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示范村350个,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1 585个,
斯特地貌,地形切割纵深,耕地破碎,生态类型多样, 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美誉。全市国土
参与贫困群众达7. 6万人。全市共培育各类农产品 加工企业174家,其中,油脂加工企业4家、马铃薯
面积26 8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 495.56万亩、天 然草场747. 3万亩、林地1 862.12万亩。境内夏秋
加工企业7家、辣椒加工企业20家、茶叶加工企业 108家、食用菌加工企业23家、养麦加工企业12
季气候凉爽,地形天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不易传 家。年加工马铃薯1.19万吨、辣椒5. 83万吨、茶叶 0. 78万吨、养麦3. 43万吨。播,加之无“三废”污染,具有大范围、大规模生产无
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优势。毕节享有“中国竹 茹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
1.1.2 良种体系基本建成目前,全市脱毒马铃
薯原原种生产能力突破1亿粒,良种生产能力达到
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 之乡”“中国贡茶之乡”等19个“中国之乡”和“天然
170万吨;建成一批无性系茶苗基地、蔬菜(含辣椒) 育苗中心、菌种培育中心,成功选育和引进培育“黔 油10号”“威芋5号”“毕节大白萝卜”“福鼎大白”
药园”的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富集的生物资源, 为发展山地高效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目
“红托竹茹”“黔苦4号”等一系列“双低”油菜、脱毒 马铃薯、蔬菜、茶叶、食用菌、养麦优质品种。1.1.3
晶牌建设初见成效 围绕“乌蒙山宝•毕
节珍好”区域公共农业品牌成功打造“织金竹茹”“大 方天麻”“乌撒烤茶”等一大批省内外知名农产品牌,
前,毕节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
1/4和全国贫困人口的l/50o毕节市有3个深度贫 困县(全省14个)、3个省级极贫乡镇(全省20个),
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多年来,毕节 市种植玉米致使农民增收乏力,因此,大力开展以调
荣获“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
减玉米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 竹茹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
是脱贫攻坚的需要,也是更好地衔接和助推乡村振 兴的需要。为有效推进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
乡”等中国农产品之乡14个称号,获得“毕节白萝
卜”“威宁苹果”“毕节可乐猪”等地理标志认证农产
整,分析了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并针对存 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品25个,“三品一标”认证达253个。1.1.4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近年来,随着“通
1 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1.1
村路”“通组路”“产业路”“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的 不断深入和推进,以及得力于恒大集团的大力帮扶,
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进和提升,已具备发
1.1.1 产业化经营组织水平不断提高 2018年全 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1.2
市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0家,使全市市级以上重 点龙头企业达374家,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
调减玉米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情况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安
龙头企业30家,辐射带动农户40余万户。专业合 作社1. 04万个,流转土地面积96. 6万亩,辐射带动 农户46. 7万户、贫困户& 9万户。建立“塘约经验”
排部署,以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和500亩以上坝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蔬菜、马铃薯、 经果林、茶叶、中药材、食用菌、饲草饲料等特色优势
[收稿日期]2019-02-27[作者简介〕余海(1983-),男.农艺师,从事农业产业化相关工作。E-mail:906298854@qq. com• 100 •产业,全面调特调优特色产业种植。2018年,毕节 市调减玉米任务165万亩,实际完成调减玉米种植
面积183万亩,超额完成调减任务。2019年,毕节 市还将新增完成200万亩玉米调减任务目标。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地方对农业发展还处于传统农业的认识阶
段,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和思路不够清晰,在产业谋划、规划布局、市场对接、
利益链接等方面没有深入研究,导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效果不明显。2.2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受地形地貌、土地破碎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
水、电、机耕道、灌溉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制 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威宁县部分500亩以上坝 区(377号、405号、273号、297号等10个坝区)、黔
