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

来源:二三娱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 第26卷 第2期 IMHGN,January 2020,Vol. 26 No. 2

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分析

王丽阳 左汴京 张明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超声医学科 450000通信作者:王丽阳,Email:3119589019@qq.com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4.65±17.38)min、(4.35±1.09)h、(4.67±1.02)d、(97.68±9.54)ml、(6.05±1.71)d,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分别为(36.05±3.44)mm、(17.23±1.56)mm、(101.37±14.26)cm/s,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86%(1/35)与参照组2.86%(1/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室间隔缺损;心功能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02.031

  室间隔缺损是小儿群体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按病理结构分为干下型、肌部型、膜周型,其中以膜周型最为常见。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其适应症广、操作无入路限制、成功率高,但临床报道,常规术式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医源性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久[1]。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近年开展的新型术式,具有微创优势,有研究显示,其能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安全性高[2]。本研究旨在从心功能、手术情况等方面探讨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70例,按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各35例。研究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0.5~4岁,年龄(2.25±0.51)岁,体质量指数范围为18.1~24.7 kg/m,体质量指数(21.78±1.06)kg/m,缺损直径范围为2~6 mm,直径(4.01±0.51)mm;参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0.6~4岁,年龄(2.31±0.49)岁,体质量指数范围为18.5~24.8 kg/m,体质量指数(21.64±1.05)kg/m,缺损直径范围为2~6 mm,直径(3.98±0.50)mm。(1)纳入标准: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血生化指标检测无手术禁忌;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下缘>1 mm;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心腔内存在血栓者;合并败血

2

2

2

2

症者;存在其他严重感染者。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缺损直径、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研究组行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全麻,左侧卧位,右上肢外展固定;右腋下约5~6 cm行纵向直切口,沿胸大、小肌潜行游离至第4肋骨上缘入胸,超声辅助于右心室流出道前壁裸区标记穿刺点,穿刺点外预制双荷包线,静注肝素1 mg/kg,套管针穿刺,经导丝置穿刺鞘管,撤去导丝,将封堵器输送至左心室,释放左室面伞盘,回拉鞘管确保伞面完全打开,并与左室面紧贴,右室侧封堵伞同法推出;超声确认封堵情况,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满意后鞘管撤出,结扎荷包缝线,关闭切口。参照组行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全麻,建体外循环,中低温心脏停跳,右心房切开,暴露三尖瓣,隔瓣牵开,暴露室间隔缺损,测大小,补片修补,Prolene线(5-0)自缺损12点钟缝第一针,先逆时针再顺时针连续缝合,完成后缝合切口。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3)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

249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 第26卷 第2期 IMHGN,January 2020,Vol. 26 No. 2

表1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研究组 参照组 t值 P值

例数 35 35

手术用时(min)   94.65±17.38  119.78±18.46    5.864   <0.001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h)     4.35±1.09    12.67±1.78 23.582     <0.001

术后ICU停留时间(d)

   4.67±1.02    6.78±1.13 8.200     <0.001

术中失血量(ml)

   97.68±9.54   197.34±12.48     37.533     <0.001

  住院时间(d)   6.05±1.71  11.03±1.95    11.360   <0.001

表2 两组患儿心功能比较(±s)

时间 组别 术前 研究组 参照组

t值

P值

术后6个月 研究组 参照组 t值

P值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aP 例数  35  35  35  35

<0.05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m)    肺动脉内径(mm) 48.65±6.02  22.87±2.67 47.38±6.44  22.51±2.80   0.852      0.551   0.397      0.584

a  17.23±1.56a 36.05±3.44

38.01±3.12a  18.91±1.77a   2.497      4.213   0.015   <0.001

    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cm/s)

  135.67±36.15   136.78±35.21 0.130 0.897   101.37±14.26a   112.49±13.75a 3.321 0.00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心功能 术前,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伤小、恢复时间短,且患儿生活质量评分高,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用时、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提示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促进康复,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6个月,研究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膜周型室间隔缺损会增加右室容量负荷,而收缩期右室排血量升高可致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升高,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代偿性增加,故缺损越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越高[8]。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伞状封堵器与室面紧贴,封堵严密,能有效降低新发主、二、三尖瓣反流、术后残余反流发生风险,提高心脏输出效率,减少左房压力、负荷,继而逆转左房心肌肥厚、心房扩大等病理改变,同时有助于恢复主动脉瓣、肺主动脉瓣生理功能[9]。上述研究结果表明,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能有效改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心功能,可能与上述机制关系密切。  综上可知,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能有效促进病情康复,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参考文献

[1] 李岳环,张海波,孟旭,等.经食管三维超声量化分析风湿性瓣

膜病及退行性病变致二尖瓣结构变化的特点[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7,33(8):462-465,471.DOI:10.3760/cma.j.issn.1001-4497. 2017.08.003.

