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在这个名为《跳舞小人》故事中出现的字符其实非 常简单,和学术大倦破解占文字的难度相比,大约只相当于战斗力仅为5的 弱者,但其中蕴含的原理却别无二致:无论是破解跳舞的小人还是其他什 么文字,宵先需要的就是累积足够的村料,才能应用语法或统汁规律进行破 解;除此之夕卜,对于待破解释读的义字,最好有同源或类似的语言作为参考, 能够了解其记录的到底是何#语言,方才容易找到突破口。
事实上,这两点是破解包柄占文字在内的所有符号的关键。考诸近现代 能被学者破解释读的占文字,大都符合这两个要求。
/埃及卢克索的卡纳克神庙附近刻有古埃及圣书文的 墙和阿蒙神庙的方尖塔。圣书文是古代埃及象形文字
的正式书写体系,它由表音字母、表意文字共同构成, 并被分为音节,拥有1000多个单独的文字图形。彳9世 纪初,法国学者商博良在前人的基础上破解了该文字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中国考古学家正在南京室内整理殷墟YH127坑出土的甲骨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徐禄、魏善臣、关德儒。YH127号坑于1936年对殷墟进行第13次考古 发掘中发现,一次性就从该坑中出土了 17000余片带字的甲骨、对后世解读甲骨文,了解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证古泽今甲骨文
唯一传承使用的上古文字
文丨林屋公子
档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和 居延汉简。其中最有名、意义最深远 的,当属河南安阳甲骨档案。但甲骨 文的书写离我们足有三千余年,作为
《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
2
4
0世纪中国档案界有震惊世界 的“四大发现”,即北京故宫 内阁大库档案、河南安阳甲骨
一个上古文明创造的文字,它是如何 被释读出来的,又提供给后世哪些信 息呢?
而天雨粟,鬼夜哭。”据说,文字始祖 仓颉发明文字那一刻,天上幵始下谷 雨,而鬼夜晚在哭泣。按照唐人张彦 远的解释,“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
从发现到释读
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也 就说自从人类掌握文字后,万事万物 都没有了秘密。按照美国人类学家摩
3丨国家人文历史
尔抿的说法,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蒙 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而文 明时代开始的标志就是“标音字母的 发明和文献的使用”,可见文字对于人 类文明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的传世文献,基本都来 自战国秦汉以后的传承;而对于上古 三代时期,一手文字资料则显得非常 单薄。虽然在《尚书》中,周人就说过 “有殷先人,有典有册”的话,可见至 少在商朝就已经使用了简册记事。但 尴尬的是,竹简并不是一种方便保存 的文字载体,以致今天出土最早的有 字竹简只见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曾侯乙 墓里了,更早的西周春秋的竹简实物 都没有,更不必说更早的典册文字了。
当然,除了简牍和纸张外,也有 不少便于保存的文字载体,比如青铜 器。今天说到最早的文字,一般都说 是商代甲骨文,但这种说法并不太准 确;因为商代也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 文,甚至还有陶、石、玉、骨、角上的 文字,比如著名的后母戊鼎(司母戊 鼎)就因“后母戊”三个字得名;而且 相对于甲骨文,金文甚至是更加规范 的文字。而商代金文的发现甚至在宋 朝就有了,《绍兴内府古器评》就收录 了一件“祖辛尊”,作者张抡就认为这 是商王祖辛之物。
但整体来看,20世纪以前的文字 资料,能够确信出自商代的非常少, 更不能形成一个完整反映商文明的文 字体系,这样一来,商朝的历史就始 终在雾里看花之中。直到1921年,胡 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仍提出 “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信 的”;当然,胡适主要针对历史文献, 而非历史本体。但随着同时期甲骨文 的发现与释读,这个王朝逐渐被证明 真实存在过,历史文献也并非完全不 可征信这一切要追溯到1899年。
当年,山东潍县的古董商人范维
