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Mar.2000Vol.32No.2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
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王立非
提要:交际策略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中介语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受到国外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普遍关注。本文旨在探讨交际策略的界定和分类,评述国外交际策略研究的现状,指出交际策略对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交际策略、第二语言习得[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_0429(2000)02_0124_8
1.引言
交际策略的概念由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用于解释学习者中介语的一种主要过程,它是一种语言使用策略,属于认知策略的范畴。综观国外交际策略研究的现状,大体是从中介语和错误分析的角度探讨交际策略的意义、分类、作用以及影响交际策略的有关因素等,总结交际策略习得对交际过程和交际能力的影响。本文综述国外关于交际策略的界定与分类,并阐述交际策略对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外语教学的作用与意义。2.关于交际策略的界定与讨论2.1定义
二语习得者在中介语的形成和发展中会出现五种现象:(1)母语迁移;(2)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3)教学迁移;(4)外语学习策略;(5)交际策略(Selinker1972)。交际策略对中介语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应用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界对什么是交际策略却看法不一,一部分人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界定交际策略,指出交际策略是潜藏在具体语言行为中的心理现象;另一些人从交际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交际124策略是弥补实际交际情景中二语学习者与会话者语言知识差异的一种手段。关于这两种观点,以下七种定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交际策略是指说话者在表达意义遇到某种困难时所采用的系统化的技巧 (Corder1977)。2)交际策略是指当会话者在没有表达意义所需的(语言)结构时试图就意义相互达成的协议 (Tarone1980)。
3)交际策略是指某人完成特定交际目的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采用的潜意识计划 (Faerch&Kasper1983)。
4)交际策略指使用尚未完全掌握的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解决难题的技巧 (Stern1983)。5)交际策略作为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理语言计划,具有潜在意识性,学习者可用来替代无法完成的某个表达计划 (Ellis1985)。
6)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交际某一刻因找不到准确的语言形式而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交流某个观点 (Brown1987)。
7)交际策略是交际者为了解决二语或外语交际中的困难而有目的和有意识地采取的 策略。(Bialystok1990)
2.2讨论
Corder(1977)的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交际策略具有系统化的特点;(2)交际策略使用的
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
原因是因为说话人的语言知识不够,表达出现困难;(3)交际策略是一种技巧,运用的熟练程度与频率因人而异。尽管Corder提到绝大多数研究局限于说话方,受话方的交际策略在研究中很少涉及,而交际策略研究应该包括说话和受话两个方面,但从他的定义看不出交际策略具有双向性的特点,这是明显的不足。
从Tarone的定义可以看出,交际策略的作用就是弥补二语学习者目的语知识与本族语知识之间的空白,其特点表现为交际双方试图就意义达成协议。Tarone的定义比Corder进了一步,他强调相互作用 和双向性 的特点。但Faerch、Kasper和Ellis等人认为,其定义只关注学习者在交际中表现出来的策略,忽略了隐含的非言语交际的策略,因而排斥非会话交际中也存在策略使用情况。
