1992年3月18日因犯非法行医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1994年3月17日刑满释放,1999年2月2日犯抢劫罪被从重判处3年有期徒刑。
D. 甲某在1992年1月15日因犯盗伐林木罪被判1年有期徒刑,1993年1月14日刑满释放以后,在1998年2月8日又犯抢劫罪。 7.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本条确立的是( )。 A. 属地管辖 B. 属人管辖 C. 保护管辖 D. 普遍管辖 8.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乙死亡的结果。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 法律的认识错误 B. 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
C. 犯罪手段的认识错误 D. 行为差误 9.
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B. 属地原则 C. 属人原则 D. 保护原则 10.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 A. 没有故意犯罪 B. 遵守监规
C.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D. 接受劳动改造 11.
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
造成乙和丙死亡。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 A. 均为直接故意
B.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 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 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1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下列可行使特殊防卫权的情形是( )。 A. 正在实施赌博罪 B. 正在实施抢夺罪 C. 正在盗窃巨额财产
D. 正在进行暴力绑架 13.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 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 不满14周岁 14.
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无期徒刑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只需要判断正误,不需要分析) 1. 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以犯罪构成标准说作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基本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2. 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A. 错误 B. 正确
3.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4.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损害赔偿优先履行,既要求犯罪分子先履行民事赔偿责任,在被
判处的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全部予以赔偿之后,再以其剩余的财产缴纳罚金或者作为没收财产的执行对象。 A. 错误 B. 正确
5. 经被害者同意帮助自杀的行为,行为者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6. 中国公民谭某去美国留学,在美国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按照我国刑法应当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该案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A. 错误 B. 正确 7.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 错误 B. 正确 8.
根据我国刑法,刑罚裁量的主体是人民法院。
A. 错误 B. 正确
9. 甲某和乙某的自行车相撞,甲某怒,猛击乙某胳膊一拳,乙某骂了甲几句,甲某道:“你
找死!”又向乙某脸部太阳穴等处猛击数拳,见乙某突然昏倒在地,甲某又送其往医院治疗,
最后乙某抢救无效死亡。此种情形属于犯罪中止。
A. 错误 B. 正确
10. 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个月。 A. 错误 B. 正确
11. 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
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A. 错误 B. 正确
12. 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但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A. 错误 B. 正确
13. 犯罪的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与间接故意的心理在意志因素上是没有区别的。 A. 错误 B. 正确 14.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且损害结果较大,就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15. 我国刑法,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单罚制的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16. 根据我国刑法,防卫过当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17.
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18.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19. 根据我国刑法,国有企业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也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A. 错误
B. 正确
20. 甲欲杀害其仇人张三,某日8时对其所喝牛奶下毒,1小时后毒性必定发作,张三一定
会死。但张三服毒后坐飞机去外地出差,8时45分飞机故障坠毁,张三死亡。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刑法学补修课程任务_0002
1.
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路边捡拾的钢管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故意犯罪 D. 防卫过当 2.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本条确立的是( )。 A. 属地管辖 B. 属人管辖 C. 保护管辖 D. 普遍管辖
3.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提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4.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判决宣告以后,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又犯新罪,采取的并罚方法是( )。 A. 先减后并
B. 先并后减 C. 限制加重 D. 并科 5.
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 已满D. 不满6.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7.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 A.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B. 保护人民 C. 预防犯罪 D. 惩罚犯罪 8.
