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社会学 医学与哲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lA期总第468期 佛教的生命健康观刍议* 冯小林① 摘要:对生命和生死的思考是宗教起源的重要原因,同样也是佛教产生的重要原因。佛教围绕着生命和生死的思考,在其 “空论”和“缘起论”的核心主张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生命健康观,可以分为失生命健康观和小生命健康观。两种生命健康 观彼此依存共成一体,在当前社会具有较大的价值和功用。 关键词:佛教,生命观,健康观 中图分类号:R—O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13)01—0040—02 Humble Opinion on Buddhism Life and Health Views FENG Xiao—lin.Department of Sociology。Jiangxi Normal Uni— 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 Abstract:Thinking about life and birth and death is the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origin of religion and Buddhism.Buddhism. makes up its life and health view on the base of doctrinairism and origin theory round the thought of 1ife and birth and death.Buddhism’S lire can be divided into macroscopical and microcosmic life and health view.The tWO kinds of views be— come one of Buddhism’S life and health views.which show certain social and effective worth today. Key Words:Buddhism,view of life。health concept 对生命的关注和对生死的思考是宗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原 因,同样也是佛教产生的重要原因。故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 先生才会认为,释尊出家的出发点就是探索如何克服“生存的痛 苦”、“年老的痛苦”、“患病的痛苦”和“死亡的痛苦”[】]。由此可 见,佛教与生命、佛教与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而密切的关 系。要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佛教,有必要对佛教的生命观、健 道”,分别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前三者属于三菩 道或三善道,后三者属于三恶道,人是仅次于天的第二层次的众 生,它即可以上成天、成佛,也可以下成畜生、成饿鬼、成地狱,这 取决于它的善恶因果的果报和修炼成果。还有色界生命和无色 界生命。这三界生命体,他们都有烦恼和痛苦,都受到因果规律 的支配,都是因缘合和而生,因缘散而灭,因而是没有自性的,是 空的。惟独佛是没有烦恼和不受因果规律支配的,因而摆脱了 六道轮回而处于涅粜寂静之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三界生 命处于“无明”之中,不能觉悟,迷失自性,因而生种种烦恼,造种 康观做一番深入的探讨。 众所周知,佛教作为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之一和中国五大宗教之一,流传至今已经有2 500多年的历史。 它对世界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影 响更为深远,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之 种无边罪业,在业力的作用下承受不断轮回之苦,要想摆脱这种 轮回之苦,脱离“苦海”,惟有通过“戒定慧”消除业障,觉悟成佛。 所以能深入持久地流传下来,与其对宇宙的认识、对生命的思考 和对人生真谛的领悟是分不开的。佛教与众不同的宇宙观、生 命观和人生观,都是建立在“空论”和“缘起论”的核心基础上的, 由此产生其基本理论“三法印”说和“四圣谛”说[2_4 “。依据佛 教的理论和主张,笔者认为其对生命和健康的主张,可以分为两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人在佛的大生命观里,是被佛否定的生命 体,因为在佛看来,做人、为人本身就是一种“无明”病态,处于一 种不健康状态和病态之中,人类乃至众生整体上本身就意味一 种“病态”,这一看法似乎与基督宗教的原罪论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原罪论认为人生来就有罪,因而人是要赎罪的)。如果没有 种:一是针对宇宙三界众生而言的大生命观和大健康观;二是针 对人而言的小生命观和小健康观。 1 佛教的大生命观与大健康观 “无明”,那人就不会生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也就不会造 种种罪业,没有罪业就不会受因果规律的支配,也就不在轮回之 中,不受轮回之苦,而像佛一样,处于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和享受 无限欢乐的境界里。