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贸研究2009.1 中美贸易结构性失衡:基于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分析 郑 辉 张捷 (1.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东广州510632;2.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把中关贸易失衡问题置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美贸易逆差 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头号服务业强国与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之间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上发 生的结构性失衡。中关贸易失衡与全球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自由化进程上的非对称性紧密 联系在一起。考虑到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缓慢进展,以及中国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做出的 承诺水平,中美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消除。 关键词:中关贸易失衡;国际分工格局;比较优势;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1—0061—06 一、引言 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核心问题。虽然中美两国对双边贸易差额的统计存在很 大的不一致和争议,但是中美贸易失衡近年来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Feens ̄a等 (1998)认为,产业转移和两国储蓄率的差异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海闻等(2000)认 为,中美之间贸易逆差的很大一部分源于两国国际贸易数据处理方法的差异。石磊等(2004)认为, 中美两国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所产生的需求结构差异以及美国对华贸易管制恰恰是中美 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沈国兵(2005)在其研究中对1995--2003年中美贸易差额的数据进行统计调 整,并考虑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出口和服务贸易因素,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商品与服务逆差与中国对美 贸易顺差的估计值已非常接近。不难发现,学术界对于中美贸易失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贸易逆差的 规模上,对于失衡原因的探讨也主要局限于两国的经济结构和政策。笔者认为,只有把中美贸易失 衡放到全球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下去考察,探究其深层次原因,方可为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将尝试在传统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完成这一分析。 二、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及中美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 中美贸易格局的形成和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与国际分工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因此有必要对国 际分工的发展史进行简要回顾。国际分工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工业国和落后的农 业国之间形成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垂直型国际分工体系。直至今日,垂直型分工仍然是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逐 渐形成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和以部门内专业化为标志的产业内分工。国际分工总 收稿日期:2008—08—06 作者简介:郑辉(1978一),男,安徽宿州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张捷(1953一),男,重庆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61— 体上表现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共存,且水平分工不断深入拓展的格局。 2O世纪6O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继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 传统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以美国为例,早 在1980年,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就高达63.77%,现在已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 例普遍较低,中国仅为4O%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服务业已经发 展成为以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部门。随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也随 之不断扩大。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高达4.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服务贸 易总额为6420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由于在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发达国家服务贸 易的综合竞争力远在发展中国家之上。发达国家在全球服务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75%以上,发 展中国家的份额微乎其微。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服务贸易总额在全球排名前十 的国家中,只有中国和印度两个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都有比较大的顺差,并 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逆差的状态。总体来看,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全 球服务贸易中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仅有为数不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少数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部门拥 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在制造业方面拥有的比 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商品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明显大于服务贸易。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发达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正在由以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制造业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为主 的格局逐渐向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分工为主的格局转变,而且这一变化受路径依赖的影响有继 续强化的趋势。我们在考察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时,必须考虑这一重要的经济背景。 (二)中关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在包含服务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法则同样是适用的。