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实施,让我渐渐注重学生的阅读,并在教学中开始实践阅读教学的模式,但教改之初,课堂教学并没有取得我所设想的教学效果。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已经适应了那种旧的教学模式。之前我们的语文课大致如此:老师在学习某一课的之前一天发下导学案布置学生预习,第二天直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直接就进入文本。学生们手中大多都有全解之类的学习资料,因此在预习时大部分同学粗略的看一遍课文甚至不看课文就直接参考资料做导学案上的题目,课上老师又认为已经布置了预习,因此并没有留太多的实践阅读课文,导致课堂进行的有些生涩,甚至有些题目教师就直接给出了答案。因此语文课堂变得生硬。
开始实验阅读教学时,我依然提前布置预习,但课堂上,我不再急于检查预习进入文本,而是让同学们认真的朗读课文,同学们拿起课本读了起来,一遍之后,我问同学们: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许多同学举手,我找了一个同学,他拿出导学案读了起来,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回答吗?同学们纷纷说和他的差不多。接下来就得由我来表演了:这位同学说的挺规范,也基本说到了中心,但我想问一下,这是你读到的吗?我也想问一下同学们,真的是英雄所见略同吗?同学们面面相觑。我说:说实话,第一遍读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读出这层意思。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先放下你手中的资料和导学案,拿起你的课本再来读一遍课文。这一次,同学们读的明显用心了许多,而且有同学在朗读的过程中文了我几个字的读音和词语的意思(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并不充分),有些同学读过一遍之后又读了一遍。读书声渐渐弱下来之后,我又问同学们:这一次,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举手的同学不少。我随便提了一个,他站起来,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回答之后,依然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要回答,我又随便提了几个。就这样,举手的同学都把自己的答案说了出来,而且每个同学说的都不大一样,但把所有同学的回答综合起来,可以看做是对文本的基本解读了。然后我问同学们,现在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是否好于之前的文章呢?同学们议论了起来。
就这样,一节课处理了一个问题:从文中你读到了什么,但我相信,从这节课中,同学们学到了很多。多做练习和训练同学们一定能锻炼出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实践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