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
X
X
学 号:551050403127
班 级:水产养殖技术 指导老师:X X X 实习地点:X X X
2 0 1 2 . 0 5. 2 5 X
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根据学院对10水产养殖技术班的授课要求,我在学院内的实训基地和院校安排的安宁友谊观赏鱼养殖场实训点进行了为期6周(4月9日-----5月18日)的实习。接触事实,巩固所学的理论获取本专业的实际知识,培养初步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
通过6周的实习实践让我们基本具备水质的控制、鱼类的人工繁殖、幼苗培养、成鱼的养殖、疾病的防治等的能力。要做到由实训前的“不敢做”到实训后的“我能行”心态的转变。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基本内容
1、通过老师现场指导我们亲手操作,使我们学到了观赏鱼金鱼、草金鱼、锦鲤等鱼育 苗一整套的生产流程。
2、掌握鱼类的雌核发育和三倍体的操作技术。
3、了解鱼苗的重要生产环节,掌握养殖生产管理上的基本方法。 4、增强育种阶段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增加解决事件的办法。
5、通过对淡水观赏鱼的育苗鱼种知识和方法推及到对大多数淡水及一些海水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上的使用。
三、实习时间安排:
1、4月9日—— 4月23日 学院水产养殖实训基地 四、实习内容
学院水产养殖实训基地:
水源:拦截流经学校花庄河和水。
种鱼:一龄初次性成熟的金鱼、草金鱼和性成熟的锦鲤。 产卵池:产卵池为面积约4m2高1m的长方形水泥池。
孵化池:前期孵化用的是容积约250升的朔料桶,后期改为和产卵池规格相同的水泥池。 培育池:目前暂用孵化池和 孵化池相同规格的池子代替。
1、各池的处理:将池中的水排干后用毛刷子彻底冲刷清洗后暴晒1天。
2、水源的处理:产卵池的用水是用80目的筛绢绑扎在注水水龙头上面对水过滤处理; 孵化池和培育池的用水想是用80目的筛绢过滤,再用10ppm漂白粉消处理。 静置5天。
3、种鱼的处理:在水源处理后的第四天拉网捕获种鱼。把拉网捕捞上来的种鱼进行挑选、分类,将成熟度高 颜色好的雌雄种鱼挑出,用20ppm的高锰酸钾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后,将不同种类的种鱼分开,同种鱼的雌雄清点计数。
(一)自然产卵人工孵化
1、4月11日下午16:00 将处理和雌雄计数和的的种鱼草金鱼、锦鲤、金鱼按1:2的雌雄比例放置在产卵池中,用充氧流水刺激使其产卵。
2、4月12日早晨7:00 巡塘,未发现追尾现象;8:30 开始准备鱼巢,采集柳树须根,用30ppm的高锰酸钾对须根进行浸泡20min后清洗干净,用绳子捆成小把, 放入产卵池的中。每个产卵池中放6——8把。池上架上遮阳网。
3、4月13日早晨6:30 巡塘是发现产卵池中鱼追尾现象,9:30 把鱼巢打捞起看到鱼巢上有很多鱼卵。将产卵多的鱼巢打捞起用2——3ppm的孔雀石绿5——10min后放入处理好的孵化池中充氧孵化。10:30采集柳树须根,补充鱼巢。
4、4月14日早晨7:00 发现孵化池的鱼巢上有大量未受精的死卵和被水霉感染的“太阳卵”。用3%——5%的食盐水浸泡5——10min后放回孵化池中孵化。每个孵化池中放置5——8把鱼巢。(因为鱼巢上的鱼卵过多,以后的孵化池在短时间类要当培育池来用所以每次密度不宜过大,方便管理)
5、4月15日早晨8:00 发现卵被水霉感染加重,鱼巢上50%的卵都的了水霉病。打捞所有鱼巢,用5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10——15min的浸泡,孵化池内的水体泼洒0.2%的食盐,对水霉病进行防治。同时,发现正常的活卵内有明显的黑色“小眼点”。从产卵进行孵化到发现明显眼点约48h。
6、4月16日早晨8:00 发现死卵和长水霉的“太阳卵”继续增加,9:00使用2——3ppm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浸泡15——20min后放回孵化池中。同时已经可以看到一些可以看到“两点一线”的“发眼卵”。15:30 对孵化池中鱼巢上的鱼卵的受精情况进行了抽样统计,不同鱼巢、不同位置上共抽取5小撮须根。
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撮 第二撮 第三撮 第四撮 第五撮 分和 成功受精卵 150 25 25 100 67 367 未受精的死卵 204 30 51 147 131 563 受精率 受精率=成功受精卵/(成功受精卵+未受精的死卵) 367/(367+563)=39.5 7、4月17日早晨8:00 发现孵化池中水霉病有所减轻,池中“两点一线”式的“发眼卵”个数增多,卵内的眼点和脊椎线条更加明显,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卵内的小鱼偶尔在蠕动。