这最早由Deardorf(1980)给出了 严格的数学证明,Hindley等(1984)对此也作了深入的分析。这里我们将对新国际分工格局下中美 双方的比较优势做一个简要的理论分析。 假设两国经济中均有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资本要素K和劳动要素L;两种商品x和Y,其中x 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中国(c)劳动要素相对比较充裕,美国(u)资本要 素相对比较充裕;资本可跨国界流动,劳动则不可。需要特别指出,这里的资本要素(K)是一个广义 的概念,除了传统的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生产者服务,如管理咨询、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它们也是 生产的中间投入要素。生产者服务和一般商品一样是可以进行贸易的。在单纯的商品贸易条件下, 美国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则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 优势。两国比较优势的对比可由如下的相对价格给出: (PⅪ/PY)U>(Px/PY)c (1) (1)式的含义非常显见,即,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美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要 高于中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1)式给出了两国在生产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并存的条件下,中美两国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比不仅可以由 (Px/Pr)u>(Px/Pv)c给出,而且还可以由如下比较容易遭到忽视的相对价格给出: (r/Px)u<(r/Px)c (r为资本要素K的价格,下同) (2) (r/Pv)U<(r/Py)c (3) 其实,(2)式、(3)式的含义都不难理解,而且与(1)式一样直观。(2)式表明,由于美国的资本 要素相对比较充裕,故其国内资本与商品x的相对价格要低于中国国内资本与商品x的相对价格。 也就是说,若中美双方的贸易仅在资本要素K和商品x之间进行,则美国在资本K的出口上更具有 比较优势,而中国则在商品x的出口上更具有比较优势。类推,(3)式的含义在于,美国资本与商品 Y的相对价格要低于中国资本与商品Y的相对价格。即,若贸易在资本K和商品Y之间进行,则美 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K而非商品Y,而中国的比较优势则在于商品Y。这可能稍有些费解。这里 一62— 的资本包括生产者服务,因此,将(2)式、(3)式理解为美国在服务出口上相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就 豁然开朗了。 美国是世界上头号经济科技强国,资金实力雄厚。高度发达的教育和自由的移民政策使得美国 的人力资本要素极为富裕,研发投人约占全球研发总额的40%左右。相比较而言,中国是个人口大 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科技实力严重不 足。由于现代服务业大都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的,因此决定服务贸易 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是物质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的充裕程度,尤其是知识、技术和信息等人力 资本要素。美国拥有上述要素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中国,其在服务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十分明 显。中国在服务贸易上如果说有比较优势,也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少数资本密集型 的服务部门(如工程承包、远洋运输等)。因此,若中美双边贸易是同时包括服务和一般商品的全方 位贸易,则美国相对中国而言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是广泛的。美国既可以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产 上对中国保持比较优势,也可以在资本K(生产者服务)的生产上保持比较优势,又有可能同时在商 品Y和资本K上保持比较优势。中国则没有这般幸运,除了可以在商品x的生产上保持明显的比 较优势外,其他潜在比较优势的获取必须要被动地依赖于美国的分工选择。故而,在中美贸易中,美 国对于贸易模式的选择也就由于其自身在双方比较优势对比中所占据的独特地位而掌握了主动权。 三、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中美贸易平衡的理论可能性 国际分工格局决定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必然是同时包括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因而,对于中美 贸易平衡问题的探讨应该在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笔者参照Melvin(1989)的相关研究,基于赫克歇 尔一俄林模型构建一个包括中美两个国家(分别用C和u表示)、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种 商品(x和Y)的模型来具体分析中美两国分工和贸易的模式,进而说明两国贸易的平衡问题。模型 的基本假设同上所述。另外,两国的要素供给既定且充分就业,资本要素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劳动 要素则只能在一国范围内使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一国资本要素,特别是其中的生产者服务出 口到他国以参与他国的生产,即为服务贸易的发生。 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表现为不可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要素相对充裕,而可自由流动的资本 要素则比较稀缺;美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刚好相反。如前文所述,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中美双方在 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对比,即美国的比较优势要更为宽泛。这一比较优势对比决定了中国在双 边贸易中可选择的贸易模式非常有限,而美国则比较v 如图1所示,ToT U、TcT c分别是美国和中国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在x、Y两种商品的国际相对价格 为P的情况下,若美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与中国 从事传统的商品贸易,则必然选择生产并出口Y商 品,同时进口x商品;中国则生产并出口x商品,同 时进口Y商品。在贸易平衡时,美国在Q 点生产, 按照国际相对价格P出口QtJB单位Y商品,进口 BCo单位x商品,并在cu点消费,贸易三角为。 QuBCu。同时,中国在Qc点生产,按照国际价格出口 x商品,进口Y商品,并在Cc点消费,贸易三角(图 中用虚线表示)与美国相同。中美两国通过传统的商品贸易同时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均衡。 由于美国所拥有的相对充裕的资本要素是可贸易的,因此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美国在同中 国的贸易中还有其他的选择。美国可以选择只将其全部资本要素中的一部分用于国内生产,同时将 其余部分出口到中国以为中国的生产所用,比如进行技术转让、设备出租或管理咨询等,作为贸易报 一63— 酬,美国将获取x商品。与此同时,中国从美国进口资本要素(生产者服务),将其同国内充裕的劳 动要素结合起来,用于生产x和Y商品,并将部分x商品出口到美国用于支付资本要素的价格。仍 如图l,美国将其部分资本要素出口到中国,从而导致其生产均衡点沿罗勃津斯基线Rx从Qu点移动 到D点。作为贸易回报,美国从中国获得DCu单位的x商品,然后在cu点消费。由于所假定的市场 效率条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均衡相对价格仍然是P。对于中国,均衡生产点则沿着其罗勃津 斯基线R K向上移动,并且仍在Cc点消费。显而易见,美国和中国通过此种贸易模式仍然能够实现 上述纯粹商品贸易所达到的均衡。 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拓宽一些,就会发现,对于美国这种可贸易的资本要素非常富裕的国家,还有 更为不可思议的贸易模式可以选择。那就是,根据比较优势法则,在满足贸易条件(r/Pv)U<(r/Py)c 的前提下,出口其富裕的资本要素,同时进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资本要素的商品Y。出于分析上的便 利,我们这里进一步假定商品Y和资本要素K是可贸易的,同时商品x不可贸易。