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

来源:二三娱乐
2016年l2月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Dec.2016 第24卷第4期 Vo1.24 No.4 手机媒体对大 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的影响 及对策探析 口潘静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摘要】随着4G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手机媒体已全方位地渗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 中,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构建手机媒体平台,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进一步完善 手机媒体监管职能,提升利用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手机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01(2016)04—0078—04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6年8月发 1 手机媒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1O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 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O.1%提升至92. 5%,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比达到24.5%,网 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在4G无线通 1.1 印刷术、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 术造就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 MarshallMcLuhan(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 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分析理论,将传播 媒介作为主要动因,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 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 人类社会带来某种变革。报刊、广播、电视实际上是 和人分离的,人被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互联网所“埋 没”。今天,手机媒体是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 信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连接无线网络,又兼 具多种媒体形式的手机媒体成为大学生群体须臾 难离的传播工具,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社会交往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 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 术、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催生的一种新型的大众化革 命性媒体。所谓手机媒体,是以移动终端(手机)为 媒介,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以双向或多向互动为主要 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目前的新媒体只包 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是通过手机进行 信息表示和传输的载体。 1.2手机媒体除了具有新媒体普遍特征的同时又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因为只有这两者才具有真正 的互动性。…善于把握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影 响,积极探索如何利用手机媒体这一新载体对大学 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的必然选择。 手机媒体的特征能够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多 个方面,并且能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 第一,移动性与便携性。手机媒体具有高度的移动 性、便携性,用它进行信息的传播极其方便。目前, 收稿日期:2016—10—16 作者简介:潘78 静(1981一),女,山西寿阳人,硕士,现工作于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手机信号的覆盖率高达95%以上,使得手机用户可 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满足其接打 利用大学生的零碎时间运用手机的QQ、微信等即 时通信工具将网络上涌现的丰富生动的时政热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 多等对话式交流和讨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电话、收发信息、浏览网页、更新微信、观看电视等对 手机媒体的需求。HowardRheingold(霍华德・莱茵 戈德)在SmartMobs(《聪明暴民:下一次社会革命》) 提到手机媒体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出 者与大学生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入互动,在他们进行 思想、情感交流与碰撞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育目 现了一种新的沟通模式。手机媒体具有即时性、可 读性、互动性,且传播信息类型丰富并具有新奇性, 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成 为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习惯性媒体。第二, 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手机媒体在信息传播的交互 性方面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尼葛洛庞 蒂把网络区分为环状网络和星状网络,移动通信 网则是一种典型的星状网络,是“多对多”的作业 系统。基于移动通信网的手机媒体正体现了这一 特点,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每个人也都是受 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比 如浏览新闻时是受众,发表评论时又是传播者;浏 览别人微信时是受众,而自己发微信时又成了传 播者。手机媒体的用户可以借助手机媒体上的各 种人际沟通工具,如短信、QQ、微信等依据自己的 爱好和需要进行信息交流,真正实现信息传播的 交互性。第三,内容和形式的兼容性。随着智能 手机逐渐普及和应用,手机的操作平台也在不断 更新,基于Android(安卓)、苹果iPhoneOS等操作 系统的智能手机,具有传统的以通话为核心功能 的手机所不具备的信息处理能力,手机还整合了 移动博客、即时信讯等新的应用功能,可见手机的 信息处理和传播功能不断增强。手机传播是通过借 助文字、声音、图片、动漫、视频等任意一种或几种表 现手段的组合来进行的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 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逼真的反应所报道的 对象,给受众带来生动而真实的感受。 2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带来新的机遇 2.1.1 运用手机媒体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时空限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沟 通教育)都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进行——课堂的50 分钟或者课内、外实践教学。_2 运用手机媒体不仅 可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在教室、校园等实 体场所,而且也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在由手机媒体创 造的虚拟空间。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 标。_3 同时,由于手机媒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构 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教学体系,从而增 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说服力。 2.1.2运用手机媒体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内容 4G技术的发展使手机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 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如实时语音、实时影 像、文字、图片等多媒体功能的实现,不仅能给受众 耳目一新的冲击,更能满足不同用户的多种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专业的特色、学 生的需求,运用手机媒体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 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声情并汇、图文并汇地 与大学生分享,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 体、由静态变为动态。如:高校可以定期给大学生发 送导向正确、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机报,通过 手机报的宣传教育来吸引、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 正确的“三观”;红色网站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 育内容,大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运用手机媒体对 其进行浏览。手机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这些信息资源在不 断的实时更新丰富,有效地实现了教育内容立体的、 海量的、多感官呈现。 2.1.3运用手机媒体提升了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 政治教育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 建议》中指出:个人的教育离开自我教育是不可思 议的。教育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教育的统 一,对个人的教育而言起主导作用的方法是自我教 育,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传统的教师主体本 位的观念下,一般把教学关系理解为“教师讲、学生 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活动,灌输式教学不 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手机媒体运用促使传 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位实现转移(即从 教师本位转向以学生为本位) J。