西县五里乡210号坝区缺乏水源保证,难以选择种 植高效经济作物;黔西县铁石乡233号坝区、250号 坝区,大关镇240号等坝区,属于石漠化严重区域,
地块破碎、土层浅薄。同时,全市大部分种植区域属 于春旱频发地区,无排灌、机耕道等基础设施配套,
如果发生旱情,无法适时栽植和保证成活。2.3
农业产业链条不全冷链、市场、物流等产销链条不全。龙头企业
少、规模小、实力不强,存在发展资金不足,多元融资 格局尚未形成,缺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
短,带动能力不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尚未形 成,不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如多数蔬菜基地的蔬菜 包装盒要从昆明进货,无形中增加了成本。2.4
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县(区)级领导示范点基本覆盖了实力较强的经
营主体,示范带动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而多数乡(镇) 级示范点缺少实力强、规模大的的经营主体,主要由
村社一体组织、种植大户作为经营主体参与,多数局 限于单一的生产、加工或流通环节,经营业务杂而不 精,合作社资本少,实力不雄厚,多数靠政府项目支
撑,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示范带动能力不强等问 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将贫困户的利益联 结起来。2.5
产销衔接不健全有的地方对所选产业没有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对加强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实现辖区内 农产品“订单化”生产的工作做得不够深、不够多,没
有充分考虑调得下、种得上、有效益、能持续的问题,
导致发展的产业链条短,产销衔接不紧密,农产品
流通效率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甚至出现“种得上、卖不出、没效益”的现象。3 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3.1 解决“谁來调”的问题3.1.1
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2018年省委农
村工作会议上,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强调:“要来一 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在转变思想观念
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 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推动产业扶贫和农村产 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只有
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更好地 推进实施。要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载体,通过群
众会、报告会、院坝会、田坎会等形式,讲政策、讲思
路、讲方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提供 精神动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以“讲”和“习”并
重,开启民智、凝聚民心、激发民力。3.1.2
发挥能人带动作用 乡村''能人”对于带动
村民致富、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效应。随
着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不断激励引导,要积 极加强外出能人联络,激发能人回乡创业、建设家乡 的热情。通过培育发展种养殖大户、返乡农民创业
就业以及驻村帮扶等,各地陆续涌现出了一批农村 致富能人,不仅自己创业致富,还带动周边农民共同
富裕。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合作经济组 织和专业协会,从而带动当地特色产业规模化、产业
化、引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如大方县引进蔬菜销 售能人张天荣依托广州的销售市场,在兴隆乡狮子
村发展蔬菜种植800亩,带动全乡及周边乡镇种植
蔬菜3 000亩以上。黔西县返乡农民杨勇建立了农 民专业合作社,带动2 000亩皂角种植。3.1.3
发挥经营主体联动作用一是发挥国有产
业投资公司的主体作用。要聚焦贫困人口,挖掘发 挥国有产业投资公司的主体作用,做大主导产业,打
好产业扶贫硬仗。积极探索“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 司+ ”模式,切实增强“造血功能”,让群众通过入股
分红获得稳定收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产、供、销衔接。如七星关区组建了毕节盛丰农业发 展有限公司,平台公司负责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 合作关系,龙头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及农产品销售,有 效解决基地建设管理、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形成
“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赫章县 引进广州名特农产品有限公司与县级平台公司共同 出资组建赫章县贵久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核桃、可
乐猪、辣椒等优质农产品对外营销。二是培育壮大 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通过“公司+ 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
模式带动群众发展致富。如金沙县引进露笑集团拟
投资15亿元建设20万亩茶叶基地,真辣食品公司 订单种植13万亩辣椒。黔西县、金沙县、赫章县引 进贵州新农汇发展香葱产业。威宁县引进海升集团
建设4 500亩精品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带动15万亩 苹果种植。3.2 解决“调什么”的问题3. 2.1 调出特色 结合地区资源禀赋情况,因地 制宜选产业。按照全市主导产业特征,大力发展蔬
