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禅诗

禅诗

来源:二三娱乐
宋.草堂禅师

云岩寂寂无窠臼,灿烂宗风是道吾; 深信高禅知此意,闲行闲坐任荣枯。

这是一首描写不同宗风的诗。唐朝药山禅师投石头禅师门下而悟道,他得道之后,门下有两个弟子,一个叫云岩,一个叫道吾。有一天,大家坐在郊外参禅,看到山上有一棵树长得很茂盛,绿荫如盖,而另一棵树却枯死了,于是药山禅师观机逗教,想试探两位弟子的功行,先问道吾:「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道吾说:「荣的好。」再问云岩,云岩却回答:「枯的好。」此时正好来了一位沙弥,药山就问他:「树是荣的好呢?还是枯的好?」沙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他们三个人对树的成长衰亡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寓意他们对修道所采取的态度,有三种不同的方向。

云岩说「枯的好」,可以知道他所修学的禅道是寂寂中出发的,他的宗风是不落窠臼的寂静无为,所以说「云岩寂寂无窠臼」。而道吾说「荣的好」,显示他后来光芒万丈的灿烂宗风,所以说「灿烂宗风是道吾」。但是,超乎云岩道吾二者之上的沙弥,又如何呢?这就说明了分别的知识与圆通的智慧之间的不同。 云岩和道吾,一个说荣的好,一个说枯的好,显示他们从知识上去分别事相。我们平常所指陈的人间是非、善恶、长短,都是从常识上去认识的,只是停留在分别的知识界,而这位见道的沙弥却能截断两边,从无分别的慧解上去体认道的无差别性,所以说:「荣的任他荣,枯的任他枯。」

无分别而证知的世界,才是实相的世界。我们所认识的千差万别的外相,都是虚假不实,幻化不真的。甚至我们所妄执的善恶也不是绝对的,好比无缘无故用拳头打人一拳,这个拳头就是恶的;好心帮人捶背,这个拳头又变成善的。恶的拳头可以变成善的,可见善恶本身没有自性,拳头本身无所谓善恶,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对万法起的一种差别与执着。

禅的世界是要我们超出是非、善恶、有无、好坏、荣枯等等相对待,而到达一种绝对真实和圆融的世界。禅的世界是要我们在生死之外,找寻另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唐.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茅屋,吃的是粗糙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是非善恶,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绣珍肴,因为心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钻营巧取,都与我们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置之度外,而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汲汲追求世间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认为这两种态度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过分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到最后只有死于非命。纵欲的快乐是不实在的,跟随而来的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称众生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若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当我们修行至一定境界时,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的。

花非花,雾非雾(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时多?去似朝云无觅处!

句句是禅,字字是禅。在禅者看来,清净无为的本心,便是禅的大千世界。外部世界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尽管实实在在展现在眼前,但在他们,不过是那颗无所不包的“本心”的幻化;而这种外部世界物的外化,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终归于无。所以,眼中的花,并非实实在在的花;雾,也并非实实在在的雾。只是“本心”外射的花与雾的“幻化”而已。这些东西,“夜半来,天明去”,瞬间即逝,无影无踪。来的时候,就像那“来如春梦几时多”,突如其来,毫无知觉;去的时候,“去似朝云无觅处”,不可追寻,不可捉摸,无影无踪,全归于“空无”。

特入空门问苦空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唐·白居易

空,并非把一切都看成没有。空是虚空,虚空里面自有万物,自有一切包容。佛门对苦与空的体会颇为深切,世间万种苦,所以人间也叫苦海,苦海无边,佛法就是普度众生的慈航。空也是一种觉悟。能认识到四大皆空,觉悟到人生的无常,心性就能够由此而提高。

梦是否和真实生活一样呢?或者我们的生活在觉悟的人眼里,竟也如同大梦一场?梦中何必争人我,人间的是非又何必斤斤计较?

对悟者而言,梦如同生活的一面镜子,告诉你所有的执著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梦里的一切不能永远挂在你的心上,现实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能在心中常住的,不过是佛性而已。

来时无迹去无踪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唐·鸟窠道林禅师

人的生死都毫无痕迹可寻,不知我从哪里来,也不知向哪里去。死生之间,只一件事相同,那就是迷惑。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迷惑。如果不能看破生命中充满了迷惑,那么人就只能陷入迷中一再沉沦,到最后一无所得,恍然一场春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