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 唐都学刊 Tangdu Journal Sep. 2006 第22卷第5期 Vo1.22 No.5 《水经注》词汇性质浅论 王 东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河南450052) 摘 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把该 书的词汇分为上古词语层和中古词语层,其中中古词语层又包括南北朝时期通行的书面词语、佛教道教词语、实际 生活的歌谣词语和方言词语、以及郦道元自创的新词等几个方面,以期对《水经注》词汇性质有清楚的认识,为深入 研究该书词汇系统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语言提供参考,也为专书词汇研究提供某些个案经验。 关键词:《水经注》;词汇性质;浅论 中图分类号:K239.21;H03 文章编号:1001—03o0(2006)05—0081—05 文献标识码:A 蒋绍愚先生在给董志翘先生的论著《<人唐求 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序言”中指出:“专书词汇 研究的第一步是要对专书词汇的性质进行分析。从 汉语词汇史研究的角度看,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专书 中的反映这个时期词汇新面貌的口语词汇。但汉语 和中古词语层。其中中古词语层又包括当时通行的 书面词语、佛教道教词语、实际生活的歌谣词语和方 言词语、以及郦道元自创的新词等几个方面。 一、上古词语的继承 是一种历史继承性很强的语言,当一个时期的词汇 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生了大量新词语之后,还会有 相当数量的旧词语保留在语言之中,特别是在书面 语言之中。……因此,进行近代汉语的专书词汇研 究,必须对其中的词汇的性质加以分析。除了文白、 新旧的分析之外,还要分析哪些是方言词语,哪些是 通语词语,哪些是专业词语,哪些是一般词语。不做 这样的区分,把一部专书中的词汇同等对待,这对词 斯大林说:“语言的发展不是用消灭现存的语言 和创造新的语言的方法,而是用扩大和改进现存语 言基本要素的方法。并且语言从一种质过渡到另一 种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一下子破旧立新。而 是经过语言的新质和新结构的要素逐渐的长期的积 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2](P8—9)也 就是说,语言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是渐 变的,而不是突变的。所以,只要是语言都要遵循这 一汇史的研究是不利的。”…( )据此,我们来分析《水 经注》词汇系统的概貌,以期能清楚地认识此书词汇 系统的性质。 规律,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文献。作为书面文献 的《水经注》也概莫能外。 《水经注》是中古时期的重要文献,我们可以把 上古语言看作是其继承的对象。《水经注》中出现的 很多词语(语音、语法方面不在研究之列)都能在东 汉以前文献中找到源头,如“旁行”、“文德”、“变通”、 “朋友”、“栋宇”、“龙潜”、“功业”(《易》)、“桑落”、“经 始”、“滂沱”、“射侯”、“日夕”、“出入”、“愆期”、“踌 躇”、“殷富”(《诗经》)、“元首”、“左衽”、“董正”、“天 禄”、“初基”、“浮磬”、“来苏”、“永思”(《尚书》)、“龙 《水经注》内容庞杂,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 族、宗教、日常生活与生产等各个方面。从引用资料 来看,涉及到经书诸子、历史地理、佛教道教、地志传 记、诗赋碑铭、民歌民谣、方言俗语、少数民族语言、 辞书以及郦道元的自创等。所以,这样就决定了《水 经注》中的词语来源很复杂,词汇系统也很复杂。我 们主要从来源上将其概括为两个层面:上古词语层 收稿日期:2006—03—2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南北朝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2005一QN一174) 作者简介:王东(1974一),男,河南罗山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81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马”、“无算”、“通达”、“祷祀”、“旬日”、“虎士”、“五 兵”(《周礼》)、“一如”、“改葬”、“民居”(《仪礼》)、“物 色”、“推移”、“殉葬”、“顾望”、“合葬”、“农事”、“无 穷”(《礼记》)、“窟室”、“逆旅”、“舟师”、“不朽”、“逆 旅”、“忠良”、“后土”(《左传》)、“厮役”、“珍怪”、“美 