[2] 周子娟,刘迎春,马林,等.经胸小切口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室间

隔缺损外科封堵术及围手术期护理[J].安徽医药,2017,21(5):960-963.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7.05.052.

[3] 李梦思,李东旭,殷小容,等.先天性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经胸封堵有

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26(3):251-259.

[4] Maiya SS,Patel SV,Reddy C,et al.Percutaneous closure of multipl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simultaneous use of 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肺动脉内径、肺动脉瓣口血流速度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2.3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6个月,两组患儿均未见封堵器移位、溶血等并发症,研究组主动脉瓣反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参照组出现1例传导阻滞,症状轻微,无需特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为2.86%(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

  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是心脏先天畸形常见类型,约占儿童群体先心病的20%[3]。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直径较小者可于出生后1年内自行愈合,但缺损较大者随病情进展会继发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等,需行外科术治疗。

  改良缝合法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临床治疗室间隔缺损传统术式,体外循环暴露心脏缺损,可直视下采取自体心包片或生物补片缝合修补,其不受缺损直径、位置、年龄等限制,适用性广。但传统术式需劈开胸骨,医源性创伤大、预后瘢痕长,会影响患儿生理、心理发育。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在微创理念及微创器械研发、应用的基础上开展的新型术式,其兼具传统心脏直视术、经皮导管介入术优点[5]。术中置超声探头于心脏后方食管内,能减少中间间隔组织,所发射超声波能量衰减少、穿透力强,可清晰观察心内结构图像,同时胸骨下方行微创切口能兼顾通道建立、减少创伤的要求[6]。贺延法等[7]研究表明,TEE引导下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创

[4]

250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 第26卷 第2期 IMHGN,January 2020,Vol. 26 No. 2

defect device and Multi-Fenestrated Septal Occluder-\"Cribriform\" to close residu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fter complex cardiac surgery in a child[J].Cardiol Young,2017,27(1):181-183.

[5] 俞劲,张泽伟,叶菁菁,等.食管超声引导下经左侧胸骨旁肋间小切

口封堵小儿干下型室间隔缺损[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39(8):589-593.DOI:10.3760/cma.j.issn.0253-3006.2018.08.007.

[6] 王小锋,聂芳,叶娜,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小切口封堵

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可行性[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2):237-240.DOI:10.13929/j.1003-3289.201704102.

[7] 贺延法,宫孟雪,周艳杰,等.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

与改良修补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临床对照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1):1194-1195,1198.DOI:10.16680/j.1671-3826.2017.11.31.

[8] 吴萍,王玉杰.室间隔缺损患儿早期心血管功能异常评估与NT-proBNP的关系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6,22(8):4-6.DOI:10.13407/j.cnki.jpp.1672-108X.2016.08.002.

[9] Sun Y,Zhu P,Zhou P,et al.Intra-operative device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 under guidance of trans-epicardial echocardiography: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J].J Cardiothorac Surg,2016,11(1):87.DOI:10.1186/s13019-016-0483-2.

(收稿日期:2019-09-05)

(责任校对:李晶)

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贺恺文 孟红岩

北京和美妇儿医院儿科 100029

通信作者:贺恺文,Email:kevin4821@163.com

  【摘要】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预防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86例,家长172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家长的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程度,并对家长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及家庭年收入与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于接种基本知识、疫苗疾病与相关知识、预防接种注意事项、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及诊断处理的认知水平差所占比例高于认知水平高和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防接种影响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高的父母民族方面与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中或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高的监护人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方面与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中或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监护人性别(男)、文化程度(专科)及家庭年收入(≤50万)是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针对调查结果,需对学龄前儿童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重点教育,以提高儿童的预防接种率。

  【关键词】 预防接种;学龄前儿童;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影响因素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20.02.032

  预防接种是把人工培育处理后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上,从而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避免疾病发生[1]。学龄前儿童是预防接种的重要对象,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需要掌握正确的预防接种知识,了解儿童免疫程序,主动配合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儿童免疫覆盖率,推进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进行,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率[2-3]。经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的因素较多,对预防接种的影响较大,因此充分掌握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的因素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4]。本研究旨在探讨学龄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预防接种疫苗的学龄前儿童86例,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龄范围为1~4岁,年龄(2.14±0.86)岁,监护人共172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监护人及儿童户籍均在本地;②监护人学历在专科及以上;③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预防接种禁忌证儿童;②监护人患有精神系统疾病;③拒绝参加研究者。

1.3 方法 由本院专家通过知网、万方及维普等查阅相关文献,制作《儿童监护人免疫预防接种KAP调查问卷》,调查

2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