卿从河南安阳小屯村收购了一批中药 材“龙骨”,带到京城请时任清朝国子 监祭酒的王懿荣鉴定。王懿荣是一位 金石大家,《清史稿》称“懿荣泛涉书 史,嗜金石,翁同龢、潘祖萌并称其博 学”,他敏锐发现上面刻画的符号很像 是一种古文字!于是他开始以重金收 购。不过,在次年的庚子之变中,王懿 荣即以身殉国,但他对甲骨文有意识 地捜集保存工作,使他成为“甲骨文 第一人”。
1901年,刘鹗从王懿荣家购得大 部分“龙骨”,经过两年的整理和研究, 于1903年著作了第一部甲骨著录,也 就是著名的《铁云藏龟》。刘鹗在《铁
® /刘鹗,清末学者、小说家,晚清四大谴 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作者,同时也是第 一部甲骨著录<(铁云藏龟M节者
公/孙诒让,清末学者,被认为是系统考释 甲骨文的第一人,著有《契文举例》《名原》等 著作,对甲骨文考释进行了初步理论化探索
■消失的夂
云藏龟》的自序明确指出这是“殷人 刀笔文字”,此外刘鹗共释读了 40多 个单字,在今天看来准确的有34字之 多。不过,刘鹗释读的字里,大部分是 比较常见的干支和数字,其方法也主 要是来自个人金石修养,没有多少具 体理由。但无论如何,通过刘鹗的研 究,“龙骨”作为一种文物资料开始广 为人知。
真正被认为系统考释甲骨文的第 一人是孙诒让。孙诒让本是古文字大 师,自称“蒙治古文大篆之学四十年, 所见彝器款识逾二千种”。1904年,他 见到了刘鹗的《铁云藏龟》,经过两个 月的研习,他发现其文字“大致与金 文相近,篆画尤简省,形声多不具,又 像形字颇多”,他开始对文字释读并进 行分类,定为曰月、贞卜、卜事、鬼神、 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 等十篇,这就是第一部对甲骨文分类 研究的著作《契文举例》。
次年,孙诒让又作《名原》,提到 《契文举例》的分析方法,也就是“略 摭金文、龟甲文、石鼓文、贵州红岩古 刻,与《说文》古籀互相勘校,揭其歧 异,以箸搐变之原,而会最比属,以寻
古文、大小篆沿革之大例”。简单说, 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古文字字形比较与 偏旁分析,其中正确解读出来的有贞、 乘、射、弟、去、省、若、旦、兆、禽、周、 毋等185个字。这是初步对甲骨文考 释的理论化探索,也是直至今日甲骨 文考释的基本方法。
颠覆《说文解字》
孙诒让之后,则是大名鼎鼎的“甲 骨四堂”,唐兰称“雪堂(罗振玉)导夫 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 (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
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于丨915年出版《殷
MAR 2020 | 35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虚书契考释》,真正进入甲骨文的考释 时期。相对于孙诒让的比较对照法,罗 振玉采取了更为便捷的逆推法,也就 是“由许书以溯金文,由金文以窥书 契,穷其蕃变,渐得指归”,即从许慎 《说文解字》出发,倒推到秦小篆、战 国大篆、商周金文,并一直追溯到甲骨 文字。当然,这样分析的前提是他明确 了甲骨文是“殷室王朝遗物”,故从时 间演进的过程来寻找文字变化的规律。
而且,罗振玉的资料不仅仅来源 于刘鹗、孙诒让,他另一大的贡献是 考察到甲骨确切出土地在安阳小屯。 在此之前,因为古董商故意制造烟幕 弹,学者们都以为甲骨出土于汤阴或 卫辉,然而亲身前去却一无所获。罗 振玉在1908年才考察到甲骨确切出土 地在安阳小屯,于是派弟弟罗振常去 村里直接收购,这样一来既抢救了不 少新出甲骨,为其甲骨文字研究提供 大量内容•,又对未来殷墟的科学发掘 指明了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罗振玉从《说 文》入手释读甲骨文,但反过来却又校 正了《说文解字》的错误。比如罗振玉 指出甲骨文的“行”字“=!卜”像四通八 达的道路,但在《说文解字》中对“行” 解释却是“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凡 行之属皆从行。”也就是说,《说文解 字》不仅是用了“行走”这个引申义, 而旦字形也与原始写法完全不同,15 么并不利于后人理解“行”的本形和本 义。罗振玉采用甲骨文反证《说文》之 误,竟达70个字之多。
但《说文解字》这部书是古文字 的经典著作,罗振玉自然也引起了保 守者的反击。1919年,章太炎在《国故 论衡•理惑论》中,指出“其人盖欺世 豫贾之徒”,认为甲骨文系伪作;而且 搜藏传播者“非贞信之人”,这自然说 的就是罗振玉。不过,章太炎的反攻 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甚至到1935年
36丨国家人文历史
T»-r
一月 表方學4-®-ST
來省
成允
it
___铋务
h?1
llov
-l
__f
l_5
_ _?:+
_g:泣.