Faerch和Kasper认为交际策略是某种计划的一部分。当初始计划不能实现时学习者就将其激活,被迫采用策略计划代替原有计划。其定义包含两个关键的概念:(1)问题针对性,(2)有意识性,即说话人意识到存在问题,有意识地采取某种交际策略。有人批评将问题针对性和有意识性作为判断交际策略的标准(Bialystok1990),因为在实际语言处理过程中很难用问题针对性区分表达计划和策略计划。另外,有意识性不能作为判断交际策略的必要标准,因为关于有无意识各人的标准不同,有时难以明确区分,学习者并不一定就意识到在使用某种交际策略。
第四个定义虽然提到交际策略是一种技巧,但同第七个定义一样,明显地将交际策略局限在二语或外语交际的范畴内,没有提及母语中也同样存在和使用交际策略。
第五个定义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将交际策略定义为说话者交际能力的一个部分,交际策略对交际能力有直接的影响,这对深入研究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关系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足之处是未能说明受话过程中也有可能运用交际策略;此外,使用学习者 一词,明显将母语使用者运用交际策略的情况排斥在
外。
第六个定义包含了交际策略的五个要素(Bialystok1990),即短暂性、选择性、问题性、意识性和意图性,较为全面合理。
通过对以上各种定义的比较和讨论,可以看出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定义2、3、5、6)界定交际者的交际策略使用相对合理;从交际角度出发所下的定义(定义1、4、7)应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交际双方的策略使用对交际全过程的影响,只单独研究交际一方的活动显得不够全面。
3.关于交际策略的分类与讨论
交际策略的分类涉及到对交际本质的认识,对交际策略的不同看法会产生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交际策略的分类研究呈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概括起来共有七种。3.1分类
交际策略分类之一(根据Corder1977的分类归纳)
1)按交际意图分类!!!信息调整:话题回避、话题放弃、语义回避、内容缩减。
2)按交际形式分类!!!手段扩展:转换、借用、创造、转述、副语言策略。
交际策略分类之二(根据Tarone1980的分类归纳)
按话语功能分类!!!1)转述:近似、迂回、造词;2)借用:母语直译、语言转换;3)回避:回避话题、放弃内容;4)求助:提问、查询;5)手势语;6)模仿。
交际策略分类之三(根据Bialystok1990的分类归纳)
1)以母语为基础的策略:语码转换、外语化、母语直译。
2)以二语为基础的策略:语义贴近、描述、造词。
交际策略分类之四(根据Faerch&Kasper1983的分类归纳)
1)缩减策略:回避策略(形式缩减:音位缩
125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减、词法缩减、句法缩减、词汇缩减;功能缩减:行为缩减、情态缩减、命题内容缩减)。
2)求成策略:(1)补偿策略(非合作策略:语码转换、直译、外语化、迁移、替代、转述、造词、重组等;合作策略:直接求助、间接求助、非语言手段等);(2)检索策略(等待语汇出现、求助形式类似词、语义场检索、其它语种检索、学习语境检索、感官途径等)。
交际策略分类之五(根据Paribakht1985的分类归纳)
1)语言手段:(1)语义替代(上义:过度概括、近似词;比较:a)正向比较:类比、同义性,b)反向比较:对比与相对、反义性);(2)迂回(有形描述:大小、形状、颜色、材料;成分特征;位置特征;历史特征;其它特征;功能描述);(3)元语言线索。
2)语境手段:语言语境、目的语成语与谚语的运用、母语成语与谚语的直译、地道的迁移。
3)概念手段:示范、举例、借代。4)非语言手段:替代言语输出、伴随言语输出。
交际策略分类之六(根据Varadi1980的分类归纳)
意义策略:缩减(缩减预期意义)、替代(改变理想意义);
形式策略:缩减、替代(转述、迂回)。交际策略分类之七(根据Blum等1978的分类归纳)
1)过程启动策略a)过度概括:上义词、近似词、同义词、造词、反义词;b)迁移。2)情景相关策略:迂回与转述、语言转换、求助权威、改变话题、语义回避。3.2讨论
第一种分类是由P.Corder于1977年提出的。他系统研究了学习者的中介语,对交际策略的话语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进行分类。交际策略分为内容调整和手段扩展两大类,每一类再分出若干具体表现形式。语用学理论中的交际意图概念被引入交际策略的分类研究。126第二种分类的观点由Tarone等人提出,其所提交际策略是根据对9名实验对象的语言表达直接观察与分析后得出的,特点是运用交际功能的方法对交际策略进行详细的分类,此项分类为后来的一系列研究奠定了基础。她将交际策略分为交际功能和具体策略两大类和若干子类:
1)转述以三种语言形式出现:a)近似表达:如用pipe代替waterpipe;b)造词:如造新词airball代替balloon;c)迂回:如Sheissmokingsomething.Idon∀tknowwhat∀sitsname.That∀sPersian,andweuseinTurkey,alotof.2)借用包括两种形式:a)直译:例如将他向我敬酒 (Hetoastedme.)翻译成Heinvitedmetodrink.b)语码转换:例如It∀ssoeasythateven中学生candoit.
3)请求帮助指学习者询问正确的形式:如Whatisthis?HowdoyousayitinEnglish?
