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来源:二三娱乐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改革也不断破除旧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改革在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下已经从个人问题、家庭问题、学校问题上升为一个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产权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关联机制;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很好的解释。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缴费上学、自主择业”这种全新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更多的挑战。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在为高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巨大的机遇的同时,也逐渐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在新时期下,高等教育的在人才方面的培养趋于同质,大学生培养的单一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专门性人才和特殊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可以预见,在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现代化的治理能力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将会日趋严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量继续增大,而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无明显增加,且对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就业问题将成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因素是多元的和复杂的,本文将从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角度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均衡是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制度均衡只能是暂时的,制度总是随着社会客观环境与社会事务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谓制度不均衡是认为对现存制度或规则的一种不满意和不满足,意图改变而又暂时没有更多的制度来代替现有的制度的状态。这就会产生潜在的制度需求和潜在的制度供给,并会造成潜在的制度需求大于实际的制度需求,潜在的制度供给大于实际的制度供给。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市场体制中的就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

(一)从劳动力产品供求角度

我们把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生产并供给的一种特殊的劳动力产品,运用经济学供求理论分析这一供求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上,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供给的产品,用人单位是需求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在这一模型中表现为供大于求。供求理论认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降低自己的价格就会相应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终,在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就会实现供求均衡。这是供求理论的简单解释,那么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是否愿意降低自身的工资期望就成为市场就业中的关键因素。在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环境下,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理性的定位自身、定位市场,才能更好的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从“就业悖论”问题的角度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一种“就业悖论”现象。一是表现在就业的地域结构性矛盾:一方面,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企事业单位和沿海地区成为大学生首选的工作区域,工

作环境好,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和企业成为他们首选的理想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就业压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给过剩、过度竞争和过度集中的态势。另一方面,大学生对西部边远地区和基层表现冷淡,不愿意选择工作环境较差、待遇较低的职业。从而导致这些地区和行业面临人才缺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给不足,缺乏竞争和过度稀缺的态势。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博弈的均衡在这个过程中能否达到一个最优的均衡便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该均衡并不是一个最优的均衡,而只是一个次优的,甚至是一个“囚徒困境”式的均衡。

(三)从微观经济个体角度分析

如果把大学生看作一个微观经济个体,作为西蒙所说的有限理性的个体,那么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将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也可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个体就业的决策过程。个人的生活目标、职业价值观、兴趣、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预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当今,大学生就业可以预期的职业类别、工资水平、发展的机会、社会职业类别、就业的观念等都在不断变化,呈现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元化。在大学毕业生日益增加的今天,初次就业率下降和就业的满意度降低已经是正常现象。也就是说就业难在今天的经济背景下有着经济上的必然性,是一种内生的经济现象。

三、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寻求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联系首先就应该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从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培养方式、学校营销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就业市场的发展

要求。各高校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的事业发展相挂钩,根据新时期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删减。对不适应市场需求和不切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形式内容予以删除,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锻炼,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合格并具有特色的符合新时期大学毕业生需求的创新人才。通过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优化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提供基础和准备条件,只有社会对潜在的市场就业制度的需求大于对现有的实际市场就业制度的需求,才会推动新型市场就业制度的产生。

(二)科学就业择业观念的树立与培养

大学生要想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和期望值,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依赖想法,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当前所谓的就业难,实质上是找“好的”工作难,因此大学生要理性地看待就业现状,改变那种留恋大城市,希望找一个效益好的单位或岗位以及渴望高薪、高待遇的就业理念,应放眼基层和西部地区。针对大部分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观念,要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加强竞争意识,增强择业的主动性,取消依赖心理,树立勇于挑战的理念。首先,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经济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成为市场资源必然讲求价值与价格的相对统一。因此我们既鼓励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满足,同时还要强调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其次,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将客观的社会需要与主观的个体需要相结合。大学毕业生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就业环境而对自身的市场就业期望自行调整,使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更加实际,更加符合社会市场。

(三)政府完善相关的市场就业制度,推动制度变迁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通过就业市场寻找就业单位,完成自己的择业过程,已经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方式。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形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就业时间相对集中、就业压力大等特点,由此建立统一、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显得十分紧迫。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该加强两个市场建设,即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建设。有形市场指有其固定场所、地点、举办时间及特定对象参加的,在某一时间内把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组织在某一场所,为双方进行交流和双向选择提供的就业平台。办好以学校为主体单独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学校联办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这主要是指由两所或若干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就业市场。这种就业市场最大特点是,集中各高校的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互补,市场规模都很大,参会的单位也比较多,涉及的招聘专业也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还要重视企业的专场招聘会,也称宣讲会。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相反,无形市场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地点,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自行自主地选择通过某种媒介和交互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

(四)推进大学生休学创业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教育部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政策“纸面化”。教育部在12月10日正式公布《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指出,即日起将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其中包括“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通知》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做了多方面要求。包括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且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通知》中另作了多项务实规定。包括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

业资金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等。休学创业制度是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的顶层设计,在新的制度背景下,高校以及社会应该要给学生一个适合创业的环境,让他们觉得创业比其他工作更好,才会有更多人创业。资源的配置不应仅仅集中在大中城市或沿海发达地区,应向中西部进行均衡的配置。此外,高校过度行政化的体制也应改变,这样才能避免高校学生与市场需求脱钩问题,高校要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从而确定目标、理念和规划,自己决定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新时期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如何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才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优化也将成为社会发展优先考虑的问题。

文献综述: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冀学锋.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王晓红.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分析团理论界[J].2004(4)

[6]岳昌君、文东矛、丁小浩.求职与起薪: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4(11)

[7]蓝劲松.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一一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