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

来源:二三娱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我见王忠慧颜春晓(临沂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山东临沂276005)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将改变着大学生们的学习、成一些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民族意识淡化。大学生很容易受生活模式,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当前,研究网络环这种生活方式的腐蚀而渐渐远离现实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热门课题。网络使大学生交际面得到了拓宽,但容易弱化其人际一、网络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交往能力。网络的交互性和开放性特征为大学生们提供了网络使大学生畅游信息海洋,但容易腐蚀其思想意志。大广阔的交流平台,他们可以借助网络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能够迅速接受朋友,甚至成为现实生活中终生的良师益友。这对他们扩大先进理念,但又容易受到来自不同区域的“死亡文化”和落后思交际面,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提高自身表达和沟通能想观念影响,导致少数大学生价值观念腐化,道德观念堕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虚拟性和江泽民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隐蔽性又容易使他们逃避现实生活的种种现状,特别是在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理想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时,他们会觉得在网络里进行交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少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往更容易使人满足,它可以剔除所有不完美的因素,任意提施应对这种挑战”。在网络上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升、美化自己,从而导致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逐渐减少,长意识形态和文化以及邪教迷信思想通过网络正加剧渗透,造此以往,他们的现实人际关系意识就会淡化,交往能力也得可循,考核时有标准可依,推动学生工作顺利开展,调动学节,包括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制度贵在执行,无论何人违反实施、调节、评估等,不仅都要与时俱进,改进提高,而且还制度,都要坚持一碗水端平,加以惩处,使规章制度既有透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共同发展。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明度又有权威性。的系统性,就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按系统方法来四、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横向系统的力量和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作用的整合,如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位的主体系统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来实施形成合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纵向发展系统的衔接,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人的思想意识、心理发展和行为方式在不同阶段的不离不开一支符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首先,思想同特征具有的差异性、层次性。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加政治教育教师应既有热爱所从事的工作的承诺,又要有与大情感投入,突出人文关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这种承诺相一致的行动。其次,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高校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挥自总之,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而各种思想文化的竞争结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不断拓展自己的果取决于文化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我们惟有适应时代知识面,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培养自身的创潮流,以“三个代表”、“三个有利于”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大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与时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提高运用计算机进俱进,努力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渗透”的能力。要做到上述的要求,需这样,我们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才能游刃有余要各高校首先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切实帮助教师解决生地应对时代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活和工作上的后顾之忧。同时还需建立适度的竞争制度。此外,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都应自觉地对大参考文献: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主要是思想理论课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的片面版社2001.1看法。要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对待学生要严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百问五、政治教育要强化系统性2005.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各个要素、各个环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42不到提高,甚至出现退化。由于互联网个人身份的随意性,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约束力,甚至会诱发少数人的破坏欲望。在网络上,一些大学生往往会失去自控能力,出现了一些损人不利己的情况。有的大学生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情绪,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和满足;有的大学生则依赖网络,逃避现实,导致人格虚伪,出现生活幻象,甚至造成人格分裂。网络使大学生充实课余生活,但容易阻碍其心理健康发展。网络的丰富性和多媒体性特征为大学生们打开了包罗万象的世界之门,他们可以即时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活动。我校推出了“三大教学体系”,其中“课外自主学习体系”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要利用校园网资源,开拓自己的知识面。网络中多姿多彩的虚幻世界也会让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恋网成瘾。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个别班级总是有个别同学旷课严重,泡网吧现象严重,课上不听课,最后考试多门不及格。这部分学生已经过多地把时间花在了网络上,网上精神亢奋,网下情绪低落,消极对待现实生活,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学习生活的不正常,甚至发展到休学、退学。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建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此要因地、因时制宜,重点规划、建设一些在师生中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网上,开展丰富生动的政策宣传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将要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其他网站资源,进行外围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好多网站由于拥有先进的理念、充分的投资、灵活的机制,因而具有很高的点击率和阅读率。应该依托这些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表专题或是在这些网站的BBS上进行讨论,用这些商业网站的高用户量带动和深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深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新方法。制作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多向化、更加人性化。同时将大众媒体网站有关内容揉进去,实现内外结合与互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教育引导作用。网络还可以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双向交流,及时获得咨询信息、反馈意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需要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党同心同德,任何时候不能违背党的宗旨;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阐释新问题;要努力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用新技术装备自己;绝不自我封闭,吸收借鉴外界经验,为我所用。为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即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才能了解网络环境,并从网络上获取思想政治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应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道德,才能自觉模范地维护信息法律法规,坚决抵制各种反动、迷信、黄色信息垃圾的传播,也才能真正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思想政治工作者。3.健全管理机制,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网络社会的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特征,决定了网络道德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出现了大量道德失范的现象。首先,面对国际互联网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根据网络时代的需要制定网上信息发布、网上信息审查和监管等法规;制定网络行为准则,使网民有法可依,依法治网;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防止青年网络行为的出轨。同时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而使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其次,当代大学生出生于特殊年代,对传统文化的承袭较少,具有文化变革的适应性,最易接受文化潮流的时代变迁,因而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美德,使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没有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学生的价值观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应努力营造与网络文化相适应的、融中外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再次,为学生开设上网引导与教育课,提高学生获取、制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让大学生懂得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的真正价值之所在。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在学生中开展展示网络素质与网络技能的科技竞赛活动。着眼于提高大学生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加深学生对网络的理解,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之路。参考文献:Ill江泽民.2000年6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06-290)[2l曹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l.教育信息化,2004,(2):14-15[31袁贵仁.扎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工作[Jl.中国高等教育,2002,(12):4-7[4」张社争.网络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1l.中国成人教育,2005,(11):20-2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