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有效教学有多远
沾化县古城镇中学 张梅晋
如果问我15年的语文从教心得,我想语文教学应该是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语文教师是快乐的,当一篇篇赏读于心、顿悟于怀的美文,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和浓郁的文学气息时,那种心灵与思维的快乐令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体味;语文教师也是痛苦的,当学生课堂的伶牙俐齿与试卷上的苍白无力出现矛盾时,当不断创新的语文课堂遭到众说纷纭的评价而使自己对一堂好课的标准越来越模糊时,那种痛苦甚至对自己的教学追求和语文的终极指向产生了怀疑。
教学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语文课堂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认知规律,还是获得更多的文学情感?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什么?一个个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和思维指向课堂的永恒主题——有效教学。 [案例反思]
教学片断一:这是“百人千场”名师送教活动的第三堂课。滨州的程老师将专题性研究学习贯穿于《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整个过程聚焦于“学”,课堂气氛并不活跃,但学生的思维容量却相当大。当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时,学生的赏析语言完整而到位。一旁听课的我不由的频频点头以示对学生的肯定时,坐在我身后的涂老师用手指示意我回头,她略带不安的说:“张老师,你有没有听出学生的回答套在一个模式里,语言品味是极有个性的,这一环节往往能看到学生灵动的思维,而现在同学们的思维似乎都僵化在一个框架,是不是我们老师平时的教法有问题?”闻听此言,我顿觉双颊有些泛红,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一直令我沾沾自喜,因为它让学生的答题正确率高了许多,不再漫无边际,东拉西扯。我将我的教学初衷告诉了涂老师。涂老师意味深长的说:“即使所有的学科都有明显的功利性,我们语文也应该少一些功利,因为它是为学生的终极发展而奠基的。何况,只是放弃一些暂时的学期功利,有了两年的语言和思维的积累,到初三再去教他们这样的答题方法也不迟啊!”
涂老师一语中的,令我愕然。自以为一直有效的方法,原来成了束缚学生思维的框架,自以为一直关注学生的发展,原来无形中更多的停留在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
教学片断二:名师送教活动结束后,我与班内学生作了整整一堂课的交流,学生你言我语,感同身受。当我请学生对我的教学提些建议时,班内一男生说道:张老师,我感觉你的课堂容量很大,这应该说是你的特色。但容量一大,你的节奏也加快了,我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时间。王老师的课虽然不如我们平时的课堂活
跃、轻松,但她给我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让我们捕捉到课文中更多的信息„„学生的谈吐让我瞠目结舌。我惊讶于学生竟然有如此颇有见地的看法,这么专业的评价,也感慨于自己课堂中一直在着力避免但还是存在的忽视学生主体的低效行为。
这两件事情促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思索:在我们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策略等外显形式以达成课堂教学效益之时,是否可以从自身内隐角度出发,做个有效的语文教师呢? [有效要素]
要素之一:专业信仰,有效教师的生命原力
作为语文教师,我真切的认识到语文课四十平方米的面积与四十分钟时间的组合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教材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模糊与不确定性是语文的特点,想象和创造力才是语文的内核。当学生尚未沉浸于优美的文本,我们便要求其谈谈阅读感受,分析人物形象;当学生刚接触一篇说明文,我们便告诉其说明文众多概念,总结说明文特点;当学生为品味语言放飞思维显得漫无边际时,我们便着急的出示赏析例句,告诉其答题方法„„语文已经踏上了追求实利的道路。正如涂老师提醒的一样,在功利性和实用性主宰了当今的学科教学时,语文教学着实需要一些乌托邦的。语文教师更需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一定的专业信仰,坚定于语文教学的神圣目的——培养一个文化人,坚实于语文教学的基点——寻求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价值和人文底蕴。并且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是值得去孜孜不倦追求的,同时以自己对专业的信仰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要素之二:学会倾听,有效教师的内隐功力
如果要罗列有效课堂的衡量标准,至少我能说出五种以上;但如果只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那只能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倘若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完美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倘若学生没有获得新知的体验、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使学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有效教学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它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学生。学生说我课堂容量大,其实我无形中将对象指向了我自己,这似乎有悖于我的初衷,但潜意识中我将\"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将教学设计的效益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效益。
我喜欢上课,因为我觉得课堂教学是个让师生体验求知快乐的过程。有效课堂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要维持这种和谐的状态,应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那就是有效提问和有效倾听。也许我较为注重的是前者,课堂之所以活跃,可能就是我的提问引起了学生的回应,且这种回应能让学生积极地、愉悦的参与学习过程。但我显然忽略了后者,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当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时,教师的行为就由提问转为等待,转为倾听。等待学生的读书与思考的过程,倾听学生思维的碰撞与驰骋的想像。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表述的: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
是啊,如果我们能学会这样的倾听,我们就能将学生的声音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为课堂原本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我们听到学生的思维较为局限,无法拓展时,我们就能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当学生“心求通而口不能言”时,我们则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教师的引导要适时适度,点到为止,正所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而学生说我课堂节奏太快,正是我缺少等待与倾听的耐心,“道而强牵”了。从这个层面来说,倾听又何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对话与互动?这种不露声色的关爱,又何尝不是指向学生发展的终极? 要素之三:课堂空白,有效教师的思维动力
我以为有效课堂是需要留有空白的,那是让学生读书的空白,让学生思维开阔的空白,让学生顿悟的空白。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论: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反复地“虚心涵咏”于文本,通过自读、自究或合作学习,不断收集处理相关信息,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切己省察”于思维。所以,过于具体的引导,过于严谨的答题方式,反而抑制了学生语言表达的拓展;过于精美的课件,过于形象的图片,反而主宰了学生的思维,剥夺了文字带给学生的想像空白。过于完整的课堂,过于周密的环节,反而占据了学生消化顿悟的空白时间。学生对我的建议,实际是对我注重外显形式的批评啊!
要素之四:热情投入,有效教师的人格魅力
这里的热情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轻松的、支持性的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亲其师则信其道;也是指教师对课堂的专心投入,或许我们语文教师更需要兴之所致,忘乎所以,或者说心中充满诗意。滨州的涂老师平时文弱少语,可课堂上的她激情澎湃,与生活中截然不同。这样的教师怎能不让学生受到感染?反之,自己都游离于文本,游离于课堂之外,又怎能让学生专注于文本,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呢。一直记得同行夏老师执教《安塞腰鼓》一文时,她那旁若无人、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随之完全投入,对课文的感言学生亦能脱口而出。当然,有效教师也是学生感到值得信任的教师。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学生相信老师的学识和能力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我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丰厚的知识底蕴,平和的为人品行,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昂扬的青春气息,构成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