今K_v
I_ ._據
_IA汴 I
-.l
_li方岬令
,
J户.-jl:
後录
#
l^
ir鉍、方•Irl
莨'
釋玖:
二
尨,_t
:l
l•rl_.二
肭秀__啟
_\\ 邛>|5|泠__a 务_UK_al_々 英
_•
_._l^l.f _ rl)4l令
._\\A-l
_lt<-llfeItxA_L<,.I^R_UMIi
lA
卜 夂_糈
I.令
_A 已
MI
_ _-- ^
©/《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封面、内页及作者罗振玉题记和照片。《殷虚书契考释》出版于1915年,为 “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号雪堂)著,标志着甲骨文真正逬入考释时期。此外,罗振玉还正确指出甲 骨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为未来殷墟的科学发掘指明了方向
即章太炎去世的前一年,他本人也改 文是以龟甲为主,但也有牛骨、鹿骨、 口说“甲骨之为物,真伪尚不可知,其 虎骨、兕骨甚至人头骨;“契文”强调 释文则更无论也”。罗振玉的甲骨文考 的是用刀刻画,但甲骨文也有用朱砂、 释,代表着传统《说文》文字学格局已 墨块材料写成的,当时可能已经发明 动摇。
了毛笔;而“卜辞”虽然也是甲骨文的 另外,可以发现早期学者对甲骨 主要内容,但也有记事文字、表谱刻 文的称呼有“龟甲” “契文”“卜辞”等, 辞和刻字练习,所以还是以“甲骨文” 但这几种称呼今天来看并不准确。“龟 称呼为宜。
甲”强调的是文字载体,虽然目前甲骨
一条完整的卜辞一般包括叙辞、
公/带卜辞龟腹甲,内容为卜问殷王武丁妻子妇好分娩吉凶之事,长约13.7厘米,宽12.2厘米,现藏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释读甲骨中的内容可以发现,殷商统治者面临生老病死、婚丧喜 庆、征战、封邑、任官、气候观测、田猎农作、祭祀等,几乎无事不测
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叙辞记录占 三H-—天后,甲寅曰果然应验。为什 卜的时间与执行的贞人、卜人;命辞 么不吉利呢?因为生了个女孩。最后 记录占卜的内容;占辞记录商王的意 一句就是“验辞”,这是在占卜之后加 见;验辞记录占卜事项的结果。如今 上去的。不过,商朝这么多王,那这个 天台湾“中研院”史语所还收藏一块带 “王”是谁呢?从一个“王”字当然是 卜辞龟腹甲,内容是“甲申卜,
贞
看不出来的,这就涉及甲骨文的分期 妇好娩嘉。王占曰:其唯丁晩,嘉。其 断代与历史考证。
唯庚娩,弘吉。甲申卜,
贞妇好娩
嘉,不其嘉。三旬又一曰甲寅娩,允不 文字考证亦是历史考证
嘉。三旬又一曰甲寅娩,不嘉,唯女。” (见《殷墟文字丙编》247 )。
1917年,“观堂”王国维著《殷卜 这两段话的意思是,甲申这一天 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X〈续考》,标志 时,卜人故主持占卜,问妇好是否顺利 甲骨文又进入一个新的史料时期。
生孩子?商王在看了卜兆后,说到底 王国维在《毛公鼎考释序》提到: 是丁日还是庚日生吉利呢?当天,卜 “苟考之史事与制度文物,以知其时代 人又问,妇好生孩子不吉利吗?过了
之情状;本之《诗》《书》,以求其文之
■消失的文字
义例;考之古音,以通其义之假借; 参之彝器以验其文字之变化。由此 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则于字之不可 释、义之不可通者,必间有获焉。”也 就是说,相对于之前的孙诒让与罗振 玉,王国维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文字 考证,而是放在具体历史语言环境里, 结合史地与礼制去释读文字;他的文 字考证,亦即是历史的考证。
王国维释读的字不多,仅有10余 个,虽然相对于孙诒让、罗振玉少很 多,但其影响却非常深远。罗振玉在 《殷虚书契考释》已释出甲骨文有“王 亥” 一名,王国维则结合《山海经M竹 书纪年》,指出王亥即是商朝先公“王 亥”,也就是《世本》的胲(核)、《天问》 的该、《吕氏春秋》的王水、《史记》的 振、《汉书•古今人名表》的垓;但甲 骨文的出现,证明这些写法都是错的, 而不被儒家重视的《山海经X竹书纪 年》反而是正确的。
在此基础上,王国维系统梳理了
甲骨文中的殷商世系,他发现卜辞中 有一个频繁被祭祀的“高祖f”,这个 字像人首有手足。于是王氏联系到《说 文》戈部的“夔”字,其解释是“贪兽也,
一曰母猴,似人从页,已止戈其手足”; 而西周青铜器毛公鼎上的金文“羞”与
©/王国维,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甲骨四堂”之 一(观堂),他让甲骨文研究超越出单纯文字考
S,迈向综合论史的阶段
MAR 2020 | 37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克鼎“柔”,均因与此字古音同部而假 借为此形。故王国维释此字为“夔”, 并推测其就是《史记》的帝喾(佶),皇 甫谧称“帝喾名炱”、《山海经》的“帝 俊”,皆是“夔”之讹误。
