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丹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19)24-134-01关于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能够根据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系统中相应指标展开疾病诊断的一种常用检验手段。血常规之所以在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且受欢迎度较高,也是因为检验的各项指标敏感性较强,可以反映多种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对许多病理改变有较高的特异性。很多患者对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的呈现结果无法理解,甚至一头雾水。关于血常规的检验,主要涉及到的指标是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等。
1.现状
由于血常规检验结果能够反应多种身体状况,因此该项检验方式在各个医疗机构中均有所涉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的作用价值逐渐显现,而参与检验的仪器和设备也不断更新,目前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已经掌握了血常规检验技术。关于血常规检验的优势,临床已经证明,绝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辅助诊断这一方面,还能够作为疾病治疗过程中停药,转变治疗方式以及是否停止治疗的判断方式。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能够反应很多疾病类型,同时可以使医护人员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关于血常规的检验,通常涉及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以及淋巴细胞比容、淋巴细胞计数等。检验报告单中涉及的项目较多,很多医生会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只挑选其中几个指标观察和分析,这也就增加了疾病的误诊和漏诊率。此外血常规检验报告单中关于血细胞直方图的分析不够全面,这会直接影响最终对疾病的诊断结果。
2.血细胞直方图以及细胞计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血常规的检验报告更加详细,其中除了提供个迹象血细胞的数值以外,还提供了血细胞的直方图,直方图的提供能够反应细胞分布的状态以及坐标,通过详细的分析,能够具体了解细胞的体积以及形态的是否异常。从白细胞以及红细胞、血小板三个方面分析如下:(一)关于白细胞,白细胞(WBC)在检验单中是一项敏感性非常强的指标,其中包括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项目、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等几种细胞为代表的检测项目,属于白细胞系统。一般情况下(Neu、Lym、Mon、Eos、Bas)几项指标的数目以及百分比均会根据疾病的不同呈现方式或严重程度出现数据上下变化的情况。但血常规检验单中出现“R”字样信号,则需要提高警惕,这个信号的出现一般反映异常
细胞的出现,医生应该结合细胞的计数以及直方图全面辨别诊断,R信号出现的原因。除
了异常信号,还有可能是非典型细胞和未成熟细胞的出现导致的。此外要观察各细胞的百分比是否存在上升或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计数相对升高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某种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作为白细胞系统中敏感性较高的检验项目,异常升高和降低均能够说明很多问题。除了球菌感染,该项指标的分析还应该结合治疗阶段以及血常规检测的时机,手术后中性粒细胞在标准高度内升高,应考虑是否存在术后出血现象。根据以往的检验学报告资料可以证明,中性粒细胞数目以及百分比的升高还应该及时将中毒、粒细胞白血病、肿瘤、急性溶血病等症状考虑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和百分比降低时应首先考虑是否存在病毒性感染,其次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判断,是否存在化学及放射性健康损害。部分白血病患者也会存在相应的检验结果,因此需要全面分析。(二)关于红细胞,红细胞系统中,参与检测的项目主要有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等多项。在血常规检验单中以(MCV、MCHC、MCH、MCNC)表示,其中MCV、MCH、MCNC三项指标的具体数值主要是用来反映红细胞个体的病理反应,三项指标的数值变化具有不唯一性,可以出现双向指标上升,单项正常或下降的情况。但其中血红蛋白含量正常,红细胞体积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相应上升,则能够说明有维生素B族的缺乏。红细胞体积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应该警惕中毒或者感染等症状,根据临床症状针对性评估可以考虑慢性炎症以及尿毒症等症状。(三)关于血小板,血小板的检验通常需要根据血小板的状态展开分析,通常能够呈现出聚集形态、异常血小板、大血小板、小血小板等几种形态。关于血小板的分析,通常需要结合直方图全面分析,根据直方图中对血小板的阈值设定,能够积极辨识血小板与红细胞,同时可以根据直方图中曲线峰和细胞的坐标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MPV(血小板体积)的数值异常升高,而PLT(血小板)数目降低,应首先将疾病锁定为紫癜。而PLT的数目正常但MPV异常,应该考虑是否存在骨髓疾病或造血障碍性疾病。