下列哪种情形不得假释( )。
A. 甲某在1990年因犯抢劫罪被判13年有期徒刑,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
B. 甲某于1997年11月2日因犯抢劫罪和强奸罪分别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和9年有期徒刑,合并决定执行15年有期徒刑。
16周岁不满18周岁 18周岁
C. 甲某在1992年3月18日因犯非法行医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1994年3月17日刑满释放,1999年2月2日犯抢劫罪被从重判处3年有期徒刑。
D. 甲某在1992年1月15日因犯盗伐林木罪被判1年有期徒刑,1993年1月14日刑满释放以后,在1998年2月8日又犯抢劫罪。 9.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 )。 A. 不认为是犯罪
B. 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 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 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 10.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 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 不满14周岁 11.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故意犯罪( )。 A. 可以负刑事责任 B. 一般情况下必须负刑事责任 C. 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D. 应当负刑事责任 12.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
( )。 A. 没有故意犯罪 B. 遵守监规
C. 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D. 接受劳动改造 13.
甲乙丙三人共同去盗窃。甲负责望风,乙入室行窃,丙负责接应转运赃物,甲、乙、丙三人的共同
犯罪属于( )。 A.
A. 简单的共同犯罪 B. 复杂的共同犯罪 C. 必要的共同犯罪 D. 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14.
王某见一男子喝得酩酊大罪,神志模糊,躺的马路边,旁边放着一只皮包。王某就对周围的人谎称
该男子为其朋友,将该男子扶到僻静无人之处,悄悄拿走其皮包(内有现金3500余元)。王某的行为构成( )。 A. 诈骗罪 B. 盗窃罪 C. 抢劫罪 D. 抢夺罪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只需要判断正误,不需要分析) 1.
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
A. 错误 B. 正确
2. 经被害者同意帮助自杀的行为,行为者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3.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中止。
A. 错误 B. 正确
4.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拘役刑期最高不能超过1年。 A. 错误 B. 正确
5. 共同犯罪只存在于自然人之间,单位和自然人之间不可能产生共同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6. 间接故意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但行为人可能具有其他的犯罪目的。 A. 错误 B. 正确
7. 犯罪分子根据刑法具有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A. 错误 B. 正确
8. 被判处罚金的犯罪分子,必须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性缴纳。 A. 错误 B. 正确
9. 只有为了使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
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才是正当防卫。
A. 错误 B. 正确
10.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有执行机关裁定。 A. 错误 B. 正确
11.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中,前罪与后罪都必须是故意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12. 对于想象竞合犯应采用“从一重处断”的原则予以论处。 A. 错误 B. 正确
13. 甲欲杀害其仇人张三,某日8时对其所喝牛奶下毒,1小时后毒性必定发作,张三一定
会死。但张三服毒后坐飞机去外地出差,8时45分飞机故障坠毁,张三死亡。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14. 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 A. 错误 B. 正确
15. 根据我国刑法,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 错误 B. 正确
16. 钱、赵二人共谋去某商场行窃,赵某留在商场外观望,钱某撬门进入,窃取了价值数万
元的物品。钱某认为,放把火可以破坏现场。于是,在离开前用打火机点燃了商场内的服装。后钱某把放火一事告诉了赵某。二人都应构成盗窃罪、放火罪。
A. 错误 B. 正确 17.
我国的刑罚体系中死刑包括两种:一种是死刑立即执行,另一种是死刑缓期执行。
A. 错误 B. 正确
18. 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19.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20. 中国公民谭某去美国留学,在美国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按照我国刑法应当处三年
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该案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A. 错误 B. 正确
刑法学补修课程任务_0003
一、单项选择题(共 14 道试题,共 4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
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
A. 属人原则 B. 保护原则 C. 普遍管辖原则 D. 属地原则 2.
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
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某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疏忽大意的过失 3.
发生交通肇事后,汽车司机为逃避责任,故意将受伤人员移弃荒郊造成死亡的,应按( )
定罪处罚。 A. 交通肇事罪 B. 故意杀人罪 C. 过失致人死亡罪
D. 故意伤害罪 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刑法应当采取成文形式,禁止习惯法 B. 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必须规定明确 C. 禁止刑法溯及既往
D. 禁止不利被告的刑法溯及既往 5.
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 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C. 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6.
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是( ) A. 十年 B. 十五年 C. 二十年 D. 二十五年 7.
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 已满D. 不满8.