4)模仿指用非语言的策略代替词汇或行为,如,拍手表示鼓掌 。
5)回避是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学习者避免谈论用外语还无法表达的概念或事物,包括话题回避、句法回避、词汇回避、语音回避等。在话题回避策略中,学习者通过改变话题、假装听不懂、不作反应,甚至放弃话题,避免使用不会的语言结构或项目。
这一分类有明显的不足,标准有时模糊不清,甚至过于武断,毫不相干(Bialystok1990),结果导致可靠性降低,缺乏效度,心理可行性差,不能全面推广应用。例如,造词和迂回在分类表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策略。其实,有时二者内在的认知过程是相同的,artgallery 可以用pictureplace(造词策略)或aplacewhereyoulookatpictures(迂回策略)来表达,二者之间只是语言表现形式不同,内在的心理认知过程没有本质的差异。
第三种观点以Bialystok为代表,特点是从母语和二语习得两个不同角度区分了交际策略,并将母语同外语策略进行对比,指出母语和外语学习者都使用交际策略,某些策略与母语相关,某些策略与外语相关,两种策略并不一定具有问题针对性的特点。此外,她将非言语交
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
际策略单独分类。该分类以认知心理学的语言处理理论为基础,吸收了Tarone的长处,交际策略的不同功能一目了然。学习者在与本族语者交际时,以目的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比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更有效。运用外语交际策略比率较高的学习者通常对目的语形式和规则掌握得较好,善用外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而外语水平较低的学习者则多用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
第四种观点以Faerch和Kasper为代表,运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将交际策略放在言语表达的总框架中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分类。他们认为,言语表达分为两个阶段: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交际策略划分为缩减策略和求成策略。说话者首先进入计划阶段,选择建立初始计划所适合的规则和项目,然后进入实施阶段,实施言语行为,完成原定目标。学习者在表达遇到困难时,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采取缩减策略回避,包括形式缩减和功能缩减,以此调整原来的交际目标;二是采取求成策略设法加以解决,包括补偿策略和检索策略。补偿策略又分非合作和合作:非合作策略指不依赖交际对方帮助的交际策略,如母语交际策略中的语码转换、外语化、直译等,外语交际策略中的替代、转述、造词、重组,以及非言语行为策略等;合作策略指通过交际对方的帮助达到交际目的的策略,包括直接求助和眼神等间接求助形式。检索策略指学习者通过某些手段回忆记不清的语言内容,包括等待、语义场检索、使用其他语种等。这种分类以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具有明显的心理语言学特点,不仅仅是罗列交际策略,而是将其归类为策略范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重叠和含义不清之处。
第五种分类由Paribakht提出,她认为无论是母语习得还是外语学习,解决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时一般采取四种途径:语言途径、语境途径、概念途径和非语言途径。这个分类的特点是在强调传统的语言层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语境、认知和非语言等层面切分交际策略。
第六种分类是由Varadi提出的。Varadi发现,交际策略从本质上说就是各种各样的内容调整策略,而调整策略又可分为缩减和替代两种。缩减策略可再细分为内涵缩减和外延缩减,突出表现为过度概括和近似表达;替代策略则包括迂回和转述。该分类比Tarone的分类范围窄,重在描述内容调整的策略范围,他所区分的交际策略在Tarone的分类中都可以归类为转述策略的范畴。
第七种交际策略分类是由Blum和Levenston等人根据对学习者的词汇简化策略研究得出的。他们发现,交际策略和心理过程两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在交际中运用某种策略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策略通过相应的心理过程融入中介语,这种策略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另一种是某策略只在某种场合一次性使用,达到交际目的后就消失。根据这一特点,他们建议将策略分为过程启动策略与情景相关策略。
从以上各种交际策略的分类可以看出,研究者试图用各种方法对交际策略这一特殊而复杂的语言现象加以归类,把握其本质和规律性。但交际策略十分复杂,各种分类试图从不同层面划分交际策略,难免存在重叠和含糊不清之处,难以从根本上认识交际策略的全貌和本质(Ellis1994)。表达计划和策略计划有时无法区分。意识性的标准也存在问题,没有明确的手段确定什么计划是有意识的,什么是无意识的,只能将所有计划都看成具有潜在意识(Bialystok1990)。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交际策略分类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节省原则、心理可行性原则和概括性原则。根据上述原则,他们将交际策略从概念和语言两个方面加以分类,提出了概念策略和语码策略的新分类(Kellermanetetal.1987,Poulisse1987)。交际策略分类之八(根据Poulisse的分类归纳)
