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史》看柳青创作的艺术倾向
摘要:从生活经历、思想内涵、艺术内涵、表现形式等角度,探讨柳青从《创业史》中折射出的艺术倾向和追求,认为柳青作品思想内涵深刻,表现形式卓越,艺术倾向鲜明,具有史诗性的特点,是同时代同题材作品中的典范。并以此作品巩固了作家在中过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柳青创业史艺术倾向
《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性巨著,深刻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其思想和艺术成就都远远超过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作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对我国现代、当代文学做出了宝贵贡献的杰出作家,建国初期,柳青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在总结了《种谷记》和《铜墙铁壁》的艺术、思想得失后,清醒地认识到:对作家来说,由生活的旁观者变为生活的参与者,是至关重要的,但要想成为成功的文学家,仅仅停留在探究表面的生活还远远不够。深入生活,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必须是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作家必须读好“三个学校”,即“生活的学校”、“思想的学校”、“艺术的学校”,而生活是最“基本的学校”,“生活是创作的基础”,“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于是,他毅然于一九五二年,举家到陕西省长安县复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一住就是十四年。在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巨变过程中,生活七年之后,一九五九年,《创业史》问世了。作为我国建国十七年里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之处,下面就其艺术
倾向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
1善于勾画饱含矛盾的社会蓝图,体现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创业史》深刻地概括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的社会矛盾冲突,着重表现了在这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的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小说一开始在“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这部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以此表明,只有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走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才会有自己的光明前途。然而“创业难”,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接着,小说的正文围绕着梁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梁生宝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直至灯塔的建立,深刻而完整的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农村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正是在这场斗争中,梁生宝互助组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团结,教育农民群众,取得了节节胜利,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庞大的生命力。
十分可贵的是,小说对两条道路斗争的描写没有简单化,表面化。首先,它大胆地揭示了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在作者笔下,贫农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有坚定地同梁生宝站在一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分子高增福、冯有万;也有梁三老汉、王二直杠等不同程度地落后于时代潮流的人。梁三老汉长时间对互助组持怀疑态度,王二直杠至死也没有接受社会主义,他的头脑中的私有制观念,也构成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种阻力。其次,它深入地揭示了农村各个阶级、阶层、家庭、邻里以及党组织内部各种思想性格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思想性格冲突,有的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表现在思想上,也有的表现在心理变化上,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联系在一起,真实地再现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总之,小说叙述的确实是一部“生活故事”,这
里没有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轰轰烈烈的大场面,然而他却以精细的笔触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在题材的处理上,小说把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作品描写的重心是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个题材本身的历史深刻性的挖掘上。《创业史》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各种思想的斗争,艺术的触角既能涉及到农村中那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人物,也伸进了蛤蟆滩草棚院里那些不为人们所注意的角落,既展现了运动的滚滚向前的主流,也揭示了它的支流,暗流和逆流;既写了人们的政治立场,也写到人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这些无疑是对生活的很有深度的反映。同时作家又以历史家的眼光开拓了题材的广度:一方面通过“题序”以及人物生活史的介绍,把蛤蟆滩的现在同蛤蟆滩的过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郭世富黄堡镇卖粮,改覆进工厂等情节,把蛤蟆滩的斗争,跟当时全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联系起来。这样,蛤蟆滩的斗争就有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背景,读者能够从历史的联系中看到它的位置,从全局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意义,历史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统一。
《创业史》为我们展示的这一历史画卷,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的性质和特点,农业合作化与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体制手段,剥夺地方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主要和大量反映在人民的内部。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小说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的准确把握,通过梁生宝互助组“换稻种”、“新法看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行为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地描写,深刻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斗争中,只有千方百计地显示出公有制和集体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这就是《创业史》主题的极其深刻的思想意义,作者在这一思想意义上的发掘,集中体现了他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
2善于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体现其创作的高超的艺术力
《创业史》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正面形象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化运动的带头人梁生宝,这是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他小时候讨过饭,长大扛过长工,解放前在荒山岭当过“地下农民”,跟他继父一道饱尝了创家立业的辛酸。作为贫农的儿子,他只是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朴实、坚韧不拔的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却没有被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束缚,这个年轻的预备党员,在党的教育下,一旦认识到私有制的种种弊病,就决心走一条与父辈不同的创社会主义大业的道路。正当老资格的党员齐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时候,他勇敢地担负起带领庄稼人走互助合作化道路的担子,成为一个积极、聪明、公道、能干的领袖人物。然而小说并没有把他写成“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表面上甚至有些面嫩口拙,爱情生活上更缺少勇气和机智。但是,听党的话,热爱社会主义,富有牺牲精神,是他最宝贵的思想品质。小说抓住他的性格中这-最主要特点,着重描绘了他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坚实有力的行动。使人物性格有了立了起来的骨架。互动组初期,当庄稼人把羡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农郭世富时,他跑到郭县换回稻种,在互助组内搞稻麦两熟。这件事比郭世富楼房架梁仪式更能牵动庄稼人的心,人们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粮食增产措施上来了。此一举使郭世富深为不安,他想:“没想到让他小子跑到咱前头去了。”在对比中更丰满了人物的性格。“活跃借贷”时,富裕中农不愿再把粮食借给困难户度春荒,连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无策了,他却组织人们进山割竹,解决了困难户的粮食和互助组的肥料问题。虽然这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正是这些看起来似乎很“平凡”的行动,在蛤蟆滩庄稼人的心底掀起了重重波澜,使他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同时,小说还通过“买稻种的路上”、“和增福夜淡”、“王瞎子墓前讲生活”等章节,对梁生宝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致的揭示,展现了他的崇高的心灵美。这更加进一步使他的性格趋于完美。他决心把自己的一切
都献给党的事业,“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活得带劲儿,才活得有味。”他认为“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这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尚形象,既是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的艺术概括,又是作家社会政治思想及文学理想的深刻体现,同时也体现其创作的高超的艺术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