谈”(《公羊传》)、“水灾”、“传疑”、“王所”(《毂梁 传》)、“恂恂”、“利器”、“报德”、“孝悌”、“远游”、“善 人”、“瓢饮”(《论语》)、“爱敬”、“忠孝”(《孝经》)、“强 大”、“虚言”、“合抱”、“悲哀”(《老子》)、“废兴”、“英 才”、“光辉”、“泛滥”、“老小”、“德教”、“倒悬”(《孟 子》)、“泞至”、“帝道”、“疾风”、“孟浪”、“同体”、“物 化”、“渊泉”(《庄子》)“毁坏”、“充溢”、“客舍”、“名 实”、“急难”、“逆流”、“耕耘”(《管子》)、“持满”、“物 故”、“工人”、“思慕”、“滥觞”、“光明”、“合战”(《苟 子》)、“数术”、“行间”、“避暑”、“障塞”、“望气”、“正 长”、“鼓噪”、“焚烧”、“亲自”(《墨子》)、“事要”、“骏 马”、“选练”、“游学”、“辩给”、“空窍”、“微物”(《韩非 子》)、“广袤”、“霜文”、“云台”、“摇动”、“悲歌”、“效 诚”(《淮南子》)、“增损”、“幽死”、“峻坂”、“仁善”、 “率先”、“刻勒”、“兴功”、“闲居”、“纵广”(《史记》)、 “悲鸣”、“低昂”、“岌岌”、“嵯峨”、“求索”、“登临” (《楚辞》)、“方轨”、“野火”、“刳腹”、“倏忽”(《战国 策》)、“丰上”、“充满”、“芬香”、“空桑”、“宣导”(《吕 氏春秋》)、“昭明”、“荒芜”、“远绩”、“尘垢”、“攻伐”、 “代兴”、“滨代”、“贡献”、“轻舟”(《国语》)等。翻检 全书,共得这类词语1 090个。而且书中引用了许 多东汉以前文献,这样更增加了《水经注》对上古语 言的继承性。这些词语在整个书中占有重要的比 例,从这诸多词语看,《水经注》语言有古雅的风格。 二、中古词语的使用 (一)中土文献通行语 郦道元生活在北魏时期,其著书立说一定会运 用当时通行的词语,这样才能让人看懂,不然就没任 何意义。因此,《水经注》中自然就出现了很多中土 文献的通行语(重要指当时的书面语)。如“但绵古 芒昧,华戎代袭,郭邑空倾,川流戕改,殊名异目,世 乃不同,……”[ ](《序》)“绵古”,远古,久远的年代。 为当时语,还如《魏书・世宗纪》:“戊戌,诏日:‘酷吏 为祸,绵古同患;孝妇淫刑,东海憔坏。”’[ ](卷 , ) 《南齐书・王慈传》:“慈以朝堂讳榜,非古旧制,上表 日:‘……朝堂榜志,讳字悬露,义非绵古,事殷中世, 空失资敬之情,徒乖严配之道。”’[ ](卷 ,P802)“竹柏 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飙暂拂,则芳溢于六空, 实为神居矣。”[ ](P1390)“微飙”,即微风。为当时语, ・82 ・ 还如《全晋文・傅咸<扇赋>并序》:“汗珠陨以外流, 气郁结而内沈。庶凯风之自南,竞清啸而启衿。怨 微飙之不兴,恨乔木之无阴。”[ ]( ̄51,P1752)《艺文类 聚・居处部・室》引晋庾阐《狭室赋》日:“微飙凌闺而 直激,清气乘虚以曲荡。温房悄凄以兴凉,轩槛寥豁 以外朗。”[ ](卷64,P¨ 卜 )南朝宋何承天《芳树篇》: “芳树生北庭,丰隆正徘徊。翠颖陵冬秀,红葩迎春 开。……梁尘集丹帷,微飙扬罗社。岂怨嘉时暮,徒 惜良愿乖。”[ ](卷19,P290)“高祖得而宠之,夫人思慕本 乡,追求洋川米,帝为驿致长安。蠲复其乡,更名日 县,故又目其地为祥川,用表夫人载诞之休祥 也。[8](;' ̄/27,P2329)“载诞”同义连文,义为出生。为当 时语,还见如:《颜氏家训・风操》:“梁孝元年少之时, 每八月六日载诞之辰,常设斋讲;自阮修容薨殁之 后,此事亦绝。”王利器《集解》:“庾信《周大将军司马 裔神道碑》:‘今遗腹载诞,流离寇逆。’唐穆宗长庆元 年诏:‘七月六日,是朕载诞之辰。’陈架日:‘载诞,六 朝人语’。《哀江南赋》:“降生世德,载诞贞 臣。”’[ ](Pl17)“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 缁石为口,工作精密,犹不变古,璨焉如新。”[3J( “工作”为同义连文,“制作、形制”义。为当时语,亦 见《洛阳伽蓝记》:“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庄 严佛事,悉用金玉。工作之异,难可具陈。”[ 0]( ’ “为文献追福,建五层浮图一所,工作与瑶光寺相似 也。”[ o](P 86)‘‘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 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以下。盖记 水之涨减也。”[3](P1350)“举高”,同义连文,表示“高” 义。为当时语,亦见《洛阳伽蓝记》:“中有九层浮图 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宗圣寺有像一躯,举 高三丈八尺,端严殊特,相好毕备,士庶瞻仰,目不暂 瞬。”这类词语多数都是中古新兴的,《水经注》中还 如:崇虚、创基、代袭、高秀、孤上、官使、卯角、合注、 羁游、急切、交冲、结局、巨壮、峻举、娈童、流飞、命 氏、平和、崎岖、浅薄、轻素、清白、清澄、人理、锐上、 沙涨、神心、势、书疏、疏引、疏分、私情、特出(高出、 耸出;特意批示、准许)、通会、文证、秀立、秀峙、殷 庶、渔商、远镜、稚川、总归、峨然等。 (二)佛教道教词语 1.