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歌内在的情韵。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局部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做铺
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字音字形。
雎(jū) 鸠(jiū) 好逑....(hǎoqiú)
参差(cēncī) 荇(xìng) 芼(mào) ....窈窕(yǎotiǎo) 寤寐(wù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日日夜夜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明确:姑娘美丽又可爱,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明确:这首诗很短很完整,写主人公对爱
现手法只是一种自由联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因而不同于后世诗歌的景物描写,但是河水沙洲上的和谐的鸟鸣,仍可以引起读者的遐
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
想,把人带到一片平旷辽远的境地之中,诗因
的消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既然大家都认为这首诗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首章四句写一个年轻小伙子,见到
气氛。
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
(3)语言富于表现力,运用双声叠韵。
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
“窈窕淑女〞“辗转反侧〞等语句,善用双声
心目中正有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
叠韵,既富于表现力,又朗朗上口,至今活泼
丽贤淑的好姑娘,希望她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
在人们的语言中。
配偶。
目标导学三:总结归纳,分析写作手法 《关雎》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1)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是“兴〞的表现手法。“兴〞的表
三、板书设计此也显得分外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营造出了一种喜庆的
第2课时蒹葭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秋水边的芦苇画面,再配上《在水一方》二胡曲,依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身影。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蒹葭》,吟诵优美的文字,传唱这首古老的歌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进作品,品读诗歌之美 1.走进作品。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暴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2.识记字音。
溯洄(sùhuí) 晞(xī) 湄(méi) ....道阻且跻(jī) 涘(sì) 水中沚(zhǐ) ...
3.以小组为单位朗读,并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为什么《蒹葭》读起来这么美?(小组讨论)
这不仅是因为大家朗读时十分投入,也因为诗歌独特的形式。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跻、坻 已、涘、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总结:该诗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品味诗歌意境 古人云:“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因其丰富的情感而精妙华美。那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大家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情感的?
明确:(1)思念向往。通过诗人的上下求索。(2)执着、坚贞不渝。(提示:诗人追寻伊人的道路一帆风顺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通过重章叠句反复的吟唱来突出道路的艰难,这么艰难的道路,诗人仍
然一次又一次“溯游〞“溯洄〞地去寻找,足见其执着、坚贞不渝。(3)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提示:诗人寻觅伊人寻觅了多长时间?他寻到了没有?)“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又是通过反复的吟唱来说明诗人寻觅时间之长。他应该是从黎明时分就来到岸边寻觅伊人,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说明伊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与诗人始终是假设即假设离、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单独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徘徊,该是多么惆怅啊。
目标导学三:感知形象,深入解读主题 1.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什么觉得她就是如此的形象呢?
明确:通过诗人热切执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然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贞高洁。这种美尽管没有直接描写,却留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其实,不单伊人的面目是模糊的,诗人的面貌、身份同样是模糊的,还有,他究竟是怎样追求的?运用了什么手段?
走了多少路程?诗中都没有交代,只是反复吟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也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距离美再次表达了《蒹葭》的含蓄朦胧的特点。
2.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
中指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为至也。〞
《蒹葭》就到达了这种境界,它的这种主题的多义性恰恰又一次表达了诗歌含蓄朦胧的特点,而这种含蓄朦胧正是全诗着力营造的意境美。这么优美的诗篇,是百读不厌的,让我
认为“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著名翻译
们再朗读一回吧。男女生分局部朗读。
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lovesong,伊人是the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这种借美人来表现一定主题的写法对后世影响颇深,比方曹植的《洛神赋》、戴望舒的《雨巷》等。清代叶燮在其《原诗》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缺乏之处 ,让学生在不断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与情感。 2.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深入体会诗歌艺术特点与主旨内涵。 本课两首诗文字较为古雅、深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目标导航】
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字数不限。
2.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慨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方: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写作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技法点拨】
1.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就是选一个适宜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顶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那么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角度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移步换景,景随镜换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上下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感官,全面描写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虚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例如《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快乐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味的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声的特点。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
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比方《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5.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例如朱自清的《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黄昏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衬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作者抓住南方的春雨的特点——连绵,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南方春雨图,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范文引路】
家乡的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秋天都是美的。可是,家乡的秋天,却总有一种他乡不能超越的美。
家乡仲秋的晨昏是美丽的。东方一轮才捧出,满眼风光胸臆开。晨熹中,天地一色,清秀无比。环形河中,荷叶上大滴的露珠像璀璨的夜明珠一般发出炫目的光。整个河面金光万点,灿假设一位刚出浴的绝色佳人,使人一见生情,神魂颠倒,采莲大姐轻荡着小舟,时而缓缓地穿越拱桥,掩映于一片荷花绿叶之中;时而箭一般地射向河中心的小亭,和惊起的鸭鹅嬉戏。田野里,清香的泥土气息不时地随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斜阳西坠,橘红色的光芒笼罩大地,袅袅炊烟缭绕在每家屋顶上空,带着蒸的、煮的、炒的饭味,凝成一片香云,不一会儿便布满了整个村庄。而后,又慢慢向四周扩散,给大地披上一层馨香的薄纱,营造了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辛劳一天的人们,很快松弛下来,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
家乡的秋夜是美丽的。当夜幕完全降临,明镜般的月亮就垂悬在天穹,如水的清辉瀑布般倾泻在广袤的大地上。树木、房屋、村庄、田野结为一体,仿佛变
成了襁褓中的婴儿,温顺地躺在这硕大无比的摇篮中。古老而狭窄的砖路一下子拓宽了许多,平展展的,宛假设镀了一层霜。白日的尘埃、喧闹都渐渐停下来,退了去,人们好似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空中,一朵朵洁白如纱的云絮,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不时地从月亮的肌体旁滑过,仿佛在为她拭洗蒙沾的尘垢。远处,天边有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好似仙女们漫游天街时手提的灯笼,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给人无穷的遐思。啊!多情谁似家乡月,任是无情亦动人。
家乡的秋天哦,是那样的牵我魂、缠我魄。这种情,这种爱,就是我充实的生命,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本文以对家乡的秋天的热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家乡不同景物的特点,着力描绘了不同时段的三幅秋景图。尤其是作者把家乡的景物当成有情有味的绝色佳人、婴儿、仙女来写,联想丰富,笔法细腻,表达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天的无限赞美之情。修辞的大量运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美感。色彩艳丽,情感浓烈,扣人心弦。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了解了描写景物不但可以定点观察,还可以移步换景。此外,还可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同学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缺乏之处是没有很好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观察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可以改进。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来对景物进行描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