1)概念策略:分析性(迂回、描述、转述),整体性(采用上义词、并列词、下义词)。2)语码策略:迁移(借用、外语化、直译),
127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词型创造。
概念策略通过整体法、区分法和线性法三种方法实现,语码策略则通过借用、外语化、直译等方法实现。这种分类从认知和语言两个角度对交际策略加以分类,与其他的分类相比进了一步。
4.实验研究与成果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交际策略进行了许多实验分析,取得了一些成果。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有Bialystok所做的交际策略选择与运用中的某些因素 的研究,Varadi的目标语交际策略中信息调整 的研究;Blum和Levenston所做的词汇简化的普遍性 的研究;Haastrup等人的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交际中求成策略 的研究;Dechert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交际策略进行的个案研究;Wagner的话语类型交际模式 的研究。Cohen等人自97年以来开展策略教学对外语口语的影响 的研究,对象为法语和挪威语大学生。他们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策略使用频率、作业完成率等方面存在差异,编制出口语策略目录,提供了丰富的数据。Bialystok就何人何时使用何种策略,效果如何? 的课题开展调查,对象是两组受过第二语言教育的法语学习者(一组是学习法语的成人,另一组为32名17岁法语专业在校大学生)。实验的重点在于弄清学习者缺乏词汇时采用何种策略。经数据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最有效的是以第二语言为基础的策略,善于将第二语言水平与灵活选择策略的能力相结合的学习者为最佳策略使用者。在另一项研究中,Bialystok又对18名9岁英语女生的法语学习进行实验,抽样调查回避、转述、有意识迁移、求助等交际策略,从324条话语语料中选出78条典型话语,详细统计分析后发现,78条话语数据反映出几乎所有交际策略类型。两个实验结果表明,交际策略的分布情况大体相同,大多数项目只相差几个百分点(见表1)。
表1.Bialystok的交际策略实验研究
分布
交际策略
实验一女生
1回避(放弃信息)2转述1)近似2)造词3)迂回
3有意识迁移(语言转换)
4求助(交互式)
12%80%2%2%
15%62%15%无
14%75%2%无
4%
实验二成人无
学生无
<1%<1%0
Blum&Levenston(1978)等人研究了词汇层面的交际策略使用情况,其重点不是分析中介语交际策略的使用情况,而是进一步证实简化策略在外国腔语言、简写读本与译本等话语类型中都普遍存在。该研究提出下列假设:(1)词汇简化遵循普遍规律;(2)其普遍性由使用者母语的语义能力决定。
Haastrup&Phillipson(1983)等人重点研究了学习者与本族语者交际中的成功策略,实验对象是8名英语中级水平在校学生。学生用英语就日常生活的话题同本族语者交谈,在交际中试图使用求成策略应付面对面交际中所遇到的困难。Haastrup等人通过数据分析寻找每次谈话的普遍特征、交际困难和使用求成策略的类型与频率,从而发现了某种策略风格。研究结果证实了Bialystok的结论: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交际效果最差,几乎总是导致部分或完全理解障碍,非语言策略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以二语为基础的策略效果最好,对理解很有帮助。因此,他们认为,转述是最成功的策略,学习者交际时常常同时使用几种策略,先尝试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然后转向以二语为基础的策略,目的是补充首次选择的不足,或者失败后再次尝试。
Dechert(1983)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交际策略进行个案研究。实验要求高年级英语学生
128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
口述一幅图画故事,然后用计算机模块分析,建立叙述过程模型。Wagner(1975)对9名夜校成人德语学习者进行研究,建立话语类型交际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行为作定性分析,得出一系列交际策略,清楚地反映出策略选择完全取决于学习者对交际情景和对话者的判断。近年来,交际策略研究虽取得一些成果,但大都集中在词汇问题上,对学习者使用交际策略解决语法知识方面的问题关心甚少,现有的策略分类研究成果不能解决语法问题。此外,有关二语表达中交际策略的发展本质方面的研究也很少,学习者学习二语是使用与母语相同的策略能力,还是重新学习新的策略能力?仍然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Poulisse发现语言水平对策略选择没有影响,而Bialystok证实母语策略向二语策略转变的现象的确存在。这类成果对外语教学十分重要,因为它对教学观念产生影响,牵涉到外语教学是需要教会学生使用交际策略,还是让学生自我实现从母语策略向外语策略的迁移。此外,交际策略的运用与母语习得的关系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5.交际策略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交际策略对外语学习是否起作用?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对此看法不一。研究者观察到,使用交际策略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Cohen1998)。Ellis(1985)指出,研究交际策略关键在于有效地促进交际,语言学习中的各种变量对交际策略的使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以下四种变量:
1)外语水平
学习者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交际策略的选择和使用,Tarone和Ellis的研究都发现,水平较低的学生比较喜欢选择缩减策略,不愿意使用求成策略。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往往选择缩减类型的交际策略,随着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就逐渐开始使用求成策略。Ellis的研究表明,学英语的儿童和母语为英语的儿童在策略的选择上没有本质差别,而只存在数量差别,前者较依赖于回避策略,而后者则更多地依赖转述。Bi
alystok的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更多地使用以外语为基础的策略,低年级学生则选择以母语为基础的交际策略。
2)问题性质
交际问题的来源与性质对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当母语与外语同属一个语族时,学习者的语码转换策略较容易出现。二语学习者根据语法结构的不同使用不同程度的回避策略,Hamayan(1980)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个性
学习者的个性与其选择何种交际策略关系密切,有些实验对象在运用母语或二语复述故事时语速较快,细节遗漏较多,另一些实验对象在完成同样的实验任务时则语速较慢,较为详细,而且不断地求助交际策略。
4)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交际策略的使用也有影响。学习者在自然环境中使用交际策略较多,而在正规的课堂教学环境里就很少使用交际策略,特别是当教学的重点不是强调交际的流利性,而是放在纠正学生的语言使用错误上时,策略使用就更少。此外,学习环境对选择何种策略也有影响。Piranian(1979)的研究发现美国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俄语主要采取回避策略,而在课外的自然交际中采用转述策略较多(Ellis1985)。
Rubin(1990)等人认为,交际策略具有积极的一面,是一种外语实践的机会,间接地影响着外语学习的过程(束定芳等1996)。Faerch和Kasper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求成策略对母语习得和外语学习都有促进作用;求成策略促进学习者形成假设,缩减策略意味着学习者要去冒险,而冒险正是获得语言知识的先决条件之一。Tarone认为,交际策略的主要话语功能是保持交际进行,另一个功能是保持交际渠道畅通;即使学习者当时没有得到所需要的某些语词或结构,也可以接触到其它语词和结构,所有交际策略都能起到扩充语言交际手段的作用。正如Hatch(1978)指出,交际策略是保持交际进行的主要手段之一。Ellis(1986)则强调交
129200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际策略对外语学习的不利方面,她指出,学习者过分成功地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弥补语言知识的不足,会导致一种错觉,以为没有必要再学习目标语的新知识。
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是否能够进行交际策略的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策略教学主要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第一,对明显的交际策略如何作出判断?第二,学生是否能学会交际策略的内容、规则、程序?换句话说,交际策略是否具有可教性 ?外语教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Kellerman1986)。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学习交际策略以及表达交际策略的各种语言手段,才能在交际遇到问题时利用策略加以解决。这是培养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可以直接进行具体的交际策略教学,教学内容围绕交际策略分类表中所列出的各种策略,这是解决交际困难的途径和对策之一。外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交际策略的各项目进行组织,让学生有机会学会如何运用具体交际策略完成某个具体交际目的。如:教学内容可以操练迂回、近似表达(如Itlookslikea...,Youuseitfor...,It∀sa...)等策略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运用交际策略的适当场合,教会学生何时、何地使用策略,这是策略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策略教学是徒劳的,因为,第一,交际策略分类理论的科学合理性有待验证,现有的分类缺乏心理效度,所描述的不是交际策略的对策,只是学习者的话语。教师无法教会学生掌握交际困难的对策,以及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交际策略的选择主要根据语境决定,要教会学生对千变万化的语境作出正确判断,选择相关特征是非常困难的。第三,某些交际策略分类中列出的项目没有必然性,因此,交际策略的表达手段也就不能确定;我们很难实施具体交际策略的教学,许多实验结果也证实这种教学是不成功的。
交际策略教学的可行性值得怀疑,这一点130从认知问题的介入研究中得到证实。此项研究发现,具体策略教学是不成功的(Scardamalia&Paris1985)。此外,Brown(1983)的研究发现,学生不会恰当地将所学到的具体交际策略运用到新语境中,迁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问题,需要自我调节与执行功能方面的训练;交际能力靠交际策略教学是培养不起来的,策略教学要符合外语教学的总体规律。
