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说到成本影响因素,广义的讲:是一个公司整体的事情-----公司的策略、公司员工、部门甚到每项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都会影响到成本。但我现在要讲的是狭义的生产成本,因此首先是想到是产品生产成本结构;一般财务上对成本构成分类如下:直接原料、包装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费用,前三项比较好理解,只有制造费用包含比较复杂一些,但最简单的理解为生产产品所付出成本(仅指生产系统)除前三项之外的费用,如动力费,生产设备折旧费、厂房租金或厂房费用摊销、辅助生产消耗品、简接生产人员福利(简接生产人员是指生产系统非直接生产员工,一般不包括财务、总务、人事、采购与资讯部门及行销部门)、设备维修费、办公费、差旅费及餐费等等。即便是生产成本,影响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生产系统的事情,但我现在要讲的也只是直接影响的方面。 二、关于成本控制因素:
1、 原料成本(含包装材料)控制:食品类产品成本结构中,一般原料都是占主要部分的,很多都占总成本的50%以上,如果含包装物的话就更高了(包装一般占15%左右),因此这也是控制成本方案中的重中之重。原料成本的控制是多方面的,现分别进行描述:
⑴原料成本首先从采购谈起:影响原料成本的第一直接要素就是原料价格与原料品质;另外就是是否及时准确的交货。如果把人的一些素质用先天与后天来比较的话,那这些就是产品成本中的先天因素。而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是采购部门负主要责任的,特别是原物料的价格,这就对采购人员要求就比较高,并要有明确的采购机制与监督机制,而不是靠个人行为来自律的。原料品质也一样,虽然品质验收还有品质部门来把关,但供应商提供产品品质保证是前提,是基础,再说验收也不过是抽检,
不是全检;另外长期接受次品质的原料也会导致验收人员出现品质迟钝现象(尽管品质不好也可以退货再退货)。原料品质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产出率的变化或是造成成品品质的降低。原料交货不及时或是数量不准确主要是会影响生产计划,结果多是调整生产计划,这样一来,连锁反应就多了----会导致原料的浪费(单一化、批量化生产效率是最高的而且浪费是最小的),生产效率的降低,生产计划的达成率也会下降,同时动力费也会上升不少等等,这些都会影响成本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针对采购还是要做如下工作: A、加强采购单价的管理:
ⅰ、采购人员应主动进行市场访价,分析是否有降价的空间。
ⅱ、采购人员应主动了解原料市场,给使用部门提供低价原料的替代品进行试制(但品质不能降)。
ⅲ、应建立采购机制及采购监督机制,对供应商的综合能力、信誉、原料单价、原料的质量进行监督,并及时向公司汇报并采取改善措施。
B、加强采购人员的品质意识培训及品质基本知识的学习,做到物料品质多点管控,避免到货不合格造成停产或降低验收标准。
C、加强供应商的管理,开发新的供应商的时要多方参与评估(不能靠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来确认供应商),主观性太强,避免成事实后无法保证 品质时影响生产。
D、采购人员应对请购物品的到货情况主动进行跟踪,建立到货跟催跟踪制度。 F、对采购人员应建立综合考核制度,而且是可量化的考核制度;那就要做部门KPI指标考核:如价格、断货次数、退货次数、索证达成率、同类供应商可比达成率等等指标。
⑵合格及时的原料进仓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的,原料仓库做得好不好对成本的影
响是很大的,生产计划的稳定性,批量性等等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A、原料库存过大,就会造成资金的积压或是原料呆滞的,也是很大的一种浪费(当然这主要是请购部门的责任了),原则上在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库存越低越好,最理想的状况就是零库存;同时如果没有做到先进先出,食品原料都会有保质期,接近保质期或是过了保质期,要么是影响产品品质,要么是原料报废,哪一种结果都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好的仓库管理也要做好盘盈亏的考核的,否则还是会造成成本的浪费的。KPI考核指标:盘盈亏、异常报废金额。
B、然后就是计划的安排方面:成品库存当然是越少越好,前提是不能断货,有了这两个要求,对生管部门的要求就高了,但也不能说在口头上,一定要有量化考核的指标;另外就是生产安排,原则上同一车间或是同一个工厂所有的设备同时开的话,能源的利用率最高,辅助人员的效率也会相应提高了;如果计划没有做好,或是经常有断货少料的话,唯一的方式就是改生产计划,改计划多了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因此对此也只好用指标来衡量工作绩效了。可能有些人会说:改计划多是因为销售预估不准,这当然也算得上一个理由,如果都这么说的话,那就没法做事情了,因此这样求生管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效果,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感觉,才能把市场销售的不稳定曲线变成一根相对平稳的曲线(通过了解市场上的促销计划,往年的销售情况,结合当期的增长目标,对单点,单区域以往的促销效果都要有了解,通过适当的安全库存,还是能作出稳定的生产计划的)。KPI考核指标:断货次数,库存周转率,生产计划调整次数,成品周转天数等等。
(一般组织设置时把生管与原料仓合为一个部门会比较好管控)
⑶做好以上的成本控制之后,应该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一般工厂做成本控制的考核更多的是考虑在生产过程中了,的确,生产过程对成本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也是非常细的,影响的因素也非常多,涉及的部门也比较广。
A、 制程成本的影响要首先从生产工艺开始,首先技术部门就要考虑:工艺流程的