由此,佛的这种大生命观,也必然导出它的 在佛教看来,世界是由地、火、风、水四大要素构成。它们在 特定的因缘下合和而成不同的生命体,按照由苦及乐、由凡到 佛、由俗到真、由世间到涅椠的顺序,它把世界划分为欲界、色 界、无色界和佛界。前三者俗称“三界”,是有烦恼和痛苦的世 大健康观。那就是,所有的三界众生,包括人在里面,都是不健 康的,都是有痛苦和有烦恼的,“六凡”或“六道”中的生命处于不 同程度的病态中,最轻程度病态的属于“天”,其次是人,再次是 界,惟有佛界(土)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的、享受无限欢乐的世 界。相应地,生命也可分为欲界生命、色界生命、无色界生命和 佛界生命。欲界生命是指深受各种欲望支配和煎熬的生命体, 其生存场所是欲界,主要有六类众生,也称“六凡”、“六趣”或“六 ①江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江西南昌 330022 阿修罗,然后是畜生、饿鬼和地狱,地狱界生命在佛看来是病态 最严重的生命。因此,在佛看来,惟有众生觉悟成佛,才是真正 健康、圆满幸福快乐的生命,才是真正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和享 受真正无边欢乐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学是大医学,是诊 治三界众生病痛的大医学,因为它要拯救和治疗众生的“无明” 疾病,使众生摆脱“无明”的状态和生死轮回而处于健康觉悟中; 佛陀是大医王,因为他视三界众生都是他要治疗拯救的对象。 所以,佛经里才会说:“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an 2013。Vol 34。No.1A,Total No 468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 究”,项目编号:12BZJ045 人”_3]。但另一方面,佛又认为,人类乃至所有三界生命的本性 原本都是清净无染、无病无死和无老无苦的,所谓“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只不过因暂时的无明烦恼掩盖了 如来藏性,而不能呈现出自性涅椠。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讲,众 生又是平等的。这种大生命观和大健康观,促使我们对生命的 思考,对人自身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与宇宙关系的 思考。 2佛教的小生命观和小健康观 在佛看来,人的身心本质上是由色(物质现象)、受(感觉、感 受)、想(观念、思维)、行(意志活动)、识(根本意识活动)五蕴因 缘合和而成的暂时聚合体,五蕴是“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因 缘散而不存在,因而人没有独立自主的实在性。就人生的价值 而言,佛把人生、生命断定为“苦”,这种苦不仅仅指肉体上或感 情上的痛苦,还泛指精神的逼迫性和强迫性。因为在佛看来,这 个世间“诸行无常”,一切都变化无常,其根源就在于万事万物都 是因缘合和而成,“因缘聚则物在,因缘散则物灭”,包括人的身 心都是如此。而世俗的人们不懂得人由五蕴合和而成,把五蕴 之身作为实在的活体和真实的自我来看待,因而对五蕴之身死 死抓住不放,产生“五取蕴”,这使得人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主 宰自我,也就没有安乐性和永常性,只有痛苦,这是造成人产生 痛苦的重要原因。人的身心充满着痛苦,不但现实人生、世俗人 生是痛苦的,而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是痛苦的,甚至整个世 俗世间都是苦的,是一个“苦海”和“火海”。因而,人的生命和整 个生存环境本质上是痛苦的。这就是所谓的“诸受皆苦”,也就 是所谓的“苦谛”。佛教所讲的“苦”,通常指“八苦”,即“生、老、 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2184-85。造成人生痛苦 的根源是什么呢?其直接原因就是有“生”,因为有生,才有“老 死”,而“老死”是痛苦的,因而生是苦的开端,生命是受苦的实 体。为什么会有生呢?这是人前世因身、口、意造成的种种业果 所致。为何会造种种业呢?根源于人前世的“无明”,因无明不 能认识人生的真谛和外物的真相而生种种贪、嗔、痴、慢、疑等 恶,因种种恶而造无边罪业,因而人生生世世就在无明、有生、老 死的不断因果相报轮回循环往复中,处于不断的流转中,佛教把 整个人生过程通常划分为“十二因缘”或“十二有支”,即无明一 行一识一名色一六处(入)一触一受一爱一取一有一生一老死。 鉴于人生的痛苦,那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什么呢?在佛看来,为了 摆脱那种轮回流转的命运,就必须采取“八正道”(还包括六度、 三学学说)方法,对流转的人生进行破坏、变革,使之逆转“还 灭”,去污转净,达到涅椠的理想境界。总之,佛把生命看成是 “无常”的,本性是空的,是没有自性的,是变化不定,不存在永恒 的实体,任何执著、贪恋自己身心肉体的思想都是一种痴的病 态,肉体就如一个可以抛弃的臭皮囊,但生命本身又是相续不断 的,是一个生生灭灭、因因果果的流转过程,人无论是身形相貌、 生理素质,还是健康长寿、生病或夭折,都是有因缘的,都是其前 世所造业感召的因果作用的产物,没有什么大惊小怪,关键是如 何摆脱这种轮回苦境,那就要不断去除贪、嗔、痴、慢、疑等染污, 达到清净无染的境地;同时,佛又认为,“人身难得,肉身难得”, 应倍加珍惜现有的生命和人生,以达到“借假修真”的目的,若病 痛缠身,不但会影响安心修道而不能成就弘法利生的事业,还有 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那将失去人身而更苦无天 日。