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诗歌相关收集 (9)

古诗诗歌相关收集 (9)

来源:二三娱乐
专题九 古诗鉴赏

考点精讲 古诗鉴赏的正规考查始于1994年的全国高考。此前,虽有所涉及,但不够稳定、完善。此后,在选材、命题形式、考核点、赋分上经过了一个稳中渐变的过程,即由分析一首诗词到分析两首,从设置一个题目到两个题目到三个题目。选材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歌,从不常见的诗词到非常熟悉的篇目。考查点包括对诗歌中的词语解释、句意理解、内容概括、写作手法的分析及思想内容的评价。赋分从3分提到6分,其中有几年是两题4分。自1999年起,鉴赏题增至三题,分值占9分。2000年、2001年沿袭了1999年的做法。

《考试大纲》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有两项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诗歌中的“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具体指点面结合、烘托对比、白描勾画、伏笔照应、制造悬念、欲褒先贬、画龙点睛、意在言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时空结合等技巧。文章的“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

考查诗歌的方式不断变化,但是,近几年的高考考查的方式比较稳定,一般采用“分析判断”。题干设置都是选“错误的”或“不恰当的”,难度不大。考查诗歌的方式,常用以下几种:

(1)词语填空判断。 (2)连句选项判断。 (3)鉴赏分析判断。 (4)主观表述题。

考题精析 【例1】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的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在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解析】鉴赏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体味其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古代诗人中,唐代张籍以语言平易通俗、意味深远浓厚著称。

诗中写游子长年客居洛阳,见到秋风之中一片凄凉萧条的景色,不可避免地勾起对家乡和亲人的悠长思念。思念久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自然就想提笔写家信,可是在铺纸研墨之际,却又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但是梢信的“行人”出发在即,时间匆匆,于是千言万语无法细加考虑。及至梢信人就要上路,却又疑惑和担心刚才因为匆忙,是否漏写了什么,这种疑惑和担心越来越强烈,促使游子出现“又开封”的举动。

此诗撤开游子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截取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

【例2】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该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题选了王维《过香积寺》一诗来鉴赏。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困难,难的是“为什么”和“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在“诗中有道”。特别是他晚年沉湎于佛家的空寂心境之中,诗中的“道”,即禅理、禅趣尤浓。这首诗描写深山古寺的环境:古木、云峰、渺无人迹的山径、被危石阻遏的幽咽泉声、照在深苍松林上的凄冷日色,还有空寂曲折的潭岸,都是那么萧瑟暗淡、幽冷阗寂,给人以远离世间尘嚣之感。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诗人正是要一步一步地引领读者进入他所企求的无烦扰的寂静禅境。

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尚。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变得细小了,低沉了,暗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十个字,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咽”字绘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幽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字绘日色,以感觉写视觉,融孤寂之情入阴冷之景,妙化无垠,诚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说,第三联两句中的“咽”“冷”二宇,精炼传神,堪称“诗眼”。赵殿成评论说:“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也。”(《诗境浅说》)“日色冷青松”一句,还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在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比较早地并且成功地将通感运用于诗歌创作的。

本题学生应重点答出三个要点,一是绘写出山中寂寥的景色,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文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例3】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阳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蓉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本题重点是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前几年试题中也都考查过文学鉴赏的能力,但当时运用的方法为客观性命题,即采用选择题的方法。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对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因此,今年采用了主观性命题。

试题选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来鉴赏。前人《网师园唐诗笺》一书中对此诗的评论是:“‘折柳’二字为通首关健。”现在的题目也就从这儿提出。“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有霸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或送别之词。但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折柳”在诗中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听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

当然也许会有考生认为“折柳”在诗中算不得是关健,那只要他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考虑给分。

考点精练 一、阅读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完成1-3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服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 况乃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 诗。

2.从诗中 和 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

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完成1一4题。

摸 鱼 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侍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1.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 。

2.词的上阙,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 ( )

A.设问 借代 B.设问 比拟 C.夸张 比拟 D.夸张 借代

3.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4.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案:1.稼轩2.B 3.和派没有好下场4.“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三、阅读王令《送春》,完成1~2题。

送 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答案:1.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2.图子规不停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作者借此抒发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四、阅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完成1~2题。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柴扉”写出了“园”的什么特征?

2.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你认为其哲理是什么?

答案:1.“柴扉”表现了“园”的简陋。2.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不可压抑的。

五、阅读李白《送友人》,完成1一2题。

送 友 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首联即对仗,其中 对 , 对 ,诗人以工整的形式描写了分别处的景色,充满诗情画意。

2.写“萧萧班马鸣”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青山”“白水”“北郭”“东缄”2.班,意思为“分别”。写马犹不愿离群,悲鸣不已,更进一层衬托出双方难舍难分的情谊,情意深沉,宛转含蓄。

六、阅读王维《辆川闲居劝袭秀才迪》,完成1一2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2.五柳原指谁?运用接舆、五柳两个典故有什么意图?

