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二三娱乐。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来源:二三娱乐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4.1

《论语》十二章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1)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 之

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 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2)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 蓬

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注】①史鱼,建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 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蓬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 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

1. 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这 段文字体现了孔子 的精神O

2. 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

3. 材料(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 强调的是否一致?

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 ”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2) 《论语-泰伯》中的“,

”说的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 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3)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 《论语-子军》中说\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

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 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O (5)《论语•阳货》中孔子用“,

”四句话概括了《诗图》这部书的四种作用。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 根

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也就是“拿人当人”,也 就是“爱人”。孔子生于乱世,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家族渐渐没 落,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奉养 母亲,( )。当时正值列国纷争、、拿人不当人的奴隶

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现实,孔子举起“拿人当人”的 “仁”字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就 自己所能来 自己的学说的。在孔子以前,学校 在

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于是,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 “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一个具体体现。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流落生灵涂炭践行把持 B. 流浪寸草不留实行陷落 C. 流浪生灵涂炭实行把持 D流落寸草不留践行陷落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从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B. 所以他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因而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 C. 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进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D. 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B. 从孔子才开始办私人学塾,围绕“有教无类”广收平民子弟。 C. 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为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D. 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平民子弟。 4.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 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5. 下列务项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 B. 质胜文则野故木受绳则直 C. 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容于远近 D. 人而不仁死而后己

6.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 回虽不敏

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 古之学者必有师 A. ②⑤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7.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贤思齐焉

③ 可以群 ④ 远之事君 ⑤ 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择善而从之 ⑦ 草菅人命 A. ①⑤/②③⑦/④⑥ B. ①②/③④⑦/⑤/⑥ C. ①⑥/②⑤/③④/⑦ D. ①④⑤/②/③/⑥⑦

8. 下列有关《论语》的相关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 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B. 《论语》以叙事体为主,语录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C.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O

D. “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 五经”。

参考答案

1. 答案:1.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

2. 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现。孔子的出仕 戏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 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

3. 材料(1)中,子路认为君子出仕为官即为行义,否则“不仕无义”; ②课文中这句话,孔子意在强调重文而轻利的价值观取向,同时指出 “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解析:1.本题考查对信息筛选并整合。从文中“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可知子路“出仕”的目的是“行其义”;子路批评“欲洁其身”的人消极 避世,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而“道之不行,己知之矣”,则体现 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孔子看来,史 鱼、薛伯玉都是贤臣,但莲伯玉更合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君子之 道。由此也可见儒学主张通权达变的一面,并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 3. 注意抓住材料(1)和课文中关于“义”的论述,分析其语境中的含义 并加以阐述。

2. 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解析:

3.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1)流落:①穷困潦倒,漂泊外地。②(物品)流转散失。流 浪:生活没有着落,到处转移,随地谋生。文中说的是孔氏家族漂泊到鲁 国,应用“流落”。生灵涂炭:百姓像掉在烂泥和炭火中一样,形容政治 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寸草不留: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 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根据后文的“拿人不当人”可 知,应用“生灵涂炭” o践行:实行,实践。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 领、政策、计划等)。文中指孔子亲身实践自己的学说,应用“践行” o 把持:①独占位置、权力等,不让别人参与(含贬义)o②控制(感情 等)O陷落:①地面或其他物体的表面一部分向里凹进去。②陷入。③

(领土)被敌人占领。根据后文的“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可知,应用 “把持” O

(2) 此处说的是孔子从小生活艰苦,故接触到了下层社会,因此同情下 层人民的处境,两者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不合语境,排除C 项。从因果关系来分析,A、B两项倒因为果,排除。

(3)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是介词“从”淹没主语,导致成分残 缺,可将“从”删掉;第二处是“有教无类”后缺少中心语,可在其后加 “的方针” ° A项和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D项“有教无类”前缺少 介词“以\",只有C项完全修改正确。

4. 答案:D 解析:A.①敏:勤勉。B.②野:粗野、鄙俗。C.①喻:知晓,明

白。 5. 答案:B

解析:A.焉: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则:连词,表承 接,就。C.于: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而:连词,表假设, 如果/连词,表顺承。 6. 答案:C

解析: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 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 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7. 答案:C

解析:①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 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变得合群。④事:名词用 作动词,为……做事,侍奉。

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 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 8. 答案:B 解析:《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ule263.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