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财务管理基本比率公式汇总

来源:二三娱乐
财务管理基本⽐率公式汇总

⼀、基本的财务⽐率

(⼀)变现能⼒⽐率1、流动⽐率

流动⽐率=流动资产÷资产负债2、速动⽐率

速动⽐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3、保守速动⽐率=(现⾦+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资产管理⽐率1、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2、存货周转天数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平均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销售收⼊”数据来⾃利润表,是指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销售净额。4、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平均流动资产5、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平均资产总额(三)负债⽐率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2、产权⽐率

产权⽐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100%3、有形净值债务率

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形资产净值)〕×100%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

长期债务与营运资⾦⽐率=长期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5、影响长期偿债能⼒的其他因素(1)长期租赁

(2)担保责任(3)或有项⽬(四)盈利能⼒⽐率1、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100%2、销售⽑利率

销售⽑利率=〔(销售收⼊-销售成本)÷销售收⼊〕×100%3、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财务报表分析的应⽤(⼀)杜帮财务分析体系1、权益乘数

权益乘数=1÷(1-资产负债率)2、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上市公司财务⽐率1、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

=(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年度股份总数-年度末优先股数)2、市盈率市盈率(倍数)=普通股每股市价÷普通股每股收益3、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股份总数4、股票获利率

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价×100%5、股利⽀付率

股利⽀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净收益)×100% 6、股利保障倍数股利保障倍数=普通股每股净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1÷股利⽀付率7、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年度末普通股数8、市净率

市净率(倍数)=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三)现⾦流量分析1、流动性分析(1)现⾦到期债务⽐

现⾦到期债务⽐=经营现⾦流量净额÷本期到期的债务(2)现⾦流动负债⽐

现⾦流动负债⽐=经营现⾦流量净额÷流动负债(3)现⾦债务总额⽐

现⾦债务总额⽐=经营现⾦流量净额÷债务总额2、获取现⾦能⼒分析(1)销售现⾦⽐率

销售现⾦⽐率=经营现⾦流量净额÷销售额(2)每股经营现⾦流量净额

每股经营现⾦流量净额=经营现⾦流量净额÷普通股股数(3)全部资产现⾦回收率

全部资产现⾦回收率=经营现⾦流量净额÷全部资产×100%3、财务弹性分析(1)现⾦满⾜投资⽐率

现⾦满⾜投资⽐率=近5年经营现⾦流量净额之和÷近5年资本⽀出、存货增加、现⾦股利之和(2)现⾦股利保障倍数

现⾦股利保障倍数=每股经营现⾦流量净额÷每股现⾦股利第三章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预测的步骤1、销售预测

财务预测的起点是销售预测。2、估计需要的资产

3、估计收⼊、费⽤和保留盈余4、估计所需融资⼆、销售百分⽐法

(⼀)根据销售总额确定融资需求1、确定销售百分⽐

2、计算预计销售额下的资产和负债3、预计留存收益增加额

留存收益增加=预计销售额×计划销售净利率×(1-股利率)4、计算外部融资需求

外部融资需求=预计总资产-预计总负债-预计股东权益

(⼆)根据销售增加量确定融资需求

融资需求=资产增加-负债⾃然增加-留存收益增加

=(资产销售百分⽐×新增销售额)-(负债销售百分⽐×新增销售额)-〔计划销售净利率×计划销售额×(1-股利⽀付率)〕

三、外部融资销售增长⽐

外部融资销售增长⽐=资产销售百分⽐-负债销售百分⽐-计划销售净利率×〔(1+增长率)÷增长率〕×(1-股利⽀付率)四、内含增长率

如果不能或不打算从外部融资,则只能靠内部积累,从⽽限制了销售的增长。此时的销售增长率,称为“内含增长率”。五、可持续增长率

概念:是指不增发新股并保持⽬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率。其中:经营效率体现于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财务政策体现于资产负债率和收益留存率。1、根据期初股东权益计算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增长率==

=期初权益资本净利率×本期收益留存率

=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2、根据期末股东权益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

3、可持续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联系:

(1)如果某⼀年的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与上年相同,则实际增长率、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以及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三者相等。这种增长状态,可称之为平衡增长。

(2)如果某⼀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率有⼀个或多个数值增长,则实际增长率就会超过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会超过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3)如果某⼀年的公式中的4个财务⽐率有⼀个或多个数值⽐上年下降,则实际销售增长就会低于本年的可持续增长率,本年的可持续增长会低于上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4)如果公式中的4项财务⽐率已经达到公司的极限⽔平,单纯的销售增长⽆助于增加股东财富。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基本要求]

(⼀)掌握财务分析的含义、内容及其局限性

(⼆)掌握财务分析⽅法的种类、含义、原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掌握分析偿债能⼒、运营能⼒、获利能⼒和发展能⼒的指标与⽅法(四)掌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应⽤(五)熟悉财务综合指标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六)熟悉业绩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报告(七)了解沃尔⽐重评分法的含义和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第⼀节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是挖掘潜⼒、改进⼯作、实现理财⽬标的重要⼿段;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不同的要求。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关⼼其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因此较为重视企业获利能⼒指标。企业债权⼈因不能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享,⾸先关注的是其投资的安全性,因此更重视企业偿债能⼒指标。

企业经营决策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包括运营能⼒、偿债能⼒、获利能⼒及发展能⼒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

政府兼具多重⾝份,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因此政府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关注点因所具⾝份不同⽽异。

总的来看,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偿债能⼒分析、运营能⼒分析、获利能⼒分析和发展能⼒分析,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分析⽅法的局限性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其中,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包括数据缺乏可⽐性、缺乏可靠性和存在滞后性等。第⼆节财务分析的⽅法⼀、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称⽔平分析法,是通过对⽐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种⽅法。

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较、会计报表的⽐较和会计报表项⽬构成的⽐较三种⽅式。(⼀)重要财务指标的⽐较

这种⽅法是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率进⾏⽐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较主要有以下两种⽅法:1.定基动态⽐率

定基动态⽐率,是以某⼀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计算出来的动态⽐率。其计算公式为:

2.环⽐动态⽐率

环⽐动态⽐率,是以每⼀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计算出来的动态⽐率。其计算公式为:

(⼆)会计报表的⽐较

这是指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额并列起来,⽐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种⽅法。

会计报表的⽐较,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较、利润表⽐较和现⾦流量表⽐较等。(三)会计报表项⽬构成的⽐较

这种⽅法是在会计报表⽐较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其各组成项⽬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从⽽⽐较各个项⽬百分⽐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采⽤趋势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所对⽐指标的计算⼝径必须⼀致;第⼆,应剔除偶发性项⽬的影响;第三,应运⽤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率分析法

⽐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法。⽐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构成⽐率、效率⽐率、相关⽐率三类。(⼀)构成⽐率

构成⽐率⼜称结构⽐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构成⽐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效率⽐率

效率⽐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率,反映投⼊与产出的关系。利⽤效率⽐率指标,可以进⾏得失⽐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三)相关⽐率

相关⽐率,是以某个项⽬和与其有关但⼜不同的项⽬加以对⽐所得的⽐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相关⽐率指标,可以考察企业相互关联的业务安排得是否合理,以保障经营活动顺畅进⾏。

采⽤⽐率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点:第⼀,对⽐项⽬的相关性;第⼆,对⽐⼝径的⼀致性;第三.衡量标准的科学性。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向和影响程度的⼀种⽅法。采⽤这种⽅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因素对分析指标发⽣影响作⽤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变化,顺序确定每⼀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各因素的⽐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即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种简化形式,是利⽤各个因素的⽐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采⽤因素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因素分解的关联性;第⼆,因素替代的顺序性;第三,顺序替代的连环性;第四,计算结果的假定性。第三节财务指标分析⼀、偿债能⼒指标

偿债能⼒,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偿债能⼒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指标和长期偿债能⼒指标。(⼀)短期偿债能⼒指标

短期偿债能⼒,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期财务能⼒(尤其是流动资产变现能⼒)的重要标志。

