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序言的文体特点。 2.掌握重要的字词。
3.领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真挚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愫。
4.欣赏和学习本文精确含蓄的语言,同时领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体会本文的散文特色。
课文分析
这篇自序,作者向不熟悉自己的读者作了自我介绍,着重谈到个人的成长经历、自己的精神历程。文中首先追忆自己青少年时期受到文学书籍和文学社团的影响而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以及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给予过影响的老师,继而描述中年以后两次回到祖国大陆的见闻观感,抒发海外华人渴望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绪,表达“为泱泱大国的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的喜悦骄傲之情。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这一部分既交待了作者的经历,又点明《还乡梦》产生的最初原由。第1段,叙写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生活,促使作者走上文学道路。第2段,说明在黎烈文先生的影响和勉励下,作者终于取得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第二部分第(3-5)段:叙述了作者两次回国的行踪,抒发了作者不同的感受,散发着浓厚的亲情。第3段,写自己第一次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及其感受。第4段,写自己第二次回国时在家乡受到热情招待,抒发作者浓郁的亲情。第5段,写作者寻到了“根”,抒发落叶归根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6段):这一部分,通过比较,抒发作者抑制不住的爱国激情,交待了创作意图——为“中华唱出我赞美的诗章”。
本文语言的精美含蓄和多种表现手法表现在:
1.措词精确,极富分寸感。如写当年出走台湾的冲动,用“狂想”一词,有分寸地表露出对这一选择的遗憾和自责的心态。又如“在我灵魂的深处,仅有一扇开向祖国的小窗”一句中,一个“仅”字就写出了作者已把祖国视作自己生命的全部,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2.含蓄诗化般的语言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贴近生活的比喻使抒情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感染力。如“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国里的橘树,我的诗篇不过是些苦涩的果实”,含蓄而形象地道出自己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诸多曲折磨难,但思念故土的情感从未动摇。再如“夜莺的哀吟”和“云雀冲天”等比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既形象贴切,又鲜明深刻。
3.巧借典故,巧用诗文,既凝炼了语言,又加大了表意含量,还增添了文学色彩。如巧联中外名著题目,一语双关:既写出作者所涉猎的作品范围,又展示出受这些名著影响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轨迹。
4.运用排比,使情感如行云流水般地抒发出来。如第一段中“我不会燃起……不会走进……不会看见……不会驰骋……更不会……”这一组排比,从不同的方面突出了前面两个
“假如没有”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影响,一气呵成地表达“我”的由衷的感激之情。如第三段中用“没有……便没有……;没有……便没有……;没有……便没有……”的排比,一气贯注地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由衷赞叹,流露出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喜悦自豪之情。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二、教学难点
引用古诗、成语、活用典故的作用。 三、问题讨论
1.作者在叙述自己人生经历等情况时,虽然时空大、内容多,但我们读后丝毫没有零乱冗繁之感,为什么?
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犹如一根红线贯穿在“形散”的叙事中,正是这根红线使得这篇散文(这是一篇用散文手法写的序言)“神不散”。
2.这篇散文为什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除作者以真挚强烈的爱国之情打动读者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语言的艺术魅力:精美含蓄的语言和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参考课文说明关于语言和表现手法)。
练习参考答案
一、作者自幼受文学熏陶,又受友人和老师的鼓励,最后在美国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但心里仍怀念着祖国。虽然1975的中国风雨如晦,但仍掩盖不住新中国的成就。改革开放之后再度回国,备感甜蜜,实现了自己的还乡梦。
二、家庭的熏陶;中学同学的鼓励和合办壁报;自己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 三、既表示特定的称谓(书名),又语带双关,巧妙地将所引作品串联起来,既写出作者所涉猎的作品范围,又展示出受这些名著影响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轨迹。
四、“燃起”比“产生”更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当年走上文学道路时强烈的激情,也使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五、既凝炼了语言,又加大了表意含量,还增添了文学色彩,并把作者的思乡之情放在一个更辽阔的背景之中。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庶凝,1930年3月16日生,原籍四川涪陵,童年在旧式家庭里度过,他的父亲是画荷花和山水的隐士,祖父则是前清科举出身。他早年就读于重庆复旦大学,接触到新的思潮,引起对写作的兴趣。他串演过曹禺的《雷雨》里面的周冲,他把自己比作巴金的《家》中的觉慧。
抗日战争时,他参加了前往印度的远征军,后入南京金陵大学主修国文;但他很快便厌倦了那刻板的大学生活,不顾家庭的反对踏上了海船。在那风雨飘摇的小岛台湾教了几年初中的国文,又只身远渡重洋去到旧金山,在美国各大都市里,他当过报贩,洗过盘碗,推过炭车,做过司机和看门人,他这样挣扎了十几年,半工半读,得到几个学位,在几所大学里担任过教职,发表过几百首诗。现任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分校英语系的副教授,他曾获得1982年美国政府颁发的全国性的文艺创作的最高奖励金。
刘庶凝有一个温暖的家庭,夫人游小玲在写作上给他不少宝贵的意见。他们教养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刘庶凝的兄弟姊妹6人现居四川,都在文教方面工作。
二、背景介绍
刘庶凝先生青少年时即表现出对写作的兴趣。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生活,使作者满怀热情地涉猎于文学领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更由于黎烈文先生的深刻影响和热情勉励,使作者终于取得成就。先是在台湾教学数年,后又在美国半工半读十几年,直至取得学位在大学任教,风雨飘摇数十年,远离故乡、远离祖国的苦闷,使作者有着强烈的归根追求。而两次回大陆,两次不同的感受,使作者找到了“根”,这不能不让他梦魂牵绕,激动不已。这就是《还乡梦》所以产生的创作动力和源泉。这些从其《自序》都可看出。
三、介绍文体知识——序言
序言,又叫书序,或序文,或叙言,是一种实用文体。它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介绍成书经过、编排体例、书的内容和作者情况等内容的。序言有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为说明成书的经过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受等。也有请别人写的,内容多为评价书的内容和作者情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