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实验设计专题练习参考答案
1.步骤二:待纸袋中的雌花开放后,打开纸袋,将各组花作如下处理:1组—授以黄瓜的花粉,2组—在子房壁上涂抹适宜浓度的生长素,3组—不作任何处理,之后,都套上纸袋。
结果预测:1组—结出有籽黄瓜,2组—结出无籽黄瓜,3组—不结黄瓜。 2.有三处错误:
(1)未设立对照实验,步骤①还应取1支试管,③往这支试管中加入2ml清水 ;
(2)步骤顺序颠倒,步骤④应与步骤⑤对调; (3)实验结论错误,本实验只能证明淀粉被水解,而不能证明水解产物是什么。 3.⑴渗透作用
⑶①先将淡水动物的血浆倒入烧杯中。②用半透膜封住长颈漏斗的口,用细线将半透膜扎紧。③将海洋动物的血浆倒入漏斗中,将漏斗浸入到烧杯中(即淡水动物的血浆中),让两者液面在同一个高度上。④使漏斗管中的液面与烧杯中的液面平齐,一段时间后观察漏斗管中液面的变化
⑷①液面上升,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②液面不变,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与淡水动物相等③液面下降,说明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低于淡水动物
1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⑸漏斗管中液面上升,海洋动物的血浆渗透压高于淡水动物 海水浓度高于淡水,海洋动物长期适应环境,故血浆渗透压高
4.青霉菌可能产生了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5.(1)在光的影响下,生长素未分解;光也未影响生长素的向下运输。
(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
(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 (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 5.实验步骤:
①将长势相似的玉米幼苗分成数量相同的两组 ②将两组幼苗分别放在等量的营养液甲和乙中培养
③放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数天,观察结果 结果预测:玉米幼苗在甲和乙中都能正常生长,则镍不是必需的矿质元素;若乙中幼苗不能正常生长(或表现出缺素症),甲中幼苗正常生长,则镍可能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在缺镍的完全营养液乙中加入一定量的镍元素(或含镍的无机盐),一段时间后玉米恢复正常生长(或病症消失),则镍是必需的矿质元素。
2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7.(1)方法和步骤:
①用蒸馏水将重金属污染液逐级稀释10、10、10、10倍(稀释过程中pH值的变化可不作考虑),获得4种不同浓度的污染液;②挑选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水稻种子250粒,随机分成5组,50粒/组;③取5只培养皿,垫上纱布;其中4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不同浓度重金属污染液(浸润纱布即可),另1只培养皿加人等体积的蒸馏水作为对照;④在每只培养皿的纱布上,均匀放置50粒水稻种子;⑤将5只培养皿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培养;每天实验组补充等量的相应浓度重金属污染液,对照组补充等体积的蒸馏水,以保持纱布的湿润;⑥1周后统计各组的发芽率;用尺子测量幼苗株高(或根长),计算其平均值。 (2)结果预测和分析: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萌发率逐渐降低;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污染液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株高(或根长)逐渐降低。
8.(1)增大吸收CO2的能力(1分)(2)锥形瓶中加入与实验组等量的死种子,其他处理及装置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记录相同时间内的读数变化(3)①锥形瓶中不加入KOH溶液,代之以等量清水;②用同质量
3
4
2
3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的小麦种子在相同环境下进行与上述实验相同的操作;③测出相同时间内密闭系统的气体体积净变化;④再计算出CO2释放量(4)小(1分)
9.②不同pH的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程度不同(或相同)。
③用上述实验装置和试剂,采用两种pH<5.6的“酸雨”进行实验,设置清水对照;
在三个花盆中播种同样数量(例如50粒)的小麦种子;
在相同而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一段时间(7天)后,分别统计3个装置中的种子萌发率。
④a.如果三个装置中种子萌发率没有差异,那么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率没有影响
b.如果三个装置中,pH越小,种子萌发率越低,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随着pH的减小,抑制作用增大。
C.如果三个装置中,pH越小,种子萌发率越高,说明酸雨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且随着pH的减小,促进作用增大。 10.方法步骤:
①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
4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入两组培养皿中。
②将一组置于有光照的环境中,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在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所处温度、水分、空气状况适宜且相同。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也萌发(或答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②有光组萌发,无光组不萌发(或答有光组发芽率高于无光组,差异显著),光是该种植物的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③有光组不萌发,无光组萌发(或答无光组发芽率高于有光组,差异显著),光抑制该种植物种子的萌发。 11.(1)用等量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或答顶端),观察其弯曲生长角度(或答直立生长长度)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胚芽鞘的弯曲角度(或答直立生长的长度)大于IAA的处理。
(2)用相同浓度的IAA和NAA分别处理各组扦插枝条的下端,观察其生根的差异。
预测结果为:NAA处理的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多于IAA的处理)
12.(1)①将6只雌性蟾蜍随机编号1~6,其中编号
5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1~3的蟾蜍作为对照组,4~6的蟾蜍作为实验组,分别放入饲养笼中。
②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③实验组每只蟾蜍注射一定量适宜浓度的促性腺激素溶液,对照组每只蟾蜍注射等体积0.65%NaCl溶液。
④一定时间后,检查两组每只蟾蜍的泄殖腔开口处有无卵细胞,进行记录。
(2) 促性腺激素促进蟾蜍排卵实验记录表 记录时间: 项 目 注射前有无卵细胞 注射后有无卵细胞 对照组 1 2 3 实验组 4 5 6 13.(二)(1)确定1只鼠为实验鼠,腹腔注射胰高血糖素溶液;另一只鼠为对照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将两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各加入等量的班氏糖定性试剂。(3)给药1小时后,对两只小白鼠采尿液,实验鼠尿液放入1号试管
6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内,对照鼠尿液放入2号试管内。(4)将两支试管摇匀后,放入盛有开水的烧杯内加热煮沸,待冷却后,观察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
(三)1号试管中应该出现砖红沉淀,表明实验鼠尿液中有葡萄糖;2号试管中仍为蓝色溶液,表明对照鼠尿液中无葡萄糖。实验结论:实验鼠血糖升高,超过一定数值而出现糖尿,是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生理作用所引起的。
14.(1) E→D→C→B→A (2分)
(2) ①方法步骤: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2分)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3分,表述出一个结果和结论给1分)
②方法步骤:先电激①(或②)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或②)处的电位变化。(2分)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处(如二次观测的①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3分,表述出一个
7
余姚中学生物学专题资料
结果和结论给1分) 15.⑴实验步骤:
①取11支洁净的试管,各加入2mlH2O2溶液,另取11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等量的0.01℅过氧化氢酶溶液。
②取10只恒温水浴锅,温度依次调至0℃、10℃、20℃、30℃、40℃、50℃、60℃、70℃、80℃、90℃、100℃。把上述装有H2O2溶液和过氧化氢酶溶液试管各取一支依次放在不同温度的恒温水浴锅中一段时间。 ③过氧化氢酶溶液与相同温度的装有H2O2溶液混合。 ④观察各温度条件下,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并计录。
⑵预测实验结果:某温度前,温度升高,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加快;超过某温度,温度升高,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减慢。
⑶结论:在一定温度内,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增加而增强;超过最适温度,酶的催化作用,随温度增加而降低。
16.实验步骤: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实验预测及分析:A组比B组增殖代数减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