来自佛教的词语 佛教自东汉末传人中国,并得到迅速传播,大量 佛经翻译成汉语,对汉语尤其是词汇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出现了很多有关佛教的借词和新词。《水经 注》的作者生活在佛教盛行的时代,其语言自然会有 时代的影子。书中引用了东晋法显《法显传》(又称 《佛国记》)、释氏《西域记》(又称《西域志》)、支僧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外国事》、三国吴康泰《扶南传》、竺芝《扶南记》、竺 法维的记载、佛图调的记载等一些有关佛教的书籍, 这样《水经注》中就出现了不少佛教词语,这些词语 主要集中在书中卷1、卷2、卷39、卷40等部分。其 中如:佛、浮图、佛法、佛寺、僧伽蓝、泥洹、供养、世 尊、圣众、天人、天、神王、道人、外道、天王、沙门、菩 萨等。 这些词语有的逐渐进入了汉语普通词汇,甚至 成为最常用的词,例如“过去、塔、佛、菩萨、金刚”等; 有些反映佛教内容的单音词,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如以“佛”为基本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佛迹”、“佛 影”、“佛刹”、“佛堂”、“佛塔”、“佛钵”、“佛树”、“佛 牙”、“佛寺”、“佛形”等。以“塔”为基本语素构成的 复音词有“佛塔”、“妙塔”、“鬼塔”等。以“图”为基本 语素构成的复音词有“神图”、“灵图”、“浮图”等。 2.来自道教的词语 道教是汉民族的本土文化,它继承和发展了先 秦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以修道成仙为其核心,或 借助符篆咒术、祈禳、斋醮,辅以行气、导引、存神、守 一等炼形手段,或借助服食外丹,修炼内丹等途径。 《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 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 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 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 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东 汉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魏晋有帛家道、李 家道;北魏太平真君时期,因为魏武帝宠奉天师,几 乎使北魏成为政教合一的政权。郦道元正好生活在 这一历史时期,所以其行文中常有一些有关道教的 记载,自然也就会借用与道教有关的词语。如:丹 田、羽化、仙化、云飞、服炼、炼金化丹、饵术等。 (三)方言词语、歌谚 《水经注》的语言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主要 原因是书中记载了许多反映实际生活的语言形式, 如引用了不少方言词语和歌谣童谣谚语等,如:南方 称码头为“步”,如《水经注》中有“度支步”“王步”,任 防《述异记》卷下:“瓜步在吴中,吴人卖瓜于江畔,用 以名焉。吴中又有鱼步,龟步;湘中有灵飞步。防 案:吴楚谓浦为步,语之讹耳。”《水经注》中地名有 “黄金濑”,据《汉书・武帝纪》臣瓒日:“濑,湍也。吴 越谓之濑,中国谓之碛。”“坨”,“古老言,此桥,东海 吕母起兵所造也。山北三里,有吕母坨,坨东三里即 济水。”杨守敬按:兖州人谓城实中日 坨。[3](卷 , 一’ )“泗水南迳小沛县东,县治故城南 坨上。”[ ](卷 , )“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姹城 东。”熊会贞按:兖州人谓实中城日坨。[ ](卷 ,P2 其 他的方言地名词语还如:“坑”,“又东北为马常坑,坑 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乱河枝流而人于 海。”[ ](卷 ,Ⅳ 卜 )“自此虽沙涨填塞,厥迹尚存。 历泽而北,俗谓之落里坑,迳张公城西……”“坑”,光 绪《山东通志》卷三十三引《水经注》“平州坑”后云: “坑当作坑,《太平御览》地部四十引《述征记》日:齐 人谓湖日坑。”[II](P174 此可知,“坑”为当时齐人方言 地名。 《水经注》中还收录了一些方言名物词,如: “牖”,“赣水又迳谷鹿洲,旧作大牖处。”【3]( ̄39,P3237) 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一引服虔《通俗文》:“吴船日 牖,晋船日舶,长二十丈,载六七百人是也。”“江州堕 林粉”,“县下又有清水穴,巴人以此水为粉,则晡曜 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故世谓之为江州堕林 粉。”[ ](卷 , ’ )“伞子盐”,“江水……南流历县翼 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 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日伞子盐。”