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你懂”吗?
——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即兴”
沙河镇中学 毛孝君
从毕业到如今,步入教育战线已经十几个春秋。对于教育事业,可以说,由“好奇”到“有压力”到“有感觉”到“有兴趣”以至于“有信心”;由语文专任教师到兼任班主任,再到兼任语文课的学校中层干部,语文一直与我相伴!如果我们能够怀着真诚的耐心,满怀期待地侧耳倾听稚嫩的生命之音,教学就会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昨日是一块硬币的两面,只是图案不同。就在我还不能排遣对上一届学生的留恋时,我又迎来了新一届的学生:八年二班。“我和八二有个约定”,同事们戏说,我自己也这样认为——因为这已经是我连续兼课的第三个“八二”。
在语文教学中,我最想谈的、最“敬而畏之”就是作文教学,特别是我们农村学校孩子的写作。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贫乏得很。作为教者,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学识贫乏,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生活积蓄贫乏,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思想情感的贫乏,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教学中寻求突破,相机而动。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
正值五月,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此时也正是学生们的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我们农村初中每年在“六一”前后组织春游)时节。但是,学校考虑近期安全形势日趋严重,有可能会取消外出春游的计划。学生们嘴上不说,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绿意袭人,鸟语花香,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问。
“‘六一’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安全问题,依我看,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老师,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要取消?”
1
“中小学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拍着桌子,有些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变得更严重!”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学校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为什么非去不可呢?”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看的出来,他们正在缴尽脑汁,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没关系,现在就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一脸的不情愿,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了。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将自己的意愿,心中的希望,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条理清晰,情理并茂的作文。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塞。
有的这样写道:“我理解学校和老师们的心情,也是为我们好,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多花些时间,能够有所进步,可是作为一个学校和老师,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们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可是现在却自己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有的说“这几年我们都会去春游,在蓝天白云下,在青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难道您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而且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们贴的更近了。在紧张而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能够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快乐,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更是有理有据, “我们读过许多古代和现代的游记,了解了他们的“志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难道这些老师会反对吗?”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亲情及时召我还
我曾几次布置同学写以“感恩·亲情”(我校“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为话题的作文。其中一次,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
2
我扫视全班,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对于亲情还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吗?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我相信,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于是我把目光扫向他们,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叫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感恩„„”还没说完,便听见下面一片“哇塞„„”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我想起了我们刚刚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的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回忆: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胖”
“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因为太胖了,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道。霎时,大家都安静下来,不再说话,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 „。
“父亲如此费力,艰难的爬过月台,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类似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的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老师起个头,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同学们情不自禁的跟着我,开始很小声,渐渐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进而懂得感恩。 „ „!
每每想起这些发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小故事,犹如珠玑相碰,清脆悦耳,时刻伴随着我的教学生活。更让我体会到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作为师者的我们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践行语文课程标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
3
仅成为孩子们母语学习的基地,更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爱的一方乐土。
作者简介: 毛孝君,男,1998年7月毕业于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同
年年底,自学考试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毕业以来,历经由专职语文教师到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中层领导兼语文教师,一直活跃在语文教学的前沿。先后参加“东丰县教学新秀评优课”、“教学名师评选”、“辽源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教学活动,成绩斐然。
“语文使我充实,语文使我快乐。语文是我人生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