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Vol.35 No.2May. 2019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浅谈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
——基于某高校学生新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
熊嘉逸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教育。中国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新媒体的普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经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新媒介素养”的概念是陌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希望受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新媒介素养。该文通过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等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931X(2019)02-0042-04
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体系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等各种挑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主要受众,通过其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便捷快速,信息数量巨大且复杂,内容良莠不齐,这都深刻影响着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017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一名内地女生怒撕校内民主墙上“港独”海报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并引起热议,无论是官方主要媒体还是网络留言都纷纷点赞,称其勇敢、爱国、自信,既有勇气,也有智慧,说出了中国年轻人的心声,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风采。香港的大学校园里的民主墙由来已久,10年前大部分人在面对不同言论时都能明辨是非,各行其道,秩序依旧井然,在港大学生的立场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是经得起考验的。而如今香港青年思潮不断,乱象丛生,已经影响到了香港的政治经济秩序,2014年在香港发生的“占中事件”就是一个明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我们必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新媒体的发展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年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是当前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与提升青年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在高校中开展相关教育的重视度不足,路径单一,导致教育效果不如人
意。针对此现状,笔者开展了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
育的情况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并结合大学生思政工作与新媒体的关系,主要对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一、新媒体推进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教育始终放在重要位置,习总书记对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2016 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同时还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9年3月,党中央专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共谋思政课改革创新与未来发展,在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既要在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更要在教学内容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文化的繁荣兴盛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能否正常运转,新媒体
收稿日期:2018-12-28
作者简介:熊嘉逸(1982-),女,广州梅州人,硕士,副教授,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法学教学、高等教育法制研究。
第2期熊嘉逸:浅谈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43
这个“神经系统”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方面,新媒体
为人民的生活方式的便利带来了变革,另一方面也成为了某些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入侵的重要工具。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意识形态安全是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当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遭到侵害或破坏, 这个国家的安全就不可能得到保障, 也就
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1]
香港“占中”事件凸显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这种安全危机不仅会引发重大的社会安全事件,而且会让事件不断发酵难以得到控制,让敌对势力有可乘之机。尤其是信息在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反复出现的谣言、舆论危机让民众情绪很容易被操控,继而转化为对政府的不满,出现极端情绪和极端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得当便可能引发重大的政治危机甚至引发国家安全问题。目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总体稳定,但国内外环境依旧复杂严峻,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网络信息舆论多元传播、宗教渗透等挑战长期存在并在新媒体的外衣下形式变幻多样,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仍旧非常重要且紧迫。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地利用新媒体对青年学生思想进行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教师们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新媒体教育渠道方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年青人。对于高校而言,要利用新媒介平台,让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
笔者在所在院校开展了关于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新媒介素养概念的认知程度、新媒介对自身的影响、自身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和新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收集有效问卷258份,调查样本真实有效,数据全面详实,调查对象覆盖非毕业班各个年级,学生大都是各专业的学生会、团总支、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学生干部,在一定程度上,这批学生代表了学生群体的先进力量。
经过统计得出的调查结果引人深思。关于“新媒介素养”这一词是否了解一项中,有75%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4%的学生表示一无所知。由此可见,学生是缺乏相关的教育信息和渠道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性非常有限。调查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个小时的学生占43%,以手机为主要上网方式的学生占90%。学生在网络上最感兴趣的内容得票
最高的前三位是:一生活资讯、二社会万象、三娱乐
八卦和专业知识(票数并列)。学生们均明确表示网络媒介对他们的成长影响非常大,让他们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改变对周边事物的看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三观。
但与此同时,当问及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时,受访学生中认为网络信息可信的仅占1%,认为部分可信的占87%,认为不太可信的占7%。值得非常重视的是,超过80%的学生表示在浏览信息和新闻时,不会去深究其真实性。他们认为网络信息的最大困扰是垃圾信息过多和信息真假难辨。学生认为自己最需要提高的新媒介素养中排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观,其次是新媒介内容选择能力、法律意识和批判意识。由此可见,学生对现有新媒体环境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但是因为相关意识和能力的不足而无法摆脱其负面影响的困扰。总的来看,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对于“新媒介素养”的概念是陌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同时希望受到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新媒介素养。
三、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目前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媒体融合”是近年来传媒学界、业界的热门话题,中国进入全媒体时代势在必行,5G技术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在全媒体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整个社会都在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工作,在全媒介时代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是媒体,而是社会治理的手段。互联网已经不只是一种传播信息的技术手段,而是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而言,全媒体时代对高校的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研究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现状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在进行研究的时候经常引用该定义。根据此定义,可以判断媒介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的各项反应能力的综合提点,这种能力是人们在经受新媒体多元化信息冲击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判断、生产、创造与思辨等能
力的综合体现 [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的高低水平就是一个人在繁杂多变的大数据信息中提取有价值
的内容为己所用,实现自我提升的能力水平 [3]
。在众多能力中,对现代大学生而言是尤其重要的指标是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当传媒在经济浪