因此,佛教也重视医药保健和养生,只不过不如中国道教那 么突出,在于它担心众生因过分关注、贪恋肉身而影响“借假修 Medicine and Philosophy.Jan 2013.Vol 34.No.1A-Total No 468 堡墼 竺鱼堡壁翌刍 ==墨 苎 医学与哲学2013年1月第34卷第1A期总第468期 真”。至于人得病的原因,《佛医经》认为,人患病有十种因缘: “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 极;五者,淫佚;六者,嗔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 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指出造成疾病的六种原 因:“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 所起。”而《小止观》则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 四种病,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又说: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 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病相则会全身发热,大 小便不通;风大病相则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此外,还有诸如 《大智度论》、《维摩诘经》、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南海寄归内 法传》、《摩诃止观行》等都对疾病的起因进行了论述。归结起 来,佛教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和种类无外乎有下列几种:一是由外 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病;二是由嗔恨、忧愁等负 面消极情绪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疾病;三是由贪、嗔、痴、慢、疑 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疾病,比如饮食不节制、过度 疲劳、荒淫无度等;四是由过去和现在所造的身、口、意等恶业而 因果感召的疾病;五是因坐禅调姿不当而致的“禅病”l4]。针对 上述疾病,佛教提出“静心打坐、礼佛拜忏、持咒念佛、以法为药” 等一整套保健的思想和方法,但重点是治疗心病。因为在佛教 看来,万病皆由“心”造,心生则种种生,心灭则种种灭。心为病 之本,所以治病当治本。为此,佛教又指出“以念佛对治业障、以 观心破除我执、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以慈悲观对治嗔恨、以数息 观对治散乱、以不净观对治贪欲”等一系列对治人们“心病”的方 便法门。但这些都是围绕着它的终极目标——“摆脱轮回、觉悟 成佛”的宗旨而服务的。佛教的小生命健康观是围绕着人这一 生命如何摆脱“生的痛苦”、“老的痛苦”、“死的痛苦”和“病的痛 苦”来思考的。它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人自身生命的意义 和价值,如何获得生命的幸福、快乐和价值具有很大的启发作 用。 3 结语 总之,佛教围绕着对生命的关注和对生老病死的思考提出 自己的生命观和健康观。它大体可分为大生命健康观和小生命 健康观,这两种生命健康观不可分割、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了佛 教生命健康观这个整体。它在当前社会情形下具有较大的现实 意义和社会价值,特别是对于今天在抑制和平衡因资本和市场 扩张所导致的人们物欲和工具理性的膨胀方面具有很大的实际 功用。同时,佛教对生命的看法,对疾病的主张,以及关于“心 病”的治疗方法,对于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具有直 接的帮助和治疗康复功用,对现代医学只重视技术医疗而忽视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我们相 信,随着人们渐渐从现代化的迷途中醒悟过来,将会重新发现佛 教生命健康观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池田大作.佛法与医学——迈向健康新纪元[M].创价学会,译.香 港:商报出版社,i998:1. [2] 明场法师.佛法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陈兵.佛教与医学[J].法音,1991(6):16—21. [4]陈星桥.佛教的健康观[EB/OL].(2002—01—01)[2009一O1— 10].http://www.sara.gov.cn/GB//zjzc/zjzs/. 作者简介:冯小林(1972一),男,江西吉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宗教 社会学。 收稿日期:2012—06—14 修回日期:2012—12—03 (责任编辑:孔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