下午16:20 在观察孵化池时发现了3尾刚刚出膜的幼鱼。刚出膜幼鱼游泳能力差,附着在鱼巢或池边上。在幼鱼的腹部可以看到鼓起透明的卵黄囊。
8、4月18日早晨7:30 巡塘时发现触摸的幼鱼明显增多;10:00 用浮游生物网中水池和花庄河里捞来了一些轮虫、裸腹蚤以及枝角类和桡足幼虫等水生动物,经过过滤、筛选、清洗、清水静养1h后投放一部分在孵化池中;同时采集来一部分 苦蒿 扎成把沉在孵化池的底部。
9、4月19日早晨 8:30 观察孵化池是发现60%的受精卵已经孵化池小鱼,池内的小鱼个数不断增加,同时发现一些小鱼的死尸;一些小鱼的卵黄囊消失。将鱼苗的死尸打捞出孵化池。下午
18:30出膜幼鱼又有增多,防止缺氧,又多增加几个“氧气头”。并把一些基本孵化玩的鱼巢打捞出孵化池,清理干净后备有。
10、4月20日 夜间天气骤变,闷热,下期雨来。早晨 7:00巡塘时发现池边有较多的小鱼死尸,鱼苗有浮头现象,又多加2个“氧气头”。发现80%的受精卵孵化完毕。将孵化完的鱼巢清出孵化池,处理干净留作备用。15:00大部分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又添加了一部分轮虫等浮游动物。
11、4月21日 8:30 所有鱼巢上的受精卵基本孵化完毕。将所有的鱼巢捞出来清理干净备用。观察发现孵化池中的水质发现水色变淡绿色,肥水有了一定的效果。
12、4月22日8:00 孵化池中的水色比昨天有所加深;所有鱼苗基本上卵黄囊都消失,能够平游。继续到中水池中打捞轮虫、藻类等鱼苗的开口饵料,同上的方法处理过后投放一些在池中喂鱼苗。
小结:
第一阶段的“自然产卵人孵化”的这以过程基本上告一段落。在这一过程中对雌雄鱼的鉴别、性成熟度的鉴别以及对观赏鱼草金鱼、锦鲤、金鱼等种鱼的选择都有了初步想的认识和掌握。对鱼种孵化时的突发性和长发性的疾病及事件有了一定应对能力。
第一阶段的中,鱼卵的受精卵仅为40%的原因是:
1、因为是第一次操作,很多步骤操作部规范、不及时、不认真等。很多事件没有及时观察到;如水霉病,在水霉病的前期对水质没有更好的预防,少量被水霉感染的死卵没有及时的挑拣和有效的处理。
2、水源中的水霉休眠孢子过多,水质过烂。
3、实训基地中一些工具使用的不规范。如网兜,一个网兜多人多池多次混用。对水霉病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4、在产卵、受精、孵化的过程中水池中的水温昼夜温差大;一天中,孵化池的水温最低温度16.5℃,最高温度21℃。温差最大时超过5℃。
诸多原因导致了鱼卵的受精、孵化率都偏低。 、、、、、、、、、、、、
(二)人工催产、受精、孵化
1、种鱼的选择
4月19日14:30对游泳池边的种鱼池进行了拉网,把打捞上来的草金鱼进行筛选,挑出成熟度好(雌鱼:腹部膨大,卵巢轮廓到肛门附近才变小;鱼体倾斜,卵巢有前后移动的迹象;生殖孔外凸,微红似火柴头状;雄鱼:用手轻剂后腹两侧,有较浓的乳白色精液流出,入水即散),体质健壮的种鱼。
雌鱼:15尾 雄鱼:30尾
挑选好的种鱼用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5——10min后放在清水池中暂养备用。 2、鱼巢的准备
将采集来的棕榈片用清5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消毒3h 揉洗干净,去光滑皮膜并将纤维撕散以最大附着面积,晾干备用。
3、催产素的准备
(1)催产药品: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RH-A)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地 欧 酮 (DOM) 生理盐水
(2)工 具:5ml容量注射器、研磨皿、量筒、天平、玻璃棒、干净的毛巾、小盆、羽毛、清水、鱼巢、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等。
(3)各药品用量:每尾种鱼体重都按0.1kg计算,雌鱼每千克的催产素注射液用量:2ml,雄鱼每千克的催产素注射液用量1ml.
即:每尾雌鱼0.2ml , 每尾雄鱼0.1ml。
雄鱼:30尾×0.1kg=3kg 雌鱼:15尾×0.1kg=1.5kg
催产剂的配方如下:
药品名称 单位用量 雌鱼用量 LRH-A2 5μg/kg DOM HCG 2mg/kg 1.5kg×5μg/kg=7.5μg 1.5kg×2mg/kg=3mg 雄鱼用量 3kg×2.5μg/kg=7.5μg 3kg×1mg/kg=3mg 3kg×250IU/kg=750IU 有效量 15μg 6mg 1500IU 实际量 17μg 7mg 1650IU 500IU/kg 1.5kg×500IU/kg=750IU 注:各药剂雄鱼用量减半;实际量=有效量×损耗百分比+有效量 (损耗百分比:10%——15%) 注射液计量:雄鱼每千克1ml 30尾×0.1kg×1ml=3ml 雌鱼每千克2ml 15尾×0.1kg×2ml=3ml
实际用量 =(总雌鱼用量+总雄鱼用量)×(15%+1) =6ml×1.15 ≈7ml
4、操 作:
(1)将以上的药品按计算所得的实际计量称量取好,药品充分研磨、搅拌、少量的用生理盐水融化后混合在一起加生理盐水,配置成7ml的催产剂注射液备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