44广 东 农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第35卷
潮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商业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时,对正在形成“三观”的大学生的影响力尤其要引发重视。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并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信息监控和引导体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较弱,对新媒体的信息识别和运用能力不足,对信息的深度解读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等媒介信息处理能力更加缺乏,轻信、偏信甚至盲从网络信息的现象普遍存在。
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在其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先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其提到反对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 提出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开展相关训练。此概念的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 世纪80 年代后,在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很多国家的学校课程内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并研究其教学模式和开发课程教材,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始形成规模, 并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一种终身教育。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
规教育内容。[4]
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开始关注媒介素养相关课题研究。最早是在新闻传播专业和相关学科中受到重视,但在其他学科中的出现率低。从CSSCI来源期刊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数据中可知,与媒介素养相关的论文在2000 年后才出现,2007年开始相关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概述性文章,主要是介绍媒介素养的一般情况和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状况等;第二类是对于青少年群体、农民工群体等特定群体的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5]。总体而言,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开展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研究和推广较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二)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从笔者开展的调查及其他学者开展的相关研究中可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期缺失。针对此现状,除了加强完善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之外,社会、学校、媒体与家庭均要发挥重要的联动作用,方能构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6]。在此笔者主要针对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存在的缺失和完善路径进行探讨。
1.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大陆高校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相关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严重滞后,大部分的研究都处于理论阶段,在实践中与新媒体的发展脱节。除了对传媒相关专业的学生重点开设相关课程,很少面向其他专业学生开展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或讲座。这与中国高校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也有关系。2013年全国首套媒介素养丛书正式列入广东省小学生教材目录[7],而针对大学的相关教材目前没有调查到较权威的记载。而对比一些发达国家,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已经成为共识,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早,媒介素养教育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是高校官方新媒体团队的管理运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在管理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的过程中,大都是根据上级指导意见落实开通和发布信息的功能,参与运行的部门和人员较少,师生参与度低,文本语言不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可读性较差,发布频率较低等。另外,高校官方新媒体在管理过程中大都着力从数量上提高粉丝用户“关注度”,常常忽略质量即“活跃度”的提升,与粉丝用户之间的积极互动不足。实际上高校官方新媒体作为宣扬校园文化、招生服务的平台,从议题设置、舆论引导到思政教育等各方面应该发挥更主动的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各部门联动共享的平台,而不仅仅是高校宣传部门的阵地。此外,像在类似百度贴吧等的网络社区中,官方失语监管缺失的现象非常普遍,往往等到具体案例发生之后再修补“漏洞”,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完善大学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综合性的,包括社会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等,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是需要通过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例如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在本文中,笔者仅从高校的角度就如何完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三个路径。
第一,针对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提供保障。通过组织专门的师资团队,融合贯通相应的系统课程,重点普及新媒体信息的选择和认知、评价与批判、网络伦理与道德、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升媒介素养,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冲击。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应当扮演好“舆论领袖”角色,主流平台要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方式创新,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通过构建健康的新媒体世界所需的网络环境,正面积极引导,做好舆情监测,及时做好舆情危机处理。
第二,针对师资队伍现实存在的代际传播困境
第2期熊嘉逸:浅谈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45
进行破解。高校教师想要与学生进行有效“对话”,
掌握学生群体的代际特征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尚不明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够重视,教育往往会走过场,以说教替代教育,学生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一方面官方媒介要积极引导和发声,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参与新媒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私下沟通,把握学生的心态和语言特征,潜移默化形成有效影响。
第三,针对新媒体前沿发展和敏感问题开展专题设计和研究,例如根据如何抗拒新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开展专题研究和专项训练,帮助大学生预防沉迷和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目前最典型的是在新媒体平台上五花八门的短视频缺乏合理分级与限制,“一夜成网红”的成功模式荼毒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让人沉溺其中。大学应该及时关注新的发展和变化,并针对新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这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责
任的承担。
参考文献:
[1] 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
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 .[2] 张玲.媒介素养教育——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
[J].现代传播,2004(1).[3] 刘芳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
[D].浙江师范大学,2009.[4] 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
大学出版社, 2007.[5] 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
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6] 马艺,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来
源:人民网[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4/ 0304/c376925-24526901-3.html,2014-03-04.[7] 媒介素养教育搬进课堂,来源:中国青年网[EB/OL].
http://news.youth.cn/wztt/201310/t20131016_4037313.htm,.2013-10-14.
(责任编辑:刘生平)
Study on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Omni-Media Era
XIONG Jiayi
(Guangdong Agriculture Industry Business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507, China)
China has entered Omni-Media Era.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and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unfamiliar with the concept of “new media literacy”. They hope to receive more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faced b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rovides relevant solutions.
Omni Media Era;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Keyword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