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高级中学 胡潇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善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本领;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辩证观察和认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电视剧《红楼梦》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片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的继承性;在学习中,继续与学生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其他特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明确其作用的双重性,并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2、方法:案例教学法 对话式教学法 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者和享用者
二. 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传统文化的辩证认识 三. 教学过程:
(一) 先请学生快速预习课本P39——41的内容
播放电视剧《红楼梦》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视频片段,请学生结合P39——41的课本知识点找出片段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
【师生对话】
1、 吃汤圆,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1)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汤圆象征团圆 (2)为什么汤圆象征团圆?——因为汤圆形状是圆的,名字中又带有“圆”,在我们中华民族这个群体中就
被约定俗成地认为是团圆的象征。
(3)元宵节吃汤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汉代就开始用点灯的方式庆祝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起源于宋朝,距今也比较久远。
(4)为什么那么久远,吃汤圆的习俗还能流传至今,让我们都能知道(你是怎么知道元宵节要吃汤圆这个习俗的)?——爸妈说的。 爸妈是怎么知道的?——他们的父母告诉的。
所以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习惯、礼仪、风尚,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探究活动)请学生列举除元宵节吃汤圆习俗之外的其他传统习俗,包括西方的传统习俗。
点明本课主题“传统文化”并不是特指中国传统文化,每个国家、民族都会有他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今天会以中国为例来上这节课。 2、唱戏(挪进暖阁后,贾府的自养戏班唱戏助兴)
(1)剧中唱的是什么戏种?——昆曲(清朝的大户人家家里都会自养戏班——昆曲班)昆曲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述、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代表作。 (2)昆曲是哪里的地方戏?——江苏昆山的地方戏。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地方戏?——越剧、绍剧、莲花落、京剧…… 为什么这么多地方戏,只有昆曲被列入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① 昆曲历史悠久,关键是在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昆曲的变化最少,保留的传统戏曲特色最多;
② 昆曲非常好听,传统戏曲讲究唱念做打的功夫,昆曲对这些功夫的要求最高,舞台呈现效果出色,很多其他戏种的演员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都要学习昆曲,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有很深厚的昆曲功底;
③ 昆曲被誉为“百戏之师”,其他戏种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昆曲的影响。
(3)昆曲是传统戏曲,传统戏曲是属于传统文化的哪种形式? ——传统文艺
什么是文艺?——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
除了戏曲,中国还有哪些传统文艺?——书法、国画、篆刻、传统文学(如小说《红楼梦》)…… 3、 术
(1)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色?——飞檐翘脊、白墙黑瓦、雕梁画栋
还有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送灯谜来的公公从屋外进入屋内跨过的是——门槛
(2)以前的房子有门就有门槛,门槛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建门槛?——防止不干净的东西进入,门槛被认为是护家神,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愿望虽美好,但存在着迷信思想。
(3)一般人家有门槛,但是门槛会建得比较低,像贾府这样的富贵人家门槛一般都建得比较高,这是为什么?——门槛越高,象征地位越高。因为人在跨过高门槛时,脚抬高,身体前倾,姿态就好象在向屋主人鞠躬行礼一般。
这样的象征意义蕴涵了什么思想?——封建等级观念
4、 除了在门槛这个传统建筑特色中蕴涵的传统思想,片段中还体现了什么传统思想?——孝、封建礼教思想等
(提示)吃汤团象征我们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中国人历来喜欢“和”字,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还特别表演了“和”字的演变;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有一整套与“和”相关的词语,请学生举例(和睦、和平、和谐、家和万事兴等),这体现这什么传统思想?——“和合”思想
“和合”思想在现代生活中还存在吗?——提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思想: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习俗、建筑、文艺和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继承和保留下来,说明传统文化是可以被继承的,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继承性
传统建筑(视频片段中的贾府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建筑:凝固的艺小结:
传统文化继承 性表现
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统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
(二) 展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图片,请同学找出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归类。
书法、篆刻 →传统文艺 中国红 →传统习俗(中华民族约定俗成把红色看成喜庆、吉祥的象征)
印章象征承诺、诚信→传统思想
1、会徽设计出来,马上得到世人的认可,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评价“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的”,为什么?——因为印章、书法、汉字,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
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点?——鲜明的民族性
2、这个会徽即使不告诉大家名字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大家也能马上认出来这是个印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是个印章?——形状、红色印泥、印章中间有篆刻的汉字,这是印章的基本特征。
是不是一成不变?——不是,会徽的传统文化元素是作过变形的,特别是篆刻的汉字“京”。标准的“京”并不是这样写的。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变形,变形后的“京”象征什么?——①跑步的运动员形象;②舞动的少女迎接各方来客;③变形后的“京”像“文”,象征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为什么要把“京”变形为一个跑动的运动员的形象?——这是奥运会徽,为了更符合奥运精神。
所以传统文化虽然保留了最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要因时而变,说明传统文化还具有什么特点?——相对稳定性。
(三)正是因为有这么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设计的会徽才能那么独特而出色,有人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但也有些人一提起传统文化就觉得是封建、落后、腐朽的东西,是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包袱,书本P43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点。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从现实生活中找找哪些传统文化是财富,哪些是包袱?并说明为什么。
简单总结,财富就是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积极向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包袱就是糟粕部分,落后、腐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 传统文化如果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应该怎么做?——保持和发扬;对于糟粕应该改造或剔除。总结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学以致用】请同学就本堂课学过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孝”文化。
四、板书
继承性
特点
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
作用
双重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五、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分析
整节课脉络较为清晰,过渡较自然,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用电视剧《红楼梦》视频片段引出学生对传统文化四部分内容继承性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巩固了课本知识点。
再用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对传统文化四部分重要内容继承性的理解,并引出传统文化的其他两个特征(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然后以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为例,分组讨论,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并探讨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最后,请学生谈谈如何对待“孝”文化,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学以致用。
(二)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案例最终都要落实到课本中去。教师需要在备课时精心选择与教材知识点结合得最紧密、能最恰当地表现课本知识点的案例。本堂课的两个案例《红楼梦》视频片段和北京奥运会会徽图案还是能比较准确地体现教材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三)文化生活课需要“文化味”
开设文化生活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了解,树立民族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所以在不影响上课进度与教材知识点落实的情况下,在文化课堂上应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如本堂课中特别加入的昆曲的相关知识),这有助于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当然,文化生活课“文化味”的体现需要教师平时不断丰富个人知识,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深厚自身文化底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