关于血常规检验报告单的分析,应该具有全面性,医师分析时,不能够盲目根据以往的临床经验仅单纯对其中几项指标做出分析,还应该结合血细胞直方图展开全面的评估,观察细胞所处的坐标以及分布状态,以此为基础分析能够降低疾病的误诊率,提高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
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研究
候 莉
(南宫市妇幼保健院 河北 邢台 055750)
【摘要】目的:对导致尿液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300例患者的尿液标本,对标本中异常情况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尿液标本中存在28例异常的情况,占比8.70%。结果异常原因包括标本因素、样本储存以及实验室等因素。结论 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因素比较多,其中包括样本采集、患者因素等,在后续的尿液检验中需要着重注意。
【关键词】尿液标本;异常因素;检验结果【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19)24-134-02尿液检验作为患者临床检查的内容之一,可以对尿沉渣以及尿蛋白的成分进行分析,并及时发现病变情况,由此而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可以有效提高尿检结果的精细化程度,反映多种疾病情况。本文研究对象为300例尿液标本,分析检查结果异常的原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的患者尿液标本来自于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 300位患者,这些患者包括131例女性患者,169位男性患者,年龄约在20~75岁,平均年龄为(49.5±6.8)岁。
1.2方法,在对患者尿液检查时,检查的专业人员需要结合相关指南规定的内容,对检测结果中的样本误差进行分析,具体的工作步骤包括:取回样本、样本分析、样本检验。在对影响尿液检查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时,结合检测尿液的具体流程以及检查要求,对其中异常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汇总检测的结果。
1.3统计学方法,在进行检验时,应用的软件为SPSS,分析300例患者的尿液结果异常情况,对异常原因检查结果使用x²分析,结果的单位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300例患者尿液标本中,存在异常结果的为31例,异常率为9.51%。在这些异常检验结果中,其中有12例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结果异常,有9例尿液标本检测异常的原因是标本采集因素的影响,有7例是储存标本的因素影响,有2例是由于送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导致的,1例是因为实验室因素影响导致。
3.讨论
检查尿液标本包括检查、送检、储存以及采集等一系列的环节,如果其中某一环节出现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尿检结果出现异常,无法反映患者最真实的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检查的患者情况中,出现异常的情况有31例尿液标本,异常率为9.51%,符合国内的研究结果,可以得知尿液检查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对检查结果异常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患者自身因素导致尿检结果异常。在患者进行尿液检查之前,患者可能会服用一些药物如维生素B1、消炎药等抗生素药物,从而影响最终尿液的检查结果。在患者对一些药物服用后,会引起体内半衰期、浓度的不同变化,以及不同的起效途径。比如,一些药物有比较长的代谢时间和半衰期,在较短时间内,患者体内的药物不能很快消除。同时患者体内清除药物、排药的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会导致检验患者尿液时,存在一定的异常,检查的情况不符合患者的疾病情况以及实际临床情况。因此,患者自身因素主要是因为患者服用药物排出体内不及时,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异常。其二,由于采集标本因素导致尿液检查结果存在异常。对尿液标本采集后,可能会由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因此最好将尿液标本在两个小时内进行检验,避免尿液因放置时间过久导致氧化、光照分解、细胞溶解、以及蛋白质变性等情况,对检验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采集尿液标本时,需要对一些注意事项注意。比如,(1)在准备尿液检检验时,要事先对相关规定进行明确,对相应标记做准确,检查人员需要注意不要将尿液放的时间过长。对于门诊或者急诊的患者,虽然能够随时对尿液采集,但是检查人员需要对采集时间进行明确,并且进行标记。一般可以对患者尿液采集时间为午饭后两个小时,这个时间对尿液采集,能够促进对患者临床尿胆原、尿蛋白以及糖尿病等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测。(2)对于住院的患者,在对其尿液标本进行检测时,一般将清晨第一次排尿作为检测的尿液标本,或是将早上七点后两次排尿作为检测的尿液标本(3)。在对尿液采集时,一般以50毫升为最佳尿液标本量,并且存放尿液标本的容器的材料,要保证防渗漏、且清洁,为一次性容器。患者对尿液标本采集时,主要告知患者保证尿道清洁,从而表面对尿液标本的污染。在研究中存在9例患者尿检结果出现异常,主要就是因候莉(1979.12.15——), 女, 汉族,河北省南宫市人,主管检验师,毕业于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现就职于南宫市妇幼保健院,主要从事医学检验研究与实践工作。