答案:1.描写的是诗人闲居所在地蓝田辋川的秋景。其基本特征是恬静、清幽。2.“五柳”原指陶渊明(潜),其号为“五柳先生”。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抒发超然物

外的志趣。

七、阅读贺知章《咏柳》,完成1~2题。

咏 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比喻、拟人、设问。2.“裁”字最妙,把柳树整齐的细叶想象成剪刀剪成,颇为奇特,把春风想象成剪刀,尤其新巧,把春写活了。

八、阅读元好问《客意》,完成1一2题。

客 意

(金)元好问

雪屋青灯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这首诗是怎样从儿女的角度来抒情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诗人在回乡途中的一个夜晚,孤独地躺在床上,眼中清楚地呈现出回家的道路,心里思念着家中的儿女,可是他不直说自己在思念儿女,而是设身处地地想象儿女在如何思念自己,在计算着他的归期盼他回家。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亲之情,更显得婉转而深切。

九、阅读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完成1一2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1.“惊坐起”三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首尾两句景色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案:1.表现出诗人听到消息时非常震惊的心情,也表现出诗人与白居易的友情之深。2.首尾两句景色的特征是暗淡。借景物来烘托心情,浓墨描写诗人当时愁苦的心情。

十、阅读刘禹锡《竹枝词》完成1~2题。

竹 枝 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妙的手法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最妙的是双关的手法。“西边雨”自然是“无晴”,这个“晴”字与“情”谐音,“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着重点在有晴(情)上,听到郎的歌声,感受到其中的情,表现极为委婉巧妙。

十一、阅读杜甫《绝句》,完成1~2题。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歌在画面的描写上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格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色彩鲜艳缤纷,意境开阔高远。2.描写出了一种清新、欢快开朗的格调。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舒畅的心情。

十二、阅读王安石《题齐安壁》完成1~2题。

题 齐 安 壁

王安石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1.“风暄草欲薰”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

2.“残”和“涨”两字分别写出了梅和麦怎样的生长特征?

答案:1.在暖洋洋的春风里,野草蔓延滋生,散发出阵阵香气。2.“残”写出了梅花在春天已逐渐凋谢;“涨”写出麦苗喜人的长势,如春水一样快速生长。

十三、阅读郑思肖《画菊》,完成1~2题。

画 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诗是郑思肖在宋亡以后写的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菊?诗人与菊的形象是如何结合的?

答案:诗人写菊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人以一枝叶简花疏、昂首怒放的孤菊自喻自比,表现了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十四、阅读范成大《暮春》,完成1~2题。

暮 春

(宋)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这首诗既有浓郁的家村生活气息,又创造了一种特征鲜明的艺术境界。诗中用哪些景物点明时节?诗中又展现了怎样的艺术境界?

答案:一开始即以田野菜花盛开,一片金黄,蝴蝶双双成对飞舞其间的优美景象,点明时令为暮春。一、二两句写了农家暮春时节寂静无喧,为后面两句作很巧妙的映衬。鸡飞犬吠,这是以动、以声来显静,鸡飞犬吠的原因是因为商人来到村中买新茶所引起的.这就

写出了暮春的农村风光及其恬静的氛围。

十五、阅读王维《山中》,完成1~2题材。

山 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说说“湿”的妙处。

2.古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你认为这幅“画”有何特色?

答案:1.照应上句的“雨”字.又形象地表现了山色苍翠的浓润和诗人被美景浸染的愉快心情。2.色彩明亮鲜艳,对比强烈,充满生趣。

十六、阅读陈师道《十七观潮》,完成1~2题。

十 七 日 观 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答案: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十七、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完成1~2题。

登 幽 州 台 歌

陈子昂(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 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 的感情基调。

答案:1.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2.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孤独寂寞凄凉 直抒胸臆 苍凉悲壮。

十八、阅读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完成1~2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2.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2.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十九、阅读孟郊《登科后》完成1~2题。

登 科 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龌龊”在诗中的含义是 ;“放荡”在诗中的含义是 。

2.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抒写什么感情?

答案:1.处境的小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等 摆脱拘束,畅快自由 2.前两句以今昔对比,直抒胸臆,流露同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思潮飞腾。后两句在写法上不同于前两句的直抒胸臆,而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写自然的春风荡漾,写马蹄的轻快,加之如锦似绣的长安花,景色可谓灿烂,心情可谓舒畅,一切景语皆情语,而“看尽长安花”的艺术夸张,又进一步渲染烘托了得意之情。

二十、阅读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完成1~2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1.前两句照应题目,暗含有“不遇”的意思。请对此加以解释。

2.后两句采用 的手法,作者以此表达 的思想感情。 答案:1.从“访才子”而“才子”已经作“流人”可见,两个人没有相遇。2.对比江岭梅早,而北地春迟,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

二十一、阅读李商隐《赠柳》完成1~2题。

赠 柳

(唐)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yǐng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 ”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 。

2.怎样理解诗句“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案:1.留 柳 2.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二十二、阅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完成1~2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日,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星河鹭起,画图难足:长江白鹭飞起,再美的画也画不出。②门外楼头:(用典)隋军已兵临城下,陈后主陈叔宝和宠妃张丽华仍在结绮楼寻欢作乐,演唱《玉树后庭花》。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棱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答案: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2.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写入;③上阂多为写景起兴,下阂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二十三、阅读晏几道《菩萨蛮》完成1~2题。

菩 萨 蛮

(宋)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1.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2.词里集中对什么作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地方谈谈自己的见解。

答案:1.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的

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并借这两者写弹筝女的痛苦心情。2.词里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哀筝声声,令人联想起绿波荡漾的湘水流淌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己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厂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细”字连结二者。下阙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下阙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二十四、阅读朱庆余、张籍《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余》两首唐诗,读后回答。

近试上张水部 酬 朱 庆 余

(唐)朱庆余 (唐)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床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试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从两诗的内容上看,(A)朱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不超过40字)(B)张诗对此表明了什么看法?(不超过40字)

2.两诗继承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他们共同采用了诗歌传统表现手法中的哪一种?请从两诗中各举二例加以说明。(不超过50字)

答案:1.A朱诗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B张诗肯定了朱庆余的才能,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2.“比”的手法。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优秀作品等。(两诗各取一例即可)

二十五、阅读李白、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读后回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 ;从抒情手法看,李诗是 ,王诗是 。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案:1.送别 间接抒情(答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均可)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