合理性,原则上在不影响品质的情况下,流程越简单越好,越稳定越好,但还是提倡改善,有些技术部门做小样或是做工艺是往往在是实验室做出来的,没有结合生产现场的设备,结果是要么品质变样,要么是流程复杂难以操作。因此技术部门做完小样后一定要到生产现场试产,小样---中样----大样---然后是批量,才会少走弯路,当然品质也能保证,浪费也会少了。KPI指标:工艺流程改变计数(技术部门)
B、 设备的影响:在一个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里,设备的性能、稳定状况是
产品成本的影响很重要的因素;停机减产、产生不合格废品、造成半成品的浪费,而且多是批量化的。我们无法要求公司总是使用世上最先进的设备,就便如此,对设备的正确操作,保养也是要靠管理来做好的。KPI指标:设备停机率(设备部门)
C、 工艺流程与设备都稳定了,不好意思,再做得好不好,浪费大不大就是制造部
门的主要责任了:首先操作员工的影响,产品是制造出来的,所以品质好不好也是制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浪费(品质不达标也是浪费)也相应的产生了。直接员工是不是有良好的操作技能与作业心态,否则仅产量上去但产品品质不合格的话,那种后果就很严重了;员工如果没有很好的设备操作技能的话(或是有技能不执行的话),不仅仅是浪费成品或是原料的事,未按规定操作,就造成设备异常停产,或造成安全事故,当然也可能会直接造成报废或是不合格品产生,这样的话原料制成率、修理费用、工伤费用、生产效率、计划达成率等都会变化从而造成成本的上升。当然正确的操作习惯不仅是操作设备的事情,还有正确执行工艺等等。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员工的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KPI指标:原料半成品制成率,原料成品投入产出率,质量事故次数、
报废率、客诉率、安全事故等等。
2、直接人工成本:人工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一类,一般都在10%以下,但人工成本高低也能很好的反应一个公司的管理绩效的,何况现在人工那么紧缺。
⑴、在生产工艺一定的情况下,制造流程也会对生产效率产生很大影响的,方法
越简单就越经济;复杂的方法必定有复杂的流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这也是精益生产系统的一种管理思想。通过持续改善流程,这样让操作容易,培训容易,质量也稳定,工作不累,效率当然高。
⑵、管理制度 :在现代一个劳动力紧缺,物价上涨的年代,特别是快速消费品行
业,如何提高生产效率,既能解决成本问题,又能解决产能问题,还能提高员工收入,员工的稳定性当然也高了,品质的稳定也有了基本保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非常重要的。计件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工艺流程稳定的情况下,计件的标准(系数)是重点,要兼顾公司与员工的利益,需要精心的统计数据,并需在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指标,而不是一寸不变的。
⑶ 、影响效率的因素还不止这些,包括计划的稳定性,设备的稳定性,原料的
稳定性等等需要其他部门配合的。 ⑷、KPI指标:人均产能,员工离职率
3、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衡量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指标,因为他涉及的都是一些消耗的部分,不会有直接的价值产生。一般占总成本的10%~20%之间。无论是变动的制造费用还是固定的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比率都是可以改善的。
⑴、动力费:一般来说,动力费大部分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可以控制的,动力费控制的重点是生产计划的安排,特别是有锅炉或是制冷设备等大能耗系统的公司,更是如此;比如一个车间有多条生产线,但你的生产计划经常是开开这一条,停停
那一条的,但锅炉你总不能只开半台吧,那样能源的利用率就不会高了。当然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方式也是很重要的,该停的时候决不要开,并且都要有制度,有责任人,负责人,有奖惩,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重点部位可装电表水表来量化考核。KPI指标:动力费用产值比
⑵、维修费:一般来说,有部分维修费是固定的,那就是设备定期保养费(一般占总费用50%以上),要重视这个动作,如果不做定期保养或做得不扎实的话,后期产生的费用会更高,异常停机也不会少,连锁反应就多了,所以说我们要考核设备部门的综合效果。KPI指标:费用达成率、设备停机率
⑶、简接人工福利、设备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厂房租金(或厂房费用分摊),这些都是相对固定的费用,比较难从纯粹的数量上来考核,但这些确确实实在费用成本中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比较好的办法就降低他们在成本中的比例,他们不会因为产能的增加而增加,产值上去了,他们所占的比例就少了,这一讲可能就讲到销售方面去了,甚至公司的经营策略问题;其实也是与生产相关的,比如说:产品品质好不好?品质稳不稳定?是不是能够保证及时的供货?这些当然会影响销量的。KPI指标:相关费用产值比率。 三、总结:
以上只是针对产品成本控制的因素谈了一些个人观点,但要真正的实施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来操作的,除了建立一些指标考核之外,还要建立公司持续长久提案改善制度,也纳入到部门考核当中,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改善,才能深挖成本中的无限潜力。
湖南皇室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彭刚
2012年2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