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基准(环境管理学):环境基准是指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剂量或浓度。同一污染物在不同的环境要素中或对不同的保护对象有不同的基准值。
2.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特殊人工生态系统。
3.灰霾(大气学): 也称为霾。空气中大量的灰尘,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粒子使大气混浊,导致能见度恶化,当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空气普遍混浊现象称为霾。
4.残留期(土壤):污染物在通过环境的自净作用,在环境中的含量减少75%所需的时间。
5.环境激素(基本概念):环境激素是一类能干扰生物和人体正常内分泌功能的外来化学物质,它破坏生物体正常的自身稳定性及调节发育过程中激素的产生,释放,代谢等作用。其大多具有雌激素的效应,又称为“环境雌激素”。
6.水体富营养化(水环境):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引起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7.等效声级(环境评价/声环境):即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主要用于评价非稳态声级。
8.暴露评价(环境评价):暴露评价是对人群暴露于环境介质中有害因子的强度,频率和时间进行测量,估算和预测的过程,是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的定量依据,包括暴露人群的特征鉴定和被评物质的浓度与分布的确定。
9.环境承载力(环境管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个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阀值。
10.光化学烟雾(大气):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反应生成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等二次污染物。这种反应物和产物形成的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称为光化学烟雾。
11.温室效应(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等温室气体对地球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使近地面热量得以保持,从而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12.危险废物(固废):泛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和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规定: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13.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生态系统是机遇人类满足自身生存需要,通过积极干预自然所形成的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生态,经济,社会多种功能的半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14.耗氧有机物(水):以悬浮状态或溶解状态存在于水中的,排入水体后能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无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氧气,使水体中溶解氧减少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等有机物质。
15.环境影响评价(评价):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
16.生态文明(基本):广义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上说,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形态。
17.环境容量(基本):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即允许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包括基本环境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
18.化学需氧量(水):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即水体中所以能被强氧化剂氧化的物质的氧当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可以初略的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反应污染程度。
19.温室气体(基本):指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类气体,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等,这些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20.固体废物(固废):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一般不能排入水体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总的气态废物,也归入固废管理体系。
21.腐屑食物链(生态):又称碎屑食物链,以死的生物或腐屑为起点,动植物遗体和腐屑被土壤或水体中的微生物分解利用,能量流动主要通过腐屑食物链,是陆地上最主要的食物链。
22.气溶胶(大气):气体介质和悬浮在其中的分散粒子所组成的胶体分散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大小为0.001-0.1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
23.土壤胶体(土):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的,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24.环境容量:见17
25.等标污染负荷(环评):将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相应的评价标准(通常是环境质量标准)所需要的介质量。即排放量除以标准。
26.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见2 27.水体富营养化:见6
28.温室气体:见19
29.环境噪声(声环境):噪声是指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噪声具有针对一定的时间,区域,人群而言的相对性。环境噪声主要指于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噪声。
30.清洁生产(管理):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1.酸雨(大气):酸雨即酸沉降中的湿沉降,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组分(大部分是人类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化学反应形成的硫酸和硝酸气溶胶)通过降水等方式迁移到地表。通常PH小于5.6。
32.清洁生产:见30
33.环境背景值(基础):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34.生态金字塔(生态):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为生态金字塔。包括能量,生物量,数量金字塔。
35.化学需氧量:见18
36.温室气体:见19
37.土壤胶体:见23
38.固体废物:见20
39.赤潮(水):海洋中某一种或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常是水体富营养化)爆发性繁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水面呈现不同的颜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
40.光化学烟雾:见10
41.等标污染负荷:见25
42.城市热岛效应(基础):是指随着人口密度、建筑密度等由城市内向外逐渐降低,城市
气温呈现出由中心向外递减的现象,是人类活动对城市区域气候影响中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43.土壤胶体:见23
44.气溶胶:见22
45.腐屑食物链:见21
46.氧垂曲线(水):在水体受到有机污染时,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会随着有机物的耗氧降解和大气复氧双重因素变化(主要形式是溶解氧量逐渐下降,到达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反应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曲线成为氧垂曲线。
47.r-k选择(生态):生态学中关于“种群繁殖”的一种研究理论,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R-选择,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强的选择。
48.共代谢(生态):共代谢又称协同代谢。一些难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能被改变化学结构,但不能被用作碳源和能源,它们必须从其他底物获取大部分或全部的碳源和能源,这样的代谢过程称为共代谢。
49.环境容量:见17
50.食物链(生态):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这种将生物与生物紧密联系起来的,将生物与生物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51.环境影响评价(评价):见15
52.水体自净作用(水):广义的定义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逐渐恢复到污染钱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是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53.生物多样性(生态):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具体来说就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54.逆温辐射(气):夜间地面强烈辐射失去热量,使紧贴其上的气层比上层空气又较大的降温,形成温度随高度递增的现象。
55.土壤胶体:见23
56.POPS(基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并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
57.环境容量:见17
58.食物链:见50
59.光化学烟雾:见10
6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见56
6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对一项具体战略(政策,规划等)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的正式的,综合的,系统的评价过程,并将评价结论应用于决策中。
62.温室效应:见11
63.生态金字塔:见34
64.臭氧层破坏(基本):臭氧层中的臭氧在自由基(多为人类排放污染物)催化下光解,大量损耗,导致臭氧层空洞以及臭氧层变薄。
65.生物多样性:见53
66.气溶胶:见22
67.土地处理系统(水):指利用农田、林地等土壤-微生物-植物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综合净化处理的生态工程。
68.水处理工艺(水):水处理是指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离出来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的过程。其中所使用的各种经济,合理,科学的方法,合理的安排布置,单元选取组合称为水处理工艺。
69.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展开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70.清洁生产:见30
71.环境容量:见17
72.生物多样性:见33
73.噪声级(声):是度量和描述噪声大学的指标。通常指的湿A声级和等效声级。
74.温室效应:见11
75.赤潮:见39
76.清洁生产:见30
77.环境要素最小限制律:环境的质量不是由环境各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环境要素中处于最差状态的那个要素所决定。
78.环境本底值:即环境背景值,见33
79.空气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通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大。
80.三同时:是中国的一项环境管理政策,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81.巴塞尔公约:即1989年在瑞士签订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其要点包括各缔约国有权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境和进口,建立预先通知制度和批准制度,有害废物和非法越境转移视为犯罪行为。
82.温室效应:见11
83.富营养化:见6
84.酸雨:见31
85.噪光:也称光污染,是指高层建筑的幕墙上采用了涂膜或镀膜玻璃,当日光和人工光照射到玻璃表面时,由于镜面反射产生的眩光。
86.光化学烟雾:见10
87.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88.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入侵,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主要标志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变化或在一个地区一个群落逐渐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89.环境本底值:见33
90.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