此外,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 王考M续考》中,王国维还敏锐地把 两块甲骨断片拓本缀合成了一块,得 出“B十、乙三、丙三、丁三、示壬三、 示癸三、大丁十、大甲十”的文字, “乙”“丙”“丁”三个字都用“匚”围了 起来。王氏遂认定,乙、丙、丁即《殷 本纪》的先公报丁、报丙、报乙;而甲 骨文的“甲”常写作“十”,故E也就是 上甲,《国语》说“上甲微能帅契者也,
商人报焉”;而示壬、示癸自然也就是 先公主壬、主癸。
不过,在《史记•殷本纪》里,商 汤之前的六位先公分别是上甲微、报 丁、报丙、报乙、主壬、主癸;王国维 虽然结合《史记》记载,但同样校正了 《史记》的若干错误,最明显的就是“报 乙、报丙、报丁”的顺序才是正确的, 而“报丁、报丙、报乙”则有误;另夕卜, “报”即是“匚当是一种祭祀的 仪式(原型或即神龛),而并非人名的 一部分;至于“示壬、示癸”的“示”, 明显也与祭祀有关(原型或即神位), 而并非“主壬、主癸”。
王国维的研究显然超出了单纯的
文字考释,而进入了综合论史的阶段。 曰后在1935年出版的《古史新证》中, 王国维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 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 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 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 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此 外,王氏还确定安阳小屯为“盘庚迁 殷”后的晚商都城,这就限定了甲骨 文为晚商遗物。
“嫡长子继承制”在商初已经出现
从1928年即是王国维去世第二年幵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幵
始进行殷墟考古,直到1937年进行共计15次的科学发掘。这15次科学发掘共获得有字甲骨24922片、其中字甲22718片、骨2200片,此外还有刻辞牛头骨1个、鹿头骨2个、牛肋骨1个。与私人发掘相比,科学发掘明显有诸多优势,第一是保存的完好,第二是出土的明确,第三是集中的著作。这都为后来的甲骨文字释读、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1933年,参与殷墟发掘的“彦堂”董作宾发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根据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等十项标准对甲骨文进行断代。
趙作宾把殷墟卜辞分为五期,其中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第一期;袓庚、袓甲为第二期;廪辛、康丁为第三期;武乙、文丁为第四期;帝乙、帝辛为第五期。这相对于王国维的论点又更进一步。此外,董氏在1945年还出版《殷历谱》,依据袓甲、帝乙、帝辛时期的祭祀卜辞总结出商代“周
公/带刻辞鹿头骨,内容为记载殷王(推测为帝乙或帝辛)征讨方国后,回程在蒿地田猎,获得猎物祭 祀文武丁之事,长227厘米,宽20.2厘米,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殷墟E10坑,现藏台北“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祭”制度。何谓周祭制度?简单说就 是商王对先王、先妣轮流进行的五沖
38丨国家人文历史
祭祀,以十旬为一个周期,周而复始 地进行。
周祭制度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大 体明确的商王世系表。这个世系表大 体能够印证《殷本纪》的记载,从而证 明商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也给我 们补充了一些新的史料,比如除了先 王的名号,还提供了先妣的名号,商 汤(大乙)配祭的是妣丙,她就是商汤 之后大丁的生母;还对传世文献提供 一些新的解释,比如商王名号中天干 +曰的含义,从甲骨文明显可以看出, 实际上这是先王祭日的名称,在每一 旬中彼此不重复,“上甲三报二示”就 是典型。
当然,周祭制度也提出一些颠覆 性的认识。
比如《殷本纪》中我们都知道,商 汤太子太丁早卒,由太丁之弟外丙、 中壬先后即位,再传给太丁之子太甲; 但是在周祭卜辞中,受祭的先后顺序 却是大乙、大丁、大甲、卜丙,其中只 有卜丙无配祭先妣,可见是旁系先王, 与文献的外丙一致。但这里的关键并 非是没有中壬,而是大甲即位居然在 卜丙之前!大丁是否早逝不得而知, 但很明显大乙、大丁、大甲三代是祖 孙相传的,似乎证明“嫡长子继承制” 在商初已经出现,而并非文献的“兄 终弟及制”!