我们认为,既不能完全依赖交际策略训练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能完全排斥交际策略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学习者欠缺的并非是交际策略本身,而是如何运用这些策略。因此,交际策略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交际策略使用的普遍规律和语境上,而不是设法对具体的策略手段进行训练。关于交际策略对外语教学的作用,人们还在争论,这样的争论对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外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培养除了语言和社会文化,还必须包括策略知识与方法,这一点值得我国外语教学界重视与思考。
参考文献
Bialystok,E.1983.Somefactorsintheselectionandimplemen
tationofcommunicationstrategies[A].InC.Faerch&G.Kasper(eds.).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
Bialystok,E.1990.CommunicationStrategies:APsychological
AnalysisofSecondLanguageUs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Blum,S.&E.A.Levenston.1978.Universalsoflexicalsim
plification[J].LanguageLearning28,399416
Brown,A.L.etal.1983.Learning,remembering,andunder
standing[A].InJ.H.Flavell&E.M.Markman(eds.).HandbookofChildPsychology,Vol.IIICognitiveDevelopment[C].NewYork:JohnWiley.
Brown,H.1987.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
ing(2ndEd.)[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_Hall.Clark,H.H.&D.WilkesGibbs.1986.Referringasacollabo
rativeprocess[J].Cognition22,139.
Cohen,A.1998.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
Language[M].Harlow,Essex:Longman.
Corder,P.1977.Simplecodesandthesourceofthesecondlan
guagelearner∀sinitialheuristichypothesis[J].Studiesin
王立非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交际策略研究述评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110.
Dechert,H.1983.Howastoryisdoneinasecondlanguage
[A].InFaerch&Kasper(eds.).1983.
Ellis,R.1985.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M].OxfordUniversityPress.
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M].OxfordUniversityPress.
Faerch,C.&G.Kasper.1983.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Longman.
Haastrup,K.&R.Phillipson1983.Achievementstrategiesin
learner/nativespeakerinteraction[A].InC.Faerch&G.Kasper(eds.).1983.
Hamayan,E.&G.Ticher.1980.Languageinputinthebilin
gualclassroomanditsrelationshiptosecondlanguageachievement[J].TESOLQuarterly14,45368.Hatch,E.(ed).1978.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Rowley,Mass:NewburyHouse.
Kellerman,E.&M.S.Smith(eds.).1986.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Oxford:PergamonPress.
Kellerman,E.,T.Bongaerts&N.Poulisse,1987.Strategy
andsysteminL2referentialcommunication[A].InR.Ellis(ed.).1987.TheSocialContext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McDonough,S.H.1995.StrategyandSkillinLearninga
ForeignLanguage[M].London:EdwardArnold.Michael,
L.
C.
1999.
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
An
overviewforL2teachers[J].TheInternetTESLJournal.NeSSLAReport.1996.TheNetworkofStylesandStrategiesin
LanguageAcquisition[R].Vol2Feb.
Paribakht,T.1985.Strategiccompetenceandlanguageprofi
ciency[J].AppliedLinguistics6,13246.