菜(辣椒、香葱、南瓜)、马铃薯、经果林(刺梨、皂角)、 茶叶、中药材、食用菌、饲草饲料等特色优势产业,全
面调特调优特色产业种植。3. 2.2 调出生态根据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实际,
结合绿色毕节行动,走生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路子, 将造林绿化与经果林、中药材种植等结合起来,不仅 要造出绿色、更要造出产业,最大限度实现生态价值
与经济价值双丰收,努力推动广大群众增收致富。 如目前毕节完成的141. 62万亩造林绿化中,以核
桃、刺梨、樱桃、苹果、石榴、茶叶等为主的经果林种 植面积就达到50.16万亩,占造林总面积的35%,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绿化一个山头、带动一片产业,
实现绿色增长和经济增收双赢的目标。3. 2.3 调出规模 以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和县
级、乡级领导示范点为抓手,抓住“关键少数”,大力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抓好10个县(区)39个县
级领导示范点、990个乡级领导示范点建设,发挥示 范带动作用。如2018年毕节市通过县、乡级领导示
范点调减的玉米面积就达110万亩以上。3.2.4
调出效益 以调减玉米等传统低效作物为 主攻方向,结合资源条件和优势产业,努力发展一些 综合产值高或“短平快”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出高
效、调出市场、调出效益。3.3 解决“调得好”的问题3.3.1强化科技支撐一是积极整合培训资源, 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利用农业产业园区、新时代农民 讲习所、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等载体,深入开 展“百万农民技能大培训”,通过培训提升农民技能
素质、普及科技助推农村产业发展。二是制定出台 农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考核办法等文件,
将农技人员在结构调整中的业绩作为评先选优、职 称评聘的重要依据,让他们把作品彰显在示范点上,
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把成效体现在群众增收致富 的笑脸上。加强农业科技人员指导服务力度,有效 支撑全市高效农业产业的带动发展。三是支持鼓励
干部职工深入一线领办创办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四 是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开展科
技攻关,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鼓励支持各 县(区)建设一批规模足够大、科技含壘高的主导产
业试验基地。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强化农
• 101 •机与农艺结合,利用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科技入
户工程、涉农信息服务平台等,大力开展农业新品
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机具的培训与指导,为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保驾护航。3. 3.2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充分整合利用扶贫、涉 农资金、金融资金,吸纳社会闲置资金等,搭建“政府 +投融资服务中心+金融结构+保险(担保)机构+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六位一体的投融 资机制,加大对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如2018年
市级匹配资金5 000万元,专门用于结构调整奖励, 对结构调整工作考核为第一、二、三名的,分别给予
2 500万元、1 500万元、1 000万元的奖励。各县(区) 整合农业、畜牧、扶贫、林业、科技等方面的资金不少
于5 000万元(百里杜鹃管理区和金海湖新区不少于 1 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的模式,用于农
业产业基地培育,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结构调 整。3.4 解决''卖得出”的问题3. 4.1强化产销对接一是占领市内市场。推行
直通直供直销,积极引导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大 型超市、专业批发市场、驻村帮扶单位等直接与农产 品生产者对接,采购本地农产品,实现订单全覆盖。
努力完善市、县、乡各类农产品市场,建立农产品直 销平台,提高农产品本地化销售率。二是拓展市外
市场。积极对接协调用好广州帮扶毕节的资源,助
推农产品抢占广州市场,全力推动“毕货出山”;抓住 千喜鹤集团入驻毕节帮助销售农产品的机遇,用好 其销售平台和渠道,助推产销对接。采取以上措施
有效打通毕节农产品的销售渠道。3.4.2
平台促销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大力宣传推介毕节农特产品。大力建设网上商店,
强化线上销售。3.4.3
突出抓好农特晶牌创建紧紧围绕“乌蒙
山宝•毕节珍好”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打造,全面 落实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奖励办法,鼓 励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
证,打造绿色无污染、天然无公害生态农产品品牌, 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注册商标,培育 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和名牌产品。积极组织市内农
业企业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农博会,切实提高农 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3.5 解决“调得久\"的问题3.5.1
创新产业融合机制立足当地特色,因地
制宜选择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打造一批集中连片规 模化种养基地,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三变”
