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诗歌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娱乐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明星学校:杨 锋

【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教学难点】 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教学方法】品味感悟 合作探究 自主创作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

诗歌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诗歌的情感主旨就是一首诗的灵魂,我们只有把握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才能称得上真正地读懂了一首诗。所以这堂课就跟大家一起讨论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情感主旨,希望帮助大家能真正读懂诗歌。

二、研读文本(30分钟)

1

(一)、走进诗歌(5分钟)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以下两首诗歌,看看诗人传递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并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

悯 农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明确:第一首诗表现对农民的同情,从题目《悯农》中可以直接看出。“悯”字便是这直接抒情的字眼。《思远人》、《最爱东山晴后雪》中的“思”、“爱”也是这种类型。

赏读第二首诗歌(先不展示题目),表达了什么感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明确:从“孤灯”“梦难成”大致可以揣测到是孤寂的情怀,可是并不确切地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孤寂,这时展示诗歌题目——《闺情》。很容易把握住是闺阁女子对远方男子的思念,这是闺怨诗的常见情感。透过诗歌题目,分析诗歌题材,也能帮助大家理解诗的感情。《送蜀客》、《从军行》便是如此,从题目中可知它们是典型的送别诗和边塞诗,情感一般是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

小结:诗歌的题目是一首诗的浓缩,题目有时直接传递诗人的感情,或者是与某种典型的诗歌题材相联系,同学们在读诗时养成首先看题目的习惯,这对大家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非常有利。

(二)品味诗歌(20分钟)

【文本一】

2

登高①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⑤,百年⑥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⑦,潦倒新停浊酒杯⑧。

【文本二】

与诸子登岘山①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③。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④。

水落鱼梁浅⑤,天寒梦泽深⑥。

羊公碑尚在⑦,读罢泪沾巾。

3

【文本三】

登飞来峰①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④,自缘身在最高层⑤。

1、看三首诗歌题目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一个“登”字,内容应是登所感。

2、学生自由朗读,根据注释试着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诗歌情感,交流发言,三首诗歌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学生回答后,教师重点强调:

(1)、看注释 ,重点词语的解释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诗人的情感。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抓景物意象)

明确:《登高》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表达诗人落寞凄苦的漂泊之愁。其中“猿”、“落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愁苦”。天高风急,秋

4

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3)、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抓抒情句)

明确: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抓抒情句)

明确: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

5

被用着座右铭。

5、教师小结

本节课老师教会大家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与技巧:“两看两抓”即看题目、看注释、抓意象、抓抒情句。

3、创作诗歌(15分钟)

学生自主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后交流)

教师自创:

醉 相 思

杨 锋

酒 入 愁 肠 独 自 醉,

爱 到 相 思 心 不 归。

待 有 重 逢 相 见 日,

花 开 花 落 永 相 随。

(三)教师总结(4分钟)

6

1、如何把握诗歌情感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2、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1)、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边关思乡等。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等。

(2)、离愁别绪: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柳永《雨霖铃》、白居易《南浦别》等。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等。如王维《山居秋瞑》、杜甫《登高》等。

(4)、咏史怀古: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仰慕英雄、自比自况、怀才不遇等。 如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7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等。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岳飞《满江红》

(6)、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归隐闲居等。如李白《独坐敬亭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