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 )。
16周岁不满18周岁 18周岁
A. 从新原则 B. 从旧原则 C. 从新兼从轻原则 D. 从旧兼从轻原则 9.
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 A. 应当从轻或减轻 B. 可以从轻或减轻 C. 可以减轻或免除 D. 应当减轻或免除 10.
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是指( )。 A. 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B.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 C.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D. 不满14周岁 11.
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 A.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B. 保护人民 C. 预防犯罪 D. 惩罚犯罪 12.
丈夫甲为了杀死妻子乙,在饭菜里投放毒药,刚好乙的朋友丙来看乙,乙邀请丙与他们一起吃饭,
造成乙和丙死亡。甲对乙的心理态度和对丙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 A. 均为直接故意
B. 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C. 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D. 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13.
我国刑法对于空间效力的规定,采取的是( )。 A. 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 B. 属地原则 C. 属人原则 D. 保护原则 14.
被判处( )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A. 管制 B. 拘役 C. 有期徒刑 D. 无期徒刑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只需要判断正误,不需要分析) 1.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且损害结果较大,就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2.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主要有: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此外,对于犯罪的外
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除出境。 A. 错误 B. 正确
3. 刑法理论上以行为的实行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把犯罪未遂形态划分为能犯未遂与不能
犯未遂两种类型。 A. 错误
B. 正确
4. 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以犯罪构成标准说作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基本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5.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属于从犯,对其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6.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
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A. 错误 B. 正确
7. 根据我国刑法,间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8. 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
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9. 判决宣告有期徒刑的,在数罪并罚后,最高可以改为无期徒刑。 A. 错误 B. 正确
10. 只要在有期徒刑执行完毕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都是累犯。 A. 错误 B. 正确
11. 根据我国刑法,国有企业委派到非国有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也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A. 错误 B. 正确
12. 丁某基于杀害的意思,对被害人李某使用暴力,后者重伤后昏迷,丁即将其扔下深渊。
事后查明:李某是在被抛弃时碰上巨石而摔死的。丁某只构成故意杀人罪。
A. 错误 B. 正确
13. 某妇女乙为饿死自己刚出生的婴儿,而故意连续两天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该婴儿啼哭
不止,邻居李某见此情景,将乙打翻在地,致其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行使无限防卫权,不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14. 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
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
A. 错误 B. 正确
15. 根据我国刑法,在犯罪以后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16.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A. 错误 B. 正确 17.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A. 错误 B. 正确
18. 结果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行为的完成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19. 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A. 错误
B. 正确
20. 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有执行机关裁定。 A. 错误 B. 正确
刑法学补修课程任务_0004
一、单项选择题(共 14 道试题,共 4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根据刑法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下列哪个罪负刑事责任( )。 A. 盗窃 B. 制造毒品 C. 投毒
D. 破坏交通工具 2.
李某持猎枪打猎,忽听远处草丛中的响动,以为是猎物,准备开枪,同去的张某提醒他,这里经常
有人来,但李某不予理会,开枪后,不幸将一割草农民打死。李某的行为是( )。 A.
过失致人死亡罪
B. 间接故意杀人罪 C. 意外事件
D. 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 3.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 A.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 B. 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态度之间的联系 C. 客观方面要件与主观方面要件之间的联系 D.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 4.
下列犯罪中,侵犯复杂客体的犯罪是( )。
A. 抢劫罪 B. 盗窃罪
C. 伪造国家有价证券罪 D. 故意伤害罪 5.
对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内容的完整表述是( )。 A.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 B. 刑罚应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C. 刑罚应与犯罪客观危害相适应
D. 刑罚应与犯罪行为相适应,又要与犯罪人个人情况相适应 6.
王某见一男子喝得酩酊大罪,神志模糊,躺的马路边,旁边放着一只皮包。王某就对周围的人谎称
该男子为其朋友,将该男子扶到僻静无人之处,悄悄拿走其皮包(内有现金3500余元)。王某的行为构成( )。 A. 诈骗罪 B. 盗窃罪 C. 抢劫罪 D. 抢夺罪 7.