如图1所示,美国 将一定量的资本要素出口到中国以用于中国的国内生产,由于美国国内资本要素随之减少,故其生 产点沿着罗勃津斯基线Rx ̄向下移动至C点,作为回报,美国获得CuG单位的商品Y,从而消费在 Cu点得到满足。中国从美国进口资本要素,生产x商品和Y商品,并将一定的Y商品出口至美国以 支付资本要素的价格,消费均衡亦在cc点得以实现。两国贸易均衡再次实现。 若我们放松上述若干假定,将除劳动要素以外的所有要素和商品均视作可贸易品,使之更加贴 近贸易现实,则不难想像,在贸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美国还可以选择同时出口资本要素K和资本密 集型商品Y,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x。上述贸易均衡仍然可以实现。 综上所述,美国由于其资本要素禀赋上的优势,在同中国的双边贸易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 选择多种出口模式:既可以选择出口商品x或Y,也可以选择出口服务产品,或者同时出口商品和服 务产品。中国受制于要素禀赋因素,出口商品的选择屈指可数,且只有在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x 上才握有完全的主动权;从美国的进口则几乎无一不受美方先行选择的掣肘,现实中美国对华高科 技出口处处设限可为证明。 在上文的理论模型中,中美贸易的平衡是应然之义。只是贸易平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贸易 平衡,而是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同时发生情况下的总体平衡。若只单纯考虑中美双边贸易中的商品 贸易项目(事实上中美两国的贸易统计均未涵盖服务贸易),美国自然存在大量的贸易逆差。但是, 商品贸易的逆差可能只是其服务贸易顺差的反映。在理论上,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并没有逻辑上 的必然性。 四、中美贸易结构性失衡及进一步思考 上文分析的一个结论是,美国在对华商品贸易中若持有逆差,则服务贸易项目必然持有顺差;中 国对美商品贸易若持有顺差,则服务贸易项目必然是逆差。中美贸易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据美 国商务部经济调查局的报告,在跨境服务贸易中,自2000年开始,美国对华顺差一直在20亿美元左 右,2005年扩大到了25.73亿美元。服务贸易统计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使得大量的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出口漏登,缩小了美国对华服务贸易的顺差规模,从而也就间接夸大了中美贸易逆差的数额,一些学 者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Fung,et al,1998,2003)。但是不难发现,近年来中美贸易逆差的规 模远超出美国对华服务贸易顺差的规模。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美贸易没有如理论预想的那样实现 总体平衡呢?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非一家之说可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美国实施对 ①随着一国国内某种生产要素的改变,其生产可能性曲线亦随之外展或内缩,但向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移动的幅度更大。 相对价格线与不断变化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切点的轨迹即为罗勃津斯基线(R线),最早由Robert A.Mundell提出,详见其“lnterna— 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1.47(Jun.,1957),pp.321—335。 —-———64・—-—— 华贸易管制造成的贸易扭曲、外商直接投资伴随的贸易转移以及两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生的需求 结构差异等无疑是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原因。但是综合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中美贸易失衡的深 层次原因在于结构性失衡,即服务贸易项目和商品贸易项目的不平衡。而造成这种失衡的根本原 因,在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滞后于商品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商品贸易中 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日益受到限制。中国自加入WTO以后,即按照人世关税减让承诺进行降税, 下2007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降至9.8%。美国作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关税水平已低至3%左 右。 l,美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开展合作,两国商品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的。但是, 全球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却相对滞后,直到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后,服务贸易 才被正式纳人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其后,WTO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 果,但总的来说进展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滞后。首先,是服务贸易的贸 易收益问题。因为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涉及经济利益问题,而且与政治、文化等敏感领域有着难以 斩断的复杂联系。这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其次,贸易壁垒的隐 性化也是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服务贸易中的贸易壁垒更多地是采取非关税壁垒 (NTBs)的形式,其隐性化和难以量化的特点给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就中美两国来说,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短期内难以取得更大的突破。美国在同中国的贸易交往 中,以高额的贸易逆差为理由频频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市场。但是,中国在服 务贸易自由化方面所做出的承诺水平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在人世议定书中,中国针对149种具体服 务活动做出承诺的比例达55%,仅次于发达经济体的承诺比例(64%),远高于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 承诺水平(16%)。中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总的来说已经十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包括银 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o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经陆续开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包括中国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要求中国开放更多的服务贸易市场是不现实 的,也是有悖于贸易互惠原则的。 因此,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下,实现中美两国服务贸易自由化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 急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服务贸易领域获得更多顺差的愿望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从这个角 度讲,中美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在一段时期内将继续存在。但是,也不能据此断定中美双边贸易逆差 无法大幅降低。如果美国真的有意降低其对华贸易逆差,根据上文的模型分析,美国只需减少在商 品出口上的人为限制,消除贸易扭曲,利用其在商品Y上的比较优势增加对华出口即可。