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转第103页)• 103 •录,产品质壘可追溯,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国家有关 标准,市场知名度才会逐步提升,市场竟争力才会提 高。2.2
高海拔地区(海拔800米以上),如张家寨、孙家坝、
天桥等地利用高山冷凉气候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生
产,如夏白菜、夏甘蓝、夏黄瓜、夏番茄、夏芹菜等,这
引进、培育、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些蔬菜可在8~9月淡季时上市。2.5
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外来农业龙头企业, 利用其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带动本地蔬菜产业发
不断引进充实蔬菜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对全县目前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如莲花白,大 白菜、辣椒等不断引进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筛选
展。如思南县亭子坝镇的南瓜产业发展,通过引进 湖南平轩农业有限公司,带动全镇农民发展南瓜生
出适宜本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抗病、抗旱
产,该公司统一提供南瓜种苗和技术,统一收购南瓜 产品,使当地农民种瓜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扶持 培育发展壮大本土农业龙头企业。本土企业熟悉本
等新品种。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更新提高蔬菜产量、
提升蔬菜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种植效益。 另外,从品种结构着手,可尝试引进省外品种,丰富 百姓餐桌。比如引进苜蓿(草头),其不仅上市时间
土环境,应给予其一定的扶持优惠政策,使其在产业
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并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2.3
同豌豆苗基本同步,而且吃法同豌豆苗差不多,可以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和市场意识尝试作为豌豆苗的替代品。类似地,对其他蔬菜品
对蔬菜生产者、管理者、从业者等加大培训力 度,使他们不仅掌握先进实用的蔬菜生产技术,提高
种如秋葵、糯玉米、松花菜等也可引进试种。2.6
加强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政策、资金等支持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而且要使他们在蔬菜生产中时 刻树立市场意识。在生产布局时要将销售因素放在
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离不开省、市等上级有关部 门的关心和政策、资金等支持。上级部门应多出台
第一位,加强市场研判和产销对接,生产上选用优 一些政策,扶持、发展、壮大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
质、特色品种并错开播种季节,做到产品收获时能错 峰上市,使蔬菜上市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 优我特”。2.4
场、种植大户等。针对蔬菜市场销售这一主要瓶颈, 建议省市等有关部门多组织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
动,搭建销售平台;着手发现、培养、发展蔬菜流通经 纪人,让蔬菜流通经纪人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发挥更
充分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思南全县地势起伏,海拔跨度较大,可以利用这
大作用;加强蔬菜流通体系建设,在组建多层次批发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在低 海拔地区,如塘头、思唐、板桥等地利用春季气温回 升早的优势发展早春茄果类、瓜类等春提前品种;在
市场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责任编辑:黄筑斌)〈上接第101页)3.5.2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围绕“市场主导、公司 立风险保障基金政策,建立农业产业结构风险保障
运作、政府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的原则,积极 探索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充分发挥县、乡
基金,对规划调整种植结构的农户和合作社开展自 然灾害或价格保险,力争实现愿保尽保、应保尽保。
级国有农业产业投资公司带动。二是开展和推进 “塘约”试点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村集体经济积
二是探索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机制。建设国有产业 投资公司,发挥国有产业投资公司的主体作用,通过
累,加强利益联结。三是以“特惠贷”等金融产品为 把土地、山、水、林等资源以及各类扶贫专项资金入 股的形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
支撑,吸纳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四是以市场为导 向,多种模式紧密联结群众利益,有效保障百姓兜底
东。切实增强村集体和群众发展的“造血功能”,让 群众通过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入,有效促进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及产、供、销衔接。〈责任编辑:冯卫)增收利益。3.5.3 创新风险防控机制 一是创新财政和金融
协同支农机制。探索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实现政策
性农业保险全覆盖。研究出台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