【3]( ̄33,P2808) “巴乡清”,“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 乡清。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 木0”[ ]( ̄33,P2811)“木天公”,“城里无泉,乃南开水 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 相牵,引汲然后得水0”【 ]( ̄33,P2817)“木天公”,陈桥 驿先生认为是出现于五世纪之初的一种新式的提水 技术。[12](P2167) 自永嘉之乱开始,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 民族相继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北方进行了 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这期间,这些少数民族的语 言对原来北方的汉语有着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北 方汉语中存留着不少这些民族的语言。同时,在南 方,由于广大中原士族南迁,“促使在中国东南方发 生一场‘语言入侵’,北方话鸠占鹊巢,盘踞于吴方言 的北域,反客为主,也接受了‘客’的影响,最终成了 南方通语”。“如此长时间,这支‘入侵’语言自身必 然演化,当然也不可能不受当地原土著语言的影响, 从而具备了一些新的特点(自然也包括吴语的成分) ”……,[ ](P152)因此,在这支“入侵”的语言中也保留 了原土著吴越民族的语言成分。这样一来,在北方 的语言中就形成了“北杂夷虏”,在南方的语言中就 形成了“南染吴越”的局面。这些语言成分《水经注》 中也不在少数,例如: 唐述山:彼羌目鬼日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 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 素和细越: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 细越JtI,夷俗乡名也。 ・8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迷和城: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 阿步干:释氏《西域记》日:牢兰海东伏流龙沙 堆,在屯皇东南四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 城为大河。 薄骨律镇城:河水又北,有薄骨律镇城,在河渚 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但语出戎 方,不究城名。访诸耆旧,咸言,赫连之世,有骏马死 此,取马色以为邑号,故目城为白马骝。韵转之谬, 遂仍今称,所未详也。 侯莫干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 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 磨川:水出马邑西川,俗谓之磨川矣,盖狄语音 讹,马磨声相近尔。 难河: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人难河,濡、难声 相近,狄俗语讹耳。 《水经注》中还记录了不少南方吴越之地的地 名,这些地名的特点主要是含有“句、于、姑、余、无、 乌”等字,如:无锡、无余国、句无、句章、句余、句余 山、乌程、乌伤、朱室、朱室坞、朱提山、朱涯水、姑胥、 姑蔑、余杭、余姚、余暨、余发溪等。对于含有这些字 的地名,谭其骧先生曾说过:“今浙江地方多以句、 于、姑、余、无、乌等为地名,与古代吴越语的发语音 有关。”(¨J对于“余”,陈桥驿先生考证:《越绝书》卷 8:“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日余。”[ ](P232)说明 越语的“余”就是汉语的“盐”。 《水经注》除了方言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来自 歌谣谚语,如:“白勃”,即白波,白色的波浪。来自歌 谣:“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别无 期。”[ ](卷 ,P284 )“官使”,指官方使者。来自“故谚 日:冬涝夏净,断官使命。”[0]( ̄28,P2349) 《水经注》中有些歌谣谚语虽然没有多少特殊的 中古词语,有的甚至还是上古的流传,但是这些语言 形式的存在,使得全书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镝,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卷 ,r'225)“帆随湘转,望 衡九面。”