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人们服饰穿着见证时代的变迁...
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人们普遍的穿着包括发型不是一般的单一,形式简单,色彩沉闷。军帽(里面要用报纸撑起来戴,别称:窝头帽),军褂,军挎(军用挎包)是当时的流行装.改革开放唤醒了国人审美意识,老百姓服饰的春天也就随之而来。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影响着年轻的一代,向年轻人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这样的变化,直接体现到80年代的小青年身上。
先说服装方面:凭我现有的记忆,当年最抢眼的就是横扫大街的大喇叭裤。上个世纪80年代末,穿喇叭裤、戴蛤蟆镜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夸张点说它的轰动效应不亚于现在的裸奔。所谓喇叭裤,因裤子形状似喇叭而得名。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明显大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犹如扫地一般。
虽然喇叭裤被当时保守派们称为奇装异服,但是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人们大开眼界。随后,像什么“港裤”、“健美体形裤”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也让人们紧跟潮流。体形裤也叫健美裤也流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在女性当中占着压倒性的比例,凡是女生,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穿过几条。冬天天冷,为了保暖,大家还都在里面套毛裤,箍紧的双腿就像火腿肠,现在想起来是有些可笑。再后来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的歌舞电影《霹雳舞》更是震撼着青少年的心,身着蝙蝠衫,头上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成为当时年轻人的追逐。于是,蝙蝠衫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装。蝙蝠衫宽宽大大的袖子,一改传统服装的样式,让人们耳目一新,当时穿上很时髦。再后来约九十年代初期,一身中山装、鸡腿裤、红袜子、丫叉鞋(白平底黑条绒布鞋),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主流。在当时的确很时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百姓着装才开始追逐潮流与时尚。
再说说“比基尼”:多少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顽固地封闭着国人的脑海。穿衣不能露出皮肤,笑时不能露出牙齿的陈规陋习,如同一道道镣铐,紧紧地束缚在中国女性的身上。比基尼这一名词,国人在八十年代前闻所未闻, 偶尔能看到海外画刊上有身着比基尼的,犹如看到天外来客一样。 曾经我查到过这样一个资料,1985年8月,我国体育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国家体委规定,参加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的女运动员,必须穿三点式泳装,因为这样才符合国际标准。可是,各地的选拔赛穿不穿三点式,没有规定。于是许多大城市一次一次地讨论研究,一次一次地请示报告。结果,这么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城市敢领这个先。而第一个穿着三点式在选拔赛上成功地登台亮相的,竟是广东省的一个健美专业户——熊国晖培养的四名女运动员。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美好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整个民族对美好的追求才开始对全世界表露。可见当时“女性的形体不能袒露于众”的封建残余多么的根深蒂固...只有女人漂亮了,世界才美好...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度这都是一条真理..
最后说说发式发型: 80年代初,大多数女学生仍喜欢扎70年代普遍流行着的麻花辫,而那些已经工作了的年轻女孩却纷纷剪掉了长长的大辫子,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发。有的留起“招手”式的硬硬刘海,有的还将头顶的头发稍稍拱起后用发夹固定,据说这样能显得个儿高。年轻小伙子的发型无一列外的是前趴后趴中间开花的爆炸式,九十年代末,随着流行乐、摇滚乐的发展,香港的影视明星成了年轻一代刻意模仿的对象,从发型到着装,很多人争相效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女有张蔷的爆炸式,男有“四大天王”之一的郭富城的厚厚的分头,对追求流行风的我们影响很深,郭富城那厚厚的的小分头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或五五分、或三七分,弄到两边,活泼而俏皮....
时代终究是在不断进步的,人们早已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了出来,现在人们的服饰只不过是追求符合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的一个标志性道具罢了。一个多元化多色彩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