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文字
1930年和193丨年,“鼎堂”郭沫若相继发表《卜辞中之社会》与《甲骨 文字研究》,标志甲骨文研究进入综合 论史时代。
唐兰称郭沫若“发其辞例”,更多 是指其1933年的《卜辞通纂》与1937 年的《殷契粹编》。实际上,郭沫若对 甲骨文研究最大的贡献,还是以历史 唯物主义研究古文字。郭沫若称自己
■消失的文字■
®/ 1936年春天对殷墟进行第13次考古发掘中,在YH127坑中发现大批龟板,图为现场档案照。 该坑距离地面1.2米,直径约1.8到1.4米,坑底距地表6米。从龟板的位置和堆积情况来看,应该是 从北面倾倒入坑
“就诸家所已拓印之卜辞,以新兴科学 文考释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在于一字 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社会的古代”,如在 一词的发明,而注意卜辞文法结构; 《释祖妣》中,郭沫若联系到早期婚姻, 其考释的字不全是对的,但大体上是 认为“祖妣”是“牡牝”的初文,来源 正确的;王宇信也说郭氏是“第一个 于生殖崇拜;如在《释臣宰》中,郭氏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指导 又联系到奴隶社会,认为“臣”是首俯 古文字和古代史研究的学者”。这都使 目竖的奴隶、“宰”是屋下执事的罪人。
郭沫若不仅仅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更 郭沫若早期曾把商朝视为“金石 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并用时代”与“氏族社会末期”,在这 样理论先行的情况下,其不少释文遭 对“六书”的挑战
到质疑。最著名的一个案例,就是他
认为“祖”的本字是“且”,而“且”象 1935年,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 征的是男性生殖器,这实际上正是受 中,最早把甲骨文字释读的方法理论 到所谓“生殖崇拜”的影响。实际上, 化、系统化,其中总结了对照法或比 “且”的本义很可能只是一种切肉、载 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与历史考 肉用来祭祀的架子(即“俎”的初文), 证法。对照比较法是把不同字体中同 引申为受祭的祖先。原始生殖崇拜可 个文字进行比较;推勘法是根据古人 能会影响到商朝造字,但不能看见商 的习语和辞例去考释文义;偏旁分析 朝文字倒推一定受到原始社会影响。
法是把已认识的文字以偏旁集合起 但总体来说,郭氏对于甲骨文研 来,各部分都认识的话,陌生文字也 究贡献仍然杰出,并巨勇于纠正自己 就容易识别了;历史考证法是研究文 的错误观点。陈梦家总结郭沫若甲骨
字的发生与演变。唐兰还在1949年作
MAR 2020 | 39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中国文字学》,首次把甲骨文字纳入 古文字学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唐兰系统针对《说 文》“六书说”发起了挑战,提出了新 的“三书说”。我们知道,过去的“六书 说”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 假借”,而唐兰的“三书说”则是“象形、 象意、形声”,后来陈梦家也发扬这个 观点,并修正为“象形、假借、形声”, 裘锡圭又提出“表意、假借、形声”,但 也指出“三书并不能漢括全部汉字”。 虽然“六书”的科学性至今仍有争议,
但毫无疑问,今天古文字学已经走出 了《说文》的桎梏。
除了唐兰之外,于省吾对甲骨文 字考释的理论和方法也有较大贡献。 20世纪40年代,其就有《双剑誃殷契 骈枝初编》《二编》《三编》发表,其集 大成性作品则是1979年出版的《甲骨 文字释林》,其中提出不少文字形旁互 用乃至语法现象的归纳,比如提出“古 文字中笔画之单双每无别”“从实点与 从虚廓一也”“甲骨文动词当作名词用 的习见”等等。于氏考证出来的甲骨
文字达到300个左右,高出同辈学者 之上,也为后学考释提供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殷墟考古 工作又继续幵展。不仅基本确定了殷 墟范围,弄清楚了宫殿宗庙区、王陵 区、居住遗址、墓葬区、铸铜作坊遗址、 制骨作坊遗址等分布情况,也陆续发 现了一些有字甲骨和数字刻辞,期间 更有小屯南地甲骨、花园庄东地甲骨 等重大发现。此外,在殷墟以外地区 也陆续有有字甲骨发现,比如在郑州 二里岗、济南大辛庄都发现了有字甲