[ ](卷 , )“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 避世。’’[3](卷11,P1040) 《水经注》中引用的这些来自实际生活的语言形 式,从内容上看涉及了政治、军事、农业、生活以及自 然地理现象等多个方面。它们基本上都是各地世世 代代流传下来、经过千锤百炼的群众语言。这些语 言形式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水经注》语言的口语性 色彩。 (四)作者创新词语 每个时代都有能体现这个时代特色的词语。这 ・84・ 些词语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缓慢的新质 的积累形成的。这些新质的积累过程也就是个人的 言语行为转变为语言行为的过程。个人的言语行为 往往都是从一点一点的变化开始的。正如霍凯特所 说:语言构造中的创新“起初必定有某个小的社群, 或许是村落,也或许是家族,首先把古英语非重读的 元音/e/和/a 发音上合并……这种混而不分的发 音习惯只有在时间的进程中才传播到后期古英语世 界的其余部分。”“起初必定有一个人独立地,或有几 个人彼此独立地首先发出类推的复数形式/b6wk s/ (books)代替祖传的形式/b6j?/;不久之后,许多人 通过仿效创新者,或者因为自己从未听到过/ i?/,都使用了/txSwk s/。”“起初必定有某个人首 先用诺曼法语的词chair来代替英语中指‘椅子’的 词;不久之后,这个词才在许多完全不懂法语的人的 言语中使用开来。”["](P295)可见语言变化总是从个 人言语行为开始。所以个人的言语行为在语言发展 中起着重要作用,值得去研究和调查。不过,过去活 生生的言语已经销声匿迹了,调查某个时代发生的 个人言语行为活动的轨迹,最好的方式就是从那个 时代的文献中寻找作者的言语创造。如果能把某一 时期主要文献中的个人言语行为调查清楚了,那么 对揭示这个时代语言面貌的特点及其形成将起着重 要作用,自然对揭示这个时代语言的词汇特点也大 有裨益。所以,我们研究郦道元本人在《水经注》中 的个人言语创造也就很有必要了。 1.受佛教道教影响创造新词语 郦道元受当时盛行的佛教和道教影响自创了一 些新词语,如: 有的利用了佛教词语中的构词成分组合了新 词,如“刹利灵图”、“神祠鬼塔”等,其中“刹利”“图” “塔”等皆为佛教词语成分。有的利用佛教的内容构 成新词,如“鹫架”,“水右有三层浮图,真容鹫架,悉 结石也。”[ ](卷13,Pl149)“鹫架”,指建有鹫鸟形状的神 座。此源自佛教故事,《水经注・河水一》:“复有一石 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作雕鹫,恐阿难。佛以 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 存,故日雕鹫窟也。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 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阁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东 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 常居其岭,土人号日耆阁崛山,山名耆阁,鹫也。又 竺法维云:王舍城,胡语云罗阅祗国,有灵鹫山,胡语 云耆阁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 石,假安两翼两脚,凿治其身,今见存。远望似鹫鸟 形,故日灵鹫山也。”[ ](卷 ,P44-45)显然郦氏是根据这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个佛教故事造出新词“鹫架”的。 还有一些与道教有关的词语,虽然没有特殊的 道教词语的构词语素,但是郦道元自创这些个人言 进入语言的;一切演化的现象都可以在个人的范围 内找到它们的根子。我们在第141页已经说过的这 个原则特别适用于类比创新。在honor变成一个可 能代替honos的竞争者之前一定有某个说话者最先 语行为时,明显是受当时道教思想的影响。如:“鸿 衣羽裳”,“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 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 神鬼。”[ ](卷 ,P )“霄客”,“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 令上延霄客,下绝嚣浮0”[ ](卷13,P1149)“云客”,“是以 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 焉。”[ ](卷 ,P2698)“霞踪”,“览其余诵,依然息远,匪 把它临时制造出来,另外一些人模仿它,反复使用, 直到成为习惯0”[1](P237) [参考文献] [1]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直邈想霞踪,爱其文咏可念,故端牍抽札,以诠其 咏。”[3]( ̄39,P3223-3224)道教重要的思想就是“修道成 仙”。