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说课稿
樊
堡住小学 小丽《母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16课。这课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 二、说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三、说教法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通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文中的母鸡是怎样的。
2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无雕饰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如,“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咬下一撮儿毛来”,“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4、读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似(shì)的,欺侮(wǔ),可恶(wù),差(chà)不多。
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释题入文。
2、圈点勾划法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考虑,让学生在课文中动笔划记号,如给重点词句圈圈、点点、勾勾、划划、将自己有所感悟的词句和没有理解的词句,分别作上标记,以便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和释疑。长期坚持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过渡。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交流从文中所感悟到的内容,相互取长补短。
五、说流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我们根据本班学生大多数是农村孩子的特点,让学生谈生活中喜欢或讨厌什么动物,为什么,有机地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预习、相互评价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对预习的
相互交流和评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3、紧扣问题,自主学文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安排了充分的读,通过自读,比读、齐读、默读,从整体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读,具体感受文中的真情。有关母鸡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要求学生用内心的情感细细品读,让学生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悟母爱的伟大,然后再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4、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通过质疑引导学生知识延伸。人们都说爱屋及乌,当我们对这位鸡母亲产生尊敬之情时,就会忽略它的缺点,甚至将它的缺点看作优点。我们在这一组课文中,学到了许多表达喜爱之情的写法。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将前三自然段任意改写一段,让人读了不再感到母鸡讨厌,而是觉得它很可爱。这个质疑,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
5、 板书设计
16、 母鸡
讨厌 :无病呻吟 欺善怕恶 居功炫耀 不敢再讨厌慈爱 : 勇敢 负责 辛苦
敬佩:母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