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与火的艺术

来源:二三娱乐
土与火的艺术

从《马未都说收藏》开始,不仅观看了百家讲坛节目,怕把有些知识点给漏了,又读了该系列的书籍,再通过观看博物馆里的实物,这才对中国的陶瓷文化的一个总体脉络有了些了解,从而也更为之倾倒,更加赞叹古人的艺术创造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以下是对近期学习的知识作个总结,同时也贴出一些图片进行比较和共赏。

首先陶器和瓷器存在三点区别:第一,陶用黏土烧成,原料随处可取;瓷器只能用瓷土,最好的瓷土是景德镇的高岭土。第二,陶器的烧结温度一般为1000度以下(唐代的唐三彩为1100度左右),而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第三,吸水度和透光度不通,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瓷器在一定条件下能勾透光而陶器无论在何种条件下都不透光。

东汉就已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从此陶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磁,瓷器发展的过程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过

程。

原始磁尊(商) 原始磁水波纹双立耳罐(战国) 青瓷五联罐(东汉)

青瓷带盖罍形扁壶(三国) 青瓷虎形插座(三国) 青瓷剖鱼男俑(三国)

早期的白瓷、青瓷、黑瓷都算青瓷,因为它们的釉里都含有铁元素,烧制后就呈青色,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反之,含铁量越低颜色就越白,越干净。

佛像纹青瓷三足洗(晋) 青瓷佛像堆贴盘口壶(西晋)

魏晋的瓷器非常注重细节,做工很精美。因为这时的人们饱受三国时的战乱之苦,终于可以停下来享受生活,他们讲究生活的情趣。

猪首壶(晋) 猪首壶(细节)

鸡首壶为晋朝的典型器物,而猪首壶十分罕见,此壶是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鄂州市周家垴26号墓

青瓷朵花纹碟(隋) 青瓷鸡首壶(南朝) 青瓷莲花尊(南朝)

青瓷褐斑双系罐(唐) 青瓷人首飞兽(唐) 青瓷十二辰蛇俑和鼠俑(唐)

提到唐代,顺便说一下唐三彩。以前我家里也有一个唐三彩的马,小时候觉得它摆在家里非常精致漂亮。但是实际上唐三彩都是明器,就是下葬用的,专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由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文化断层,我们对它的认识很浅显,要是搁在一百年前,人们挖出唐三彩肯定当场砸掉,因为觉得不吉利。

唐代出现南青北白的对峙格局,南方青瓷以今天浙江一代出产的越窑为主,北方白瓷以今天河北一代的刑窑为主。

建筑式弈棋白磁枕(唐) 二人对坐博弈非常清晰

另一种青白瓷,又称影青、映青、隐青、罩青等,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得名。

青白瓷盖罐(宋) 青白瓷盒(宋) 青白瓷盏托(北宋)

官窑制度是宋代才兴起的,官窑就是专为皇家烧造瓷器的窑,官窑瓷器不在民间流通。宋代官窑有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民窑在此就不论了。

汝窑青釉水仙盆(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官窑青釉旋问弦纹盘口瓶(北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仿哥釉八卦方瓶(道光) 钧窑天蓝海棠红渣斗式花盆(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定窑和其他四大名窑不同,它是白瓷,其他均为青瓷

定窑白釉孩儿枕(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主管瓷器的机构,浮梁瓷局。“浮梁”也就是今天的景德镇。 青花瓷的烧造起始没有定论,有说唐代也有说宋代,但是元代青花开创了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始上的霸主地位,以至于到了清代中期才有了与之抗衡的粉彩,青花横行瓷坛五百多年。目前收藏界十分追捧青花,若花纹中出现人物或情节,更是天价藏品,元青花尤其价值连城。

青花四爱图梅瓶(元)

以上这件瓷器系2006年湖北钟祥市出土的一件完整的瓷器,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

青花“鬼谷下山”罐(元)伦敦佳士得

这件“鬼谷下山”罐2005年7月12日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的成交价当时折合人民币2.3亿。

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元)青花莲花纹玉壶春瓶(元) 青花凤纹梅瓶(明) 青花人物笔筒(明)

青花十二月花卉盅(清 康熙)

这是十二件为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开数款。这套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是清官窑瓷器的珍品。

青花是蓝色的,学名叫“釉里蓝”或“釉下蓝”,而与之相对的另一种瓷器叫“釉里红”。釉里红很稀少,只在元代,明永宣时期和清代的康乾盛世时稍早过,其他时期都十分罕见,而从它兴起的时间可以看出它只伴随着盛世而出现。釉里红的烧制对温度的精确性要求非常高,稍微掌握不得当,红色就会变成黑色,这也是为什么釉里红只能在盛世烧造的原因。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尊(明)(收藏地不详)

瓷器中另外重要的一支是颜色釉,其中包括单色釉和复色釉。

黄釉云龙莲瓣盘(清 康熙) 祭红釉碗1(清 雍正) 霁蓝釉渣斗(光绪)

白釉盘(清 雍正) 米色釉折腰碗(乾隆) 鳝鱼黄绶带耳葫芦瓶(乾隆)

黄釉暗龙盘1(宣统) 茄皮紫釉盘1(乾隆) 天青釉碟(清 雍正)

红彩龙纹高足盖碗(乾隆) 红彩龙纹盅(同治) 红地白竹碗1(宣统)