欲成仙者要在山林中隐遁修道。成仙之后会 着羽裳升空而去,成为云霄中人。所以郦道元所创 造的这些词语明显都与此有关。 2.其他创新词语 《水经注》中,郦道元所创造的新词还有:“自 津”、“潭涨”、“可减”、“约障”、“取悉”等。 这些词语都是中古出现的新词,从形式上看,以 上郦道元所创造的新词都是双音节的。从构词方式 看,这些新词主要是并列式、偏正式和支配式。这些 [2]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1. [3]郦道元.水经注[M].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 桥驿复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5]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 局,1996. [7]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9]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杨街之.洛阳伽蓝记[M].范祥雍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9. 都是受中古汉语双音化趋势影响的结果。我们还可 以看出,郦道元所创造的新词都是根据原有的构词 语素和原有的构词法来进行的。正如张永言先生所 指出:“新词一般是利用语言里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 既定的构词规则产生出来的。这类新词适合于现有 的构词手段和构词方法的体系,不违背语言里已经 固定下来的模式,所以出现之后就可能通行开 来。”[16](P87)作者创造新词的行为也就是在仓0造出 语言中的言语行为,这种言语行为要在社会实践中 去检验,这样才能有言语行为变成语言行为,即正如 [11]陈桥驿.郦学札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12]陈桥驿.郦学新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3]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 版社,2003. . [14]邹逸麟.谭其骧论地名学载[J].地名知识,1982. [15][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M].索振羽,叶蜚声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o2. [1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17][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 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索绪尔所说:“任何东西不经过在言语中试验是不会 [责任编辑朱伟东]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Lexical System of Shui Jing Zhu WANG Dong (College ofLiterature,Zhengzhou University,Zhongzhou 450052,He’nan) Abstract:Shui J ing Zhu by LI Dao—yuan in North Wei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work representing language features of Northern China in the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lexical system of the book first requires understanding properties of vocabulary in it.Lexical history studis iendicate that words in Shui Jing Zhu fall into two categories:those of remote times and those of middle ages.A study of vocabulary in Shui Jing Zhu offers references for studies of the lexical system of the book as well as the dialects of the Northern China. Key Words:Shui Jing Zhu;properties of words;a tentative study ・8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