40 |国家人文历史
骨,前者是比殷墟更早的早商时期, 历史,不少来自战国秦汉的书写,当 后者相当于商王祖甲至廪辛时期。
然也不能完全采信。更重要的是,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商代甲骨外, 骨文对商代年代与人物、国家与社 西周甲骨也开始为人所知。1954年, 会、经济与科技、生活与礼俗、信仰 山西洪赵坊堆村周代遗址首次发现有 与祭祀、战争与军制、地理与方国等 字卜骨,之后在陕西长安张家坡、北 方面,均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这 京昌平白浮村、陕西岐山凤雏村、陕 足以让我们重新书写一卷全新的《殷 西扶风齐家村、北京房山镇江营、河 本纪》了。
北邢台南小汪、北京房山琉璃河、陕 比如,对于姓氏起源的问题,传 西岐山周公庙等地也陆续出土。这表 世文献记载的是“圣王赐姓说”,即古 明正如商代文字不止甲骨文一种,而 姓来源于五帝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甲骨文实际上也不是商代的专利,西 不少学者又结合摩尔根《古代社会》 周甲骨文从周文王时一直延续到西周 的说法,提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 前期。
会”“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观点。 但实际上通过甲骨文的考察,就会发
全新《殷本纪》
现商人对于周代姓、氏的使用不加区 分;而且不少周人的姓在商代并无姓 当然,如果说商代文字的代表, 氏含义,比如周人的“姬”姓在商朝只 那毫无疑问还是甲骨文。甲骨文可以 表示女性人牲或神灵的含义,这表明 说是一部商代的百科全书,极大程度 姓氏制度实际上很可能只是西周才确 丰富了史料的不足。尽管商朝的存在 定的。
不再被质疑,但传世文献记录的商朝
又比如对于周代五等爵的问题,
“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约摄于20世纪50年代。自1930年起,郭沫若相继发表((卜 辞中之社会》与《甲骨文字研究》,标志甲骨文研究进入综合论史时代
■消失的文字_
傅斯年曾提出“既非五等,更无五等 爵制”的说法,郭沫若也有类似主张, 但其依据主要来源于周代金文。通过 对商代甲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 周代的“侯” “甸” “男”在商代是若干 职官名称的其中三种,而“公”是对旁 系先王的称呼,“子”是对殷商贵族的 称呼。故商代没有可信的爵位制度, 那么西周确实可能也不存在。所以甲 骨文的研究不仅仅是商代史研究,也 是整个先秦史乃至中国史的研究。
新时代的到来,大量新材料的发 现,又涌现出一大批前赴后继的古文 字学家、历史学家,大家开始对已释 字进行审核、对考释方法总结,并且 对难字继续解读,其中有杨树达、李 学勤、林沄、裘锡圭、王宇信等诸位学 者。大家秉承唐兰“古文字学的功夫不 在古文字”的理论,而又各自有所继 承和突破,在他们的辛苦耕耘下,《甲 骨文合集》《补编》《甲骨学一百年》 《百年甲骨学论著目》《甲骨文献集 成》及H
卷《商代史》等一系列集
大成作品面诸世人。
毫无疑问,当下甲骨文与殷商史 研究的核心,仍然在于甲骨文字的发 现与释读。时至今曰,发现的甲骨文 单字有四五千字,但大家公认的却不 足一半,其中不少人名、地名未被释 读出来,这些对于研究问题不大;但 如果是常用字释读错误,则可能会对 研究结论产生较大的偏差。如何进一 步认识甲骨文,从而深化对商周社会 的理解?如何进一步研究甲骨文与原 始陶文的关系,文字起源到底是怎么 样的?这都是甲骨文研究未来的突破 方向。發
(参考文献: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 商史人物徵》;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 王宇信,孟世凯等:《甲骨学一百年》;王宇信:《甲 骨学通论X修订本);王宇信、(韩 >具隆会:《甲
骨学发展120年》)
MAR 2020 |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