至于美国 一直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汇率以改善其对华贸易的不利局面,虽然不能完全视为缘木求鱼,但根据 本文的分析至少可以断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五、结语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由来已久,学界对其原因进行了多种解释,如两国储蓄率的差异、贸易统计体 系的不同、相对价格扭曲问题以及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导致的产业转移等。这些因素都从某个角度对 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给出了解释和说明,但仍难免使人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笔者认为,如把中美贸易 置于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下进行剖析,不难发现,中美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双边贸易的结构性失 衡,即世界头号服务业强国与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之间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上发生的失衡。中美 贸易的结构性失衡与全球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自由化进程上的非对称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考虑 到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缓慢进展,以及中国对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做出相对较高的承诺水平,中 美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在短期内难以取得很大的进展,更无法达到商品贸易自由化的水平。因此,笔 者认为,中美两国贸易的结构性失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难以消除。但是,在目前的商品贸易框架 内,美国如果放开对高科技等产品出口的限制,则可以通过增加商品出1:3来减少其对华贸易的逆差。 一65~ 参考文献: 海闻,芬斯阙,胡永泰等.2000.贸易逆差的差异[J].国际贸易(3):21—25. 沈国兵.2005.贸易统计差异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经济研究(6):82—93. 石磊,寇宗来.2004.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J].复旦大学学报:社科版(4):23—2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6.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R].http://fwmys.mofcom.gov.en/aartiele/ag/200701120070104325830. DEARDORFF A V.1980.The general validity ofthe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Journal fo Poliitcal Economy,88:941—9曰. FEENSTRA R C,HAl W,LEWIS F,et a1.1998.The U.S.-China bilateral trade bManee:its size and determinants[R].NBER Working Paper No.6598. FUNGKc,LAu L J.1998.The China-Unitda States bilateraltrade balance:how bigisit really[J].Paciifc Economic Review,3:33-47. FUNG K C,LAU L J.2003.Adjusted estimates of United States-China bilateral trade balance:1995—2002[J].Journal of Asian Eeonom. ics.14:489—496. HINDLEY B,SMITH A.1984.Comparative advnatgae and trade in service[J].World Economy,7:369-389. MELVIN J R.1989.Trade in prdeueer se ̄ec: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Poliitcal Economy,97:1180—1196. The Sino_US Structural Trade Imbalance: An Analysis Based 0n Heckscher—Olllin Model ZHENG Hui J, zHANG Jie (1.College of Economics,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 5 10632;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An analysis of Sino-US trade imbal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pattern of international labor division shows that hte root cause for Sino-US trade imbalalice consists in hte structural imbalalice be- twe ̄n service trade and goods trade.The Sino—US trade imbalnace impinges on the asymmetry of global trade liebralization in services and goods.Allowing for the slow progress in global trade liebralization in service and the commitment Cllina has made for service trade liberalization.Sino-US trade imbalance will not be extinguished ofr a long time. Keywords:Sino-US trade imbalance;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comparative advantages;trade in sevrice. (责任编辑彭江) -6'七 <---4-'<-,-6, -4-" 七 七 电电 -6"-4-,-or' -4"七 (上接第17页) Eco-efifciency Diferences across Provinces in China in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I Constraints:1 990_2006 CHENG Dan-run LI Jing2 (1.Au Hui s Public Finance Research Academy,Hefei 230001; 2.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Economics,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 Absrtact:The existence of undesirable outputs has tremendous effect on efifciency evaluation.Eco・ nomic efifciency which is calculated wihtout considering the cos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inaccurate nad incomplete.This paper deals wiht undesirable outputs on the basis of SBM mode1.Then.it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efifciency condiitons,differences and evolutional rules in China wiht this mode1.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the mean eco-efifciency decreases obviously as the environmental poilu— tion variable is incorporated into this model;the mid—western area has greater sensitivity to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the western area is in a dilemma either to develop economy or to protect environment. Keywords:eco-eifciency;undesirable output;SBM model (责任编辑彭江) 一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