为样本采集的时间不合理或者检测不及时导致。其三,是标本储存因素导致的尿液检验
结果异常。对尿液储存过程中,如果环境不符合储存条件,或是储存时间过长,都会对尿液检测结果造成影响。储存尿液的情况包括温度情况,对于储存尿液的温度,一般不能低于24℃,对尿液采集两个小时内即要对尿液标本进行相应的检测,对尿液标本的活性进行保证,保证得到最真实的检测结果。如果储存尿液的温度或者时间不对,会导致尿液标本改变化学、物理性质,比如尿液出现浑浊的情况,颜色变深等,会导致尿液内部出现尿糖指标低、尿胆原以及胆红素等物质。如果不能对尿液标本在两个小时内进行检测,则需要在尿液标本内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在六个小时内,对尿液标本进行检测,从而提升尿液检测的准确性。在研究中出现检测结果异常的患者为7例,占比5%,证明了如果在对尿液的储存存在不当情形,则存在5%的可能性导致患者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情况。其四,在对尿液标本检测时,如果管理不当,会导致患者于尿液不对应,进行检查之前尿液标本受到污染,或是标本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在一般尿液检测环境中,检测人员需要对尿液标本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具体信息如患者的姓名、编码以及时间等,并将化验单上面的信息与尿液标本进行比对,保证尿液信息与患者信息符合。同时检查人员还要注意检查储存尿液标本容器的有无破损或者漏液的情况,避免尿液标本的污染情况。其五,是实验室因素导致尿液检验结果异常。检查尿液的主要场所为实验室,实验室中的不同因素也会影响尿液检测的结果,具体影响因素如实验环境、实验试剂以及仪器设备等。现阶段检测尿液的方法包括尿液分析仪和尿条,检测仪器的质量、分析试条的科学性、运用检测方法情况、仪器的检测水平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应用不同的方式对尿液检测时,需要对相关的内容注意。比如,应用检测的设备仪器时,需要对质量进行控制,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同时保液体检测的质量。同时,要对检测的设备或是仪器,进行及时的校正和检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设备仪器开展定期保养工作,保证仪器设备有最佳的检测状态,提升尿液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对于尿试条,专业检测人员需要注意储存的方式,最好避光密封,对温度、湿度以及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对尿液标本检测时,主要的检验内容包括红细胞、白细胞检测、分析尿常规以及检测蛋白成分等。检测尿液标本对患者临床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分析患者的情况。在检测时,尿液的检测与收集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在对尿液收集时,一般检测晨起的尿液,检测一些特殊项目时,还需要保证患者不饮水不吃饭。对于尿液的样本,需要保证一定的新鲜性,避免误诊的情况。如检测急性黄疸肝炎或是急性胰腺炎时,对尿液异常原因分析时,主要分为假阳性、假阴性以及离心影响结果。对于假阳性结果,主要是指显微镜检查结果为显性、设备分析结果为阳性。导致检测结果呈现假阳性的原因如尿试纸条与尿液中的RBC和Hb同时发生反应,而应用显微镜时则仅能检测与RBC的反应,导致最终检测差异。人体内的心肌组织和骨骼内是肌红蛋白分子主要存在的位置,正常人的血液中不会被检测出。受热会导致尿液性质改变,导致不稳定酶发生作用,造成假阳性结果。同时,污染物氧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尿液标本检测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对于假阴性的结果,即是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下降的氧分子含量导致对尿液分析时,呈现出阴性的情况。尿液中如果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或是尿液比重较高,会影响试剂测定的敏感性,造成假阴性结果。对于离心结果影响,主要是破坏尿液中的成本,导致RBC隐匿,因此需要对尿液标本进行重复性的检测,最终在对准确的检测结果得出。
综上所述,对尿液标本的检测会受到采集样本的因素、患者自身的情况、储存因素等因素的影响。而专业人员在检测尿液标本时,需要注意按照检测标准和相应的检测仪器对尿液标本进行全面的检测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因此,在检测中需要注意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制定和执行可靠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
[1] 李小梅.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药前沿,2015,(22):31-32.[2] 李帅.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8):962-963.[3] 蒋志军.临床尿液检验结果异常的临床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7.
—1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