大学生思维活 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运用手机媒体自由地选择浏览信息、就自己的疑 79 问进行主动的查询检索和寻找答案。在潜移默化中 和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2 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2.2.1 手机媒体纷繁复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冲击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开放性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 信息浩如烟海,不可否认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内容。但是由于手机媒体进入门槛低的特征, 任何人都能够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导致一些不 法分子发布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色情暴力信息 和流言蜚语借助手机媒体流传,各种社会思潮相互 荡漾,西方国家的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腐朽生活方 式严重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极易造成大学生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错乱等等,从而影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2.2.2手机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4G时代,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不断融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的每个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教育评 估等)都发生了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活动以教师为主导,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从而在受 教育者面前处于权威、主导地位。随着手机媒体越 来越频繁的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 导、主体地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教师必须加强学 习充分掌握和利用手机媒体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 话、交流互动。但是,他们往往不熟悉手机媒体技 术,甚至在手机媒体的使用上落后于大学生。由于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无形中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多样,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出现新的信息不对称,也就 是会发生教师不知道而学生知道的现象,这样,教师 的权威和主导地位也就荡然无存。此外,还有相当 多的教师不了解当下的手机网络流行用语,不具备 运用手机媒体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无法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方面的困惑。 3 运用手机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5.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充分发挥 引导、组织、协调、激励和督促的作用,培养一批政治 理论水平高,熟练掌握手机媒体技术、善于利用手机 媒体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其次,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 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 80 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 想法,就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展开讨论,及时 化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困惑;再次,通过定 期、不定期的班会、沙龙、专题讲座等形式对手机媒 体的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宣传。 3.2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媒体平台 首先,利用手机媒体的WAP网络功能加强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WAP为无线应用协议,是一项 全球性的网络通信协议。其目标是将互联网的丰富 信息及先进的业务引人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之 中。高校在手机WAP网络上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学习网站,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够与大学生 实现良性互动;其次,强化即时通信工具飞信、手机 QQ、手机微信的利用及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利用飞信、QQ、QQ群、微信、微 信群与大学生建立广泛的联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的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 校园微信公共平台,利用校园微信公众账号推送思 想政治教育相关资料,并使之成为展示学生课堂、社 会实践学习成果的阵地;再次,利用手机报对大学生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高校与移动通讯有限公司合 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创办内容丰富、博采众长的手机 报并通过手机报定期发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 信息。 3.3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cy”,指人们 对于各种媒介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处理、利 用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为了使他 们在手机媒体的影响下具有更强的免疫力,既能够 自由畅享手机媒体带来的无限乐趣,也能够主动抵 御手机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 到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中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 要途径之一。有助于他们了解各种媒体(包括手机 媒体)的基本知识,熟悉不同媒体的内容制作流程、 运行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在信息制作、传播过程中 树立和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其次,课堂教育与社会 实践活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和实践是 辩证统一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对大 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堂教育是主阵地,而社会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教育从理论向实践 的拓展 J。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手机媒 体的管理和使用中去,通过管理和使用校园“思想 政治教育网站”、校园门户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平 台、校园QQ群等掌握手机媒体的基本知识。只有 通过不断地参与实践活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自我 完善,提升媒介素养。 3.4 完善手机媒体监管职能 环境。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 首先,改善现行关于手机媒体立法滞后、未能形 成系统的现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手 [2] 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3. 机媒体的监督、规范和管理。其次,高校应在党委的 领导下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机构成员包括思想政 [3] 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规律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4] 赖学梅,李 建.新媒体视角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 改革嬗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7). [5]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与重塑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团委、学生处、宣传部相关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负责校园手机媒体的监控,对校内 微信公众平台、手机报等的运行管理、信息发布、安 全维护进行严格的监督。最后,还应实施手机实名 制,便于监测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和使用者。进一步 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健康的手机媒体 Influence of Mobil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PAN Jing (Shanxi Institute of Economic Management,Taiyuan 030024,China)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4G technology,mobile media has penetrated into the daily life, learning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ffecting their way of thinking,valLles,behavioral norms,which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of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build mobile media platform,im— prove the media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further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mobile media supervis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mobile phone media. Key words:mobile media;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郝晓梅]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