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给生字正音。学会在课文中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认读、识记。
将生字词集中,写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给生字着色,通过色彩强化,整体感知生字。
2、生字的识记:
学生自主识字,并介绍自己是怎样识记生字的。 识字方法举例:
⑴换偏旁识字:块、救、劲。 ⑵猜字谜识字: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
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⑶组词识字: 假──真假、假装;
使──使劲、天使、大使馆、使用。 3、识字的巩固:
用问答对唱或说反义词的方法巩固识字。 4、写字指导:
本课要求写的六个字,都有规律可循。“别、到”二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立刀旁的竖钩要写正直。“吓、叫”二字都有口字旁,可以一起指导:①两个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②“口”字应该写得小而高。“那、都”二字均有双耳旁,可结合第18课的“阳”字进行指导。现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带双耳旁的字,如
“啊、那、阳、都、邮”,建议将这些字集中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写字方法:左双耳,“耳朵”要写得高、小,竖为“垂露”;右双耳,“耳朵”要写得低、大,竖为“悬针”。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试着补充课题。 2、切入重点句进行对比读书,抓住小朋友和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在朗读中感悟。
⑴读到“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让学生体会假如自己在场会是什么心情。指导读出紧张的语气,“一不小心”语速略快。
⑵别的小朋友见到这情景都怎样了?指导读出慌张、急切的心情。 ⑶司马光是怎样表现的?他在做什么?结合课件展示或课文插图,在课文里画出司马光的表现及救小伙伴的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分小组议一议。怎样读好这句话?把自己扮作司马光,表现出镇定思考的神态读一读,做“举起”、“使劲砸”的动作读一读。
3、用讲故事的口吻自由朗读全文。必要时,老师可再范读。 三、实践活动
1、开展积累词汇活动。 2、创新故事会:
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老师可利用课件介绍,或引导学生事先问家里人、读课外书,或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上网查阅等),然后交流有关司马光的故事。
【资料袋】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姓司马(复姓),名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小时酷爱学习,遇事善于动脑。由他主持修纂的《资治通鉴》,以编年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且史料考证翔实,文辞通畅,千余年来,为历代史家所称道。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司马光》教材简说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假如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⑴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⑵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⑴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⑵给课文标段号。
⑶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⑷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哗夸机智勇敢 5、作业
⑴读课文1遍。
⑵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⑶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2、分析课文,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⑴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⑵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