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孟姜女故事为例分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以孟姜女故事为例分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来源:二三娱乐
以孟姜女故事为例浅析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姓名:邓安琪 学号:2012213490

口头文学在民间的讲述流传中,因人而异,因时不同,因地而变,形成了民间文学最具个性也是最具魅力的特色,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变异性是民间文学基本特征之一,它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人民大众传承民间文学作品,传播者完全靠口头语言把民间文学作品进行纵、横向传播,形成一个非常广泛的传播圈;传播圈内的人民大众不会对信息进行文字的记载,单凭主观意识识记;若人民大众长时间没有再现识记的内容,当他们主观再现的时候,必然会遗忘或互串识记的内容,有意无意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改变识记的内容,从而使民间文学作品发生变异。发生变异的民间文学作品,其各种异文均围绕同一个故事(或人物、事件、主题),或大同小异,或大异小同,或前缀,或后续,或旁出,或另叙,或新编… … 各种异文,均能独自成篇,均可独自传播,集合起来,洋洋大观,成为一本民间文学的“大书”,也是一部民间文化的“天书”,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深不可测的奥秘。

以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为例。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的将士杞梁战死,杞梁之妻不接受齐国侯在郊外吊唁,其中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是一个比较有理性、守礼法之人,但是并未对她的悲伤加以描写。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但是过了两百年左右,到了战国中期,《檀弓》一书中就用“哭之哀”三个字对她的悲伤加以渲染。战国以后,西汉前期,孟姜女的故事中心在于表现她的哀歌痛哭。到了西汉后期,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转变为“崩城”。第一个叙述崩城故事的人事刘向,他的《说苑》和《列女传》都对此有相关描述。东汉末

年,蔡邕在《琴操》中说“杞梁妻叹”这一琴曲是杞梁妻本人所作。西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杞梁妻哭倒的城是杞都城,但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却认为是莒城。总而言之,东汉末期至六朝末,四百余年的时间中,“崩城”一直是孟姜女故事的中心。到了唐末,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诗僧贯休《杞梁妻》一诗中将杞梁说成是秦朝人,而且被派往长城脚下修筑长城,最后劳累致死,尸骨被筑入城墙。杞梁妻前往长城寻找丈夫,一哭二城崩,二号而其夫骸骨出。至此,杞梁妻故事中心从“哭夫崩城”转变为“旷妇怀征夫”。到了南宋,孙奭的《孟子疏》中首次提到杞梁妻名唤孟姜。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由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可以发现:民间文学的变,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众多异文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流传中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流转,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于改朝换代、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改变,审美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差异,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被掺杂入上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发生变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中加入了时代的元素,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流传至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