甲乙二人绑架丙某,丙某家人交付50万元赎金。甲某为灭口执意要杀掉丙某,乙某认为丙某家人已
交赎金,杀之不义,坚决反对。遂在甲某动手杀丙时,乙与丙某联手反抗,将甲某杀死。乙丙杀死甲的行为性质属于( )。 A. 正当防卫 B. 防卫过当 C. 故意杀人罪
D. 乙属于故意杀人罪,丙是正当防卫 8.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本条确立的是( )。 A. 属地管辖 B. 属人管辖 C. 保护管辖 D. 普遍管辖 9.
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处罚。 A. 应当从轻或减轻 B. 可以从轻或减轻 C. 可以减轻或免除 D. 应当减轻或免除 10.
我国刑法规定( )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A.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B.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 已满D. 不满11.
根据刑法第13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
危害不大的,( )。 A. 不认为是犯罪
B. 也应当以犯罪论处
C. 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 D. 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 12.
16周岁不满18周岁 18周岁
王某叫李某去偷摩托车,并代为销售,李某偷了一辆八成新的摩托车给王某,王某卖得赃款4000元。
王某的行为属于( B )。 A. 销售赃物罪 B. 盗窃罪
C. 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应数罪并罚 D. 不构成犯罪 13.
甲想杀乙,就故意向乙挑衅,乙被激怒,上前殴打甲时,甲掏出准备好的匕首将乙刺死,甲的行为
是( )。 A. 防卫过当 B. 正当防卫 C. 故意犯罪 D. 假想防卫 14.
甲持刀追杀乙,乙的朋友丙路过,用路边捡拾的钢管打伤了甲,丙的行为是( )。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故意犯罪 D. 防卫过当
三、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只需要判断正误,不需要分析) 1.
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
A. 错误 B. 正确
2. 公安机关是我国刑罚的适用主体。 A. 错误 B. 正确
3.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中,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也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
罚。 A. 错误 B. 正确
4. 甲欲杀害其仇人张三,某日8时对其所喝牛奶下毒,1小时后毒性必定发作,张三一定会
死。但张三服毒后坐飞机去外地出差,8时45分飞机故障坠毁,张三死亡。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不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5.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6.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中止。
A. 错误 B. 正确
7. 根据我国刑法,死刑的核准权可以由各高级人民法院行使。 A. 错误 B. 正确
8. 刑罚的一般预防,就是通过刑罚适用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9.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且损害结果较大,就构成犯罪。
A. 错误 B. 正确
10. 刑法理论上以行为的实行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把犯罪未遂形态划分为能犯未遂与不能
犯未遂两种类型。 A. 错误 B. 正确
11. 我国刑法学普遍公认以犯罪构成标准说作为区分一罪与数罪的基本理论。 A. 错误 B. 正确
12.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损害赔偿优先履行,既要求犯罪分子先履行民事赔偿责任,在被
判处的对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全部予以赔偿之后,再以其剩余的财产缴纳罚金或者作为没收财产的执行对象。 A. 错误 B. 正确
13.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罪刑相适应原则。 A. 错误 B. 正确
14. 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主要有: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此外,对于犯罪的外
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除出境。 A. 错误 B. 正确
15. 刑事责任是一种严格的个人责任,具有人身专属性,即刑事责任只能由犯罪分子本人承担,
不可移转,不能替代,不能及于没有犯罪的第三者。 A. 错误 B. 正确
16. 根据我国刑法,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A. 错误 B. 正确
17. 甲与乙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发生纠纷,引起殴斗。在殴斗过程中,甲拿刀朝乙肚子上猛刺
一刀后逃走,致乙死亡。甲对乙的死亡在主观上属于直接故意。
A. 错误
B. 正确
18. 故意犯罪只能用作为的方式才能做出。 A. 错误 B. 正确
19.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
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A. 错误 B. 正确
20.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刑处罚。 A. 错误 B. 正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