黄地绿彩寿字云龙碗(嘉庆) 蓝地黄云龙盘(乾隆) 绿彩八宝云龙盖罐

东青釉里红五蝠碗(清 雍正) 绿彩龙纹盘(大清乾隆年制)

绿地紫龙碗(嘉庆) 胭脂水青花八仙大碗(宣统) 瓷器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彩瓷,其中彩瓷分为五彩、斗(音豆)彩、珐琅彩和粉彩。

五彩龙凤碗(清 康熙) 五彩龙凤碗(清 雍正)

以上的两件五彩瓷器是青花五彩,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釉色中含有青花。这种彩瓷要经过二次烧造,第一次烧之前画上蓝色的部分,即用青花来表现,烧好后再画剩下的颜色,再烧。

斗彩缠枝莲盘(清 雍正) 斗彩龙凤盘(清 康熙) 斗彩折枝花碗(嘉庆) 乍一看去,斗彩和五彩不容易分清楚,但是理解了二者的工艺区别就可以进行区分了。斗彩是先用青花勾出轮廓线,再在这个轮廓内填上彩。

清乾隆瓷胎珐琅彩鎏金盘(私人藏品) 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 资料图片

珐琅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由于它是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类似搪瓷盆和景泰蓝),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它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因此珐琅彩是唯一的宫廷御用陶瓷艺术品,自它入宫开始,没有走出宫廷一步,老百姓对它一无所知,直至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那一年,从那以后,珐琅彩就开始流出宫外了。

粉彩荷花吸杯(光绪) 粉彩花卉玉壶春瓶(宣统) 绿地粉彩花鸟盖碗(光绪)

粉彩实际上是模仿珐琅彩的一个品种。由于珐琅彩是外来的进口材料,成本非常高,对工匠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所以不适普及。景德镇的工匠就利用粉彩的特性来追求珐琅彩的,让它在民间普及起来。《陶雅》中记载:“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也。”我们从上面的图片也可以看出,粉彩的淡雅。由于彩中加粉,使得颜色有了孤独,花瓣中的深浅出现了变化,有晕染的效果,十分漂亮。

粉彩九子图转颈瓶(乾隆) 粉彩桃实外黄釉凸花大碗(嘉庆)

粉地粉彩宝相花双喜大碗(道光) 黄地粉彩佛日常明碗(乾隆) 黄地粉彩勾莲诗句菊瓣式茶盘(嘉庆)

粉彩八宝大盘(宣统) 黄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盘(光绪) 黄地粉彩四喜蝴蝶盘(同治)

粉彩过枝果盘(道光) 粉彩三果碗(道光)

至此,本人对瓷器一个概括的认识先回顾到这里。其实陶瓷文化还远不只这些,由于篇幅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分类和概念这里无法涉及到。比如这里主要讲的是官窑艺术品,而民窑也是瓷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不通于官窑的美,是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的集中表现。瓷器艺术的博大精深是需要用一种严谨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的,要研究陶瓷,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以及文化的一个横向研究。但是我们可以略微发现,当人们的生活富足后便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也就开始追求艺术,因此许多著名的瓷器种类也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同时艺术品的收藏热也是在诸多盛世时期兴起的,中国在当下也经历着一个盛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电视里的艺术品鉴赏、寻宝等等一类的的节目。但是我个人认为,艺术在乎于欣赏,而不在乎于拥有,懂得欣赏艺术才是真正的财富。

439、黄地粉彩开光“万寿无疆”碗 清同治,高8.1cm,口径13cm,足径6.2cm,碗直口微敞,深腹,圈足。口描金彩,口沿内外及足墙均饰红色回纹带。碗内白釉地上满绘蝴蝶和花卉纹,外壁黄釉地上饰四个圆形开光,内分别书“万”、“寿”、“无”、“疆”四个楷书红字并以如意纹相绕,开光之间绘蝙蝠、桃及盘肠纹,寓意“万福”、“万寿”。外底白釉地上以红彩书“长春同庆”四字楷书款。 “长春同庆”款瓷器一般都是精美的官窑器。此碗是同治皇帝大婚时的喜庆用瓷。

440、青花花卉纹水仙盆 清同治,长21.5cm,宽16.5cm,盆长方形,口微撇,直腹,平底,底四角各有一小足。口沿上绘变形回纹一周,沿边绘卷草纹,腹部四面各绘一组水仙花。底心写有青花篆书“体和殿制”四字款。 此盆胎骨厚重,青花发色淡雅,花卉描画细腻柔和,花朵、枝干脉络清晰,幽雅清淡,是清同治朝宫廷用器的精美之作。

441、青花云龙纹赏瓶 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腹下渐收,圈足略高,俗称“赏瓶”。颈饰云龙纹,腹部主题图案绘二龙戏珠纹,近底处绘江崖海水纹,足外墙绘回纹一周,口沿和足边各饰线纹2道。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六字款。 赏瓶多以缠枝莲为饰,画龙纹的极为少见,故此瓶愈显珍贵。

442、红釉开光金囍字碗 清同治,清同治,高9cm,口径17cm,足径8.2cm碗直口微敞,弧腹,圈足。口描金彩,口沿内外均有描金回纹一周,碗内壁红地上描金“囍”字,里心饰金彩团寿字,外壁红地上有四个圆形开光,其内皆饰龙凤“囍”字,开光之间以花蝶纹相隔。外底白釉地上以红彩书“长春同庆”四字楷书款。 全器以红色为主,并用蓝、白、绿等色点缀,画面喜庆热烈,这是同治皇帝大婚时所用之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