Poulisse,N.1987.Problemsandsolutionsintheclassificationof
communicationstrategies[J].SecondLanguageResearch3,14153.
Rubin,J.1990.ImprovingForeignLanguageListeningCom
prehension[M].(GeorgetownUniversityRoundTableC.)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Scardamalia,M.&P.Paris1985.Thefunctionofexplicitdis
courseknowledgeinthedevelopmentoftestrepresentationsandcomposingstrategies[J].CognitionandInstruction2,139.
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J].IRAL10,20931.Stern,H.H.
1983.
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Tarone,E.1980.Communicationstrategies,foreignertalk,and
repairininterlanguage[J].LanguageLearning30,41731.
Tarone,E.1981.Somethoughtsonthenotionofcommunica
tionstrategy[J].TESOLQuarterly15,28595.Varadi,T.1980.Strategiesoftargetlanguagelearnercommuni
cation:Messageadjustment[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18,5971.
WagnerGough,J.&E.Hatch.1975.Theimportanceofinput
data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tudies[J].LanguageLearning25,297308.
束定芳、庄智象,1996,#现代外语教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收稿日期:1999!6!28;
本刊修订稿,1999!12!7
通讯地址:210039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系
1312000年3月第32卷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bimonthly)Mar.2000Vol.32No.2
Abstractsofmajorpapersinthisissue
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reviewofthesixthall_Chinafunctionallinguisticsconference,byYANShiqing,DONGHongle&WUWei,p.82
Ourreviewofthepaperspresentedatthesixthall_Chinafunctionallinguisticsconferenceindicatesthattheleadingfiguresofthe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school,M.A.K.HallidayandR.Hasaninparticular,havemadesomeadaptationsovertheirtheoreticalstandsandchangedtheirfociofacademicstudy,whereassomeChinesescholarsturnedfrommerelyintroducingforeigntheoriestochallengingforeignauthoritiesandofferingtheirowninsightfuloutlooksonvariousissues.
ContributionsandlimitationsofHalliday∀sgrammaticalmetaphortheory,byZHUYongsheng&YANShiqing,p.95
Thesignificanceofthegrammaticalmetaphortheory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aswellastometaphorstudieshasbeengenerallyacknowledged.Thispaperchieflydiscussesthefollowingthreeaspects:(1)therelationshipbetweengrammaticalmetaphorsandlexicalmetaphors;(2)theelucidationoftransference andcongruence intheHallidayantheory;and(3)thecontributionsofthegrammaticalmetaphortheorytothemetaphorstudyedifice.
CommunicationstrategiesinSLA:Anoverview,byWANGLifei,p.124
CommunicationStrategy(CS)hasbeenwidelystudiedinthe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broad.Thispaperintendstodiscussthedefinitionsandtypologyofcommunicationstrategy,andprovidearecentoverviewoftheoreticalandempiricalstudiesofCSabroad.
Theoreticalbasesofsecondlanguagevocabularyacquisition,byDAIManchun,p.138
L2vocabularyacquisitionresearchisstillaveryweaksubfieldofSLAinChina.ThispaperismeanttoclarifythetheoreticalbasesofL2vocabularyacquisitionbydefiningorredefininglexicon,vocabularysize,lexicalcategories,lexicalknowledgeaswellasitsacquisition.Theauthoralsopointsoutsomeissuessuchascreationofnonwordsandlexicalattritionwhichdemandattentioninthisfield.ReviewofChomsky∀latestwork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byHEXiaowei,p.147
ThearticlegivesashortintroductiontoandabriefcommentonChomsky∀latestwork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Chomsky1998),andcomparesthemajordifferencesbetweenthisworkandTheMinimalistProgram(Chomsky1995).Inthisnewwork,ChomskyproposesthatthecorefunctionalcategoriesbereducedtoC,Tandv,andthattheoperationsthatenterintothecomputationalsystemareMerge,AgreeandMove.Fromthepointofviewofgooddesignconditions(economy),hefurtherpointsoutthatMergeorAgree(ortheircombination)shouldpreemptMove.ThefunctionalcategoryAgrandtheoperationAttractaredispensedwith.
1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