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 2010年7月20日 中国 筻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刘丽敏 随着交际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建立在目的语文 日的难度较大。 化认知和应用基础上的交际能力被确立为英语教学 3.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对比。大量研究认为, 的最终目标。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 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目的语语言的习得相辅相成。问 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 卷结果反映出目前中国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欠 对容易些。”蒋惠英、陈维维等都对此做了研究,提出 缺,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却偏低,对母语文化的 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渗 了解不容乐观。 透,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 三、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课题组将研究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正迁移作 语言反映文化的特征,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母语 用,对英语学习者实行“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母语 不可避免地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所谓迁移是指在 和母语文化素养,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 学习新知识时,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 质的提高,使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 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已有知 效果。 识对新学知识有帮助,就是正迁移;相反,即为负迁 一、研究方法 移。这些年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在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动力较 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 大、投人时间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因此此 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 项调查选择低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和受试对象。首先, 进作用。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 对入校时英语单科成绩高、汉语成绩低和汉语基础 (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 好、英语属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学生做追踪调查比较, 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 尤其是在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的差异。之后课题组 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 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语 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 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等诸多方面,调查学生对于目 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 前课堂上中西方文化补充信息量及补充方式的意见 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 和看法。然后随机抽取受试班级,由任课教师按顺序 的作用”。许多英语界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 在课堂时间发放三部分问卷,受试学生不借助任何辅 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 助工具,在1个小时之内独立完成。之后,整理分析调 在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的,还有林语堂的 查结果,了解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与自己的需求。然后,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吾国吾民》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受试班级的翻译、写作和 (Mv country and My People)、丁往道的《中国文 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并实践利用中国文化的正 化掠影》(Limpses of Chinese Culture)等,都是用英 迁移作用的方法。 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典范。在本实验中,课题组针对如 二、结果分析 何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正确利用中国文化,使其 1.英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问题。通过课题组对调 发挥正迁移作用进行了研究。 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与老师在文化学习必要性方 1.中国文化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 面看法相同,但是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 的基础。首先英语教师与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教学中 老师和教材都过于注重主流的英语国家文化,误以为 运用中国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发 “全球化”等同于“英美化”。 现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从而建立对于文化的认同感。 2.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问题。中国传统节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学习和生活,对 日,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此,英语 分。但经问卷看出,受试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 学习者有了新的责任和义务——知识文化的传播与 ・78・ 刘丽敏: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研究 交流。盲目崇洋的民族自卑心态或狭隘的民族主义都 I读材料,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多角度地感知中国文化。 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发生。所以英语学习者要在学习 I3.在英语课堂上渗透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 他人的过程中不忘展现自我,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脱 I母语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英 离或蔑视中国文化,而是要增进文化交流。 r语教材的讲授若采用汉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方法(如 2.中国文化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重要参照。 J在具体问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使用汉语,目的是使 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 l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在讲解过后的教师点 中进行的。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 I评、思考题的设置和解题部分可以使用英文,并在每 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培养学生的 I一章节的最后一部分给出相关的词汇),无论是教师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基础 J还是学生,就会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中 的,而要获得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必须以目的语文 l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都有 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对比为前提。也就是说,英语学 :所了解,这就给中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比 习者只有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 I如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有关中国民 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而 l俗的读本,教师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内 要想进行对比并发现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学习者须对 I容,对教学中要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有针对 两种文化均有了解,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无从谈 :性地进行预习,课上的自由发言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 起。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 l式轮流向全班介绍所读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讲 培养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 I解。再如,我们在讲到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话题时,就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以呈现汉英差异为主,对英汉 I可以结合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 相同之处一笔带过,不做强调,致使学生在中国文化 I会角色,用英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能激起学生的 与英语语言文化耦和时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虽然突 l兴趣,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 出英汉差异,可以更鲜明地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语 I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更为实用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 言与文化,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连接先行学习和后续 ・他们学到了用英语介绍我们的中国文化,提高了包括 学习的某种机会,结果学习中不能产生共鸣,积极性 I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受到打击。Atkinson谈到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 I 中国文化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滋养是在长久的 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英语的 I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自始至终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 人头脑中不可能是一无所有,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 和信息的取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利用中 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 I国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对深入掌握英语的精髓是非常 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 l有益的。对于语言间由于个性而引起的差异,我们应 产生。但和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相比,学生还没有把所 :通过比较法,研究如何跨越差异,培养对文化差异的 了解到的零散的、感性的中国文化上升到一个系统 I敏感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掌握处理文化差 的、理论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话题涉及英美文化 l异的灵活性 最大限度地消除负迁移的干扰作用,克 特征时适时地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通过分析,找出 I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减少或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 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在谈到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 :生,这也正是发挥中国文化正迁移作用的重要方面。 观(individualism)时,就应该与中国的个人主义和集 I 参考文献 体主义做对比。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英 I [1]杨文秀.语能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外 美人习惯但我们不理解的做法,一些具体的交际规 J语与外语教学,2002(4):5—8. 则,比如英美人对隐私的重视、不能理解中国人对恭 1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上海 维和夸奖的谦虚回答等,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 I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2. 化交际能力。以此类推,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一种英语 I [3]蒋惠英,张杏文.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 文化现象很难明白的时候,如果用一个相似的汉语文 :地位及必要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化现象作参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还可以在 l(6):1 122—124. 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添加中国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的内 l[4]陈维维.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黄冈师 容,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外文化对比或外国人 l范学院学报,2009(8):142—143. 士为介绍和评价我国文化而撰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 :[5]高一虹.生产性ear,.语现象考察.外语教学与 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等等作为补充阅 I研究,1994(1). (责任编辑杨子)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