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来源:二三娱乐


初一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5、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够整体感知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2、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挺努力,却发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挺大,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人家却不理你等等,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二、检查预习

(一) 了解作者

莫顿·亨特(1927—1998)(Morton Hunt),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他的代表作有:《自杀》《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

(二)注音

训诫( ) 陡峭( ) 嶙峋( )

啜泣( ) 崩土( ) 颤抖( )

(三)词语解释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四、默读课文,复述大意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阅读方法――默读。默读就是要求带着一定目的,不出声、非常快速地阅读。它是我们今后学习中用到的主要读书方法。

要求:用眼睛看书,不能用手指文章,也不能中嘴里小声叨念;因为“出声”就影响阅读速度,“手指”同样影响眼睛的扫视速度。

2、我们现在根据归纳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复述这个故事,注意复述时在事情的经过部分要详细一些。

五、研读和赏析

根据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

些什么内容?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六、合作探究: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预设: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预设:“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预设: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预设: ①、“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②、“看见了。”我说。

③、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预设: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七、拓展延伸:

1、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实现知识转化、延伸。)

2、谈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怎样教育我们克服困难的?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检查字词(听、写训练)

二、讲解表达方式和描写的方法。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描写 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 外貌(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预设: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

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三、合作探究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预设: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预设: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预设: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预设: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2、“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预设 :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三、景物描写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 作用: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五、体验与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对于我们学习具有那些积极的意义?面对考试失败,面对竞赛的失败,我们的心理时怎样想的?举例说明。

六、作业

练笔: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