企业短期偿债能⼒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率、速动⽐率和现⾦流动负债⽐率三项。1.流动⽐率

流动⽐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率,它表明企业每⼀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保证,反映企业⽤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流动⽐率越⾼,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率的下限为100%,⽽流动⽐率等于

200%时较为适当。流动⽐率过低,表明企业可能难以按期偿还债务。流动⽐率过⾼,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较多,会影响资⾦的使⽤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影响获利能⼒。2.速动⽐率

速动⽐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率。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等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速动⽐率越⾼,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速动⽐率⼩于100%,表明企业⾯临很⼤的偿债风险。速动⽐率⼤于100%,表明企业会因现⾦及应收账款占⽤过多⽽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3.现⾦流动负债⽐率

现⾦流动负债⽐率,是企业⼀定时期的经营现⾦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率,它可以从现⾦流量⾓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其计算公式为:

现⾦流动负债⽐率越⼤,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的现⾦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越好,指标过⼤表明企业流动资⾦利⽤不充分,获利能⼒不强。(⼆)长期偿债能⼒指标

长期偿债能⼒,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企业长期偿债能⼒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率、或有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率五项。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称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率,反映企业资产对债权⼈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越强。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于50%,⽽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从债权⼈来说,该指标越⼩越好,这样企业偿债越有保证。从企业所有者

来说,该指标过⼩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不够。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将偿债能⼒指标与获利能⼒指标结合起来分析。2.产权⽐率

产权⽐率也称资本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产权⽐率越低,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越强。产权⽐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的作⽤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率则侧重于揭⽰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有资⾦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3.或有负债⽐率

或有负债⽐率,是指企业或有负债总额对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应对可能发⽣的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或有负债总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额+对外担保⾦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额(除贴现与担保引起的诉讼或仲裁)+其他或有负债⾦额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出的⽐率,反映了获利能⼒对债务偿付的保障程度。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指利润总额与利息⽀出的合计数,利息⽀出指实际⽀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其计算公式为:其中:

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出

⼀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少应⼤于L

5.带息负债⽐率

带息负债⽐率,是指企业某⼀时点的带息负债总额与负债总额的⽐率,反映企业负债中带息负债的⽐重,在⼀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偿债(尤其是偿还利息)压⼒。其计算公式如下:

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运营能⼒指标

运营能⼒,是指企业基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约束,通过内部⼈⼒资源和⽣产资料的配置组合⽽对财务⽬标实现所产⽣作⽤的⼤⼩。运营能⼒指标包括⼈⼒资源运营能⼒指标和⽣产资料运营能⼒指标。(⼀)⼈⼒资源运营能⼒指标

⼈⼒资源运营能⼒通常采⽤劳动效率指标来分析。劳动效率,是指企业营业收⼊或净产值与平均职⼯⼈数(可以视不同情况具体确定)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对企业劳动效率进⾏考核评价主要是采⽤⽐较的⽅法。例如,将实际劳动效率与本企业计划⽔平、历史先进⽔平或同⾏业平均先进⽔平等指标进⾏对⽐。(⼆)⽣产资料运营能⼒指标

⽣产资料的运营能⼒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总资产及其各个组成要素的运营能⼒。资产运营能⼒的强弱取决于资产的周转速度、资产运⾏状况、资产管理⽔平等多种因素。

资产的周转速度,通常⽤周转率和周转期来表⽰。(1)周转率,是企业在⼀定时期内资产的周转额与平均余额的⽐率,反映企业资产在⼀定时期的周转次数。周转次数越多,表明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营能⼒越强。(2)周转期,是周转次数的倒数与计算期天数的乘积,反映资产周转⼀次所需要的天数。周转期越短,表明周转速度越快,资产运营能⼒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周转数(周转天数)=计算期天数÷周转次数=资产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周转额

⽣产资料运营能⼒可以从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固定资产周转情况、总资产周转情况等⽅⾯进⾏分析。1.流动资产周转情况

反映流动资产周转情况的指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

(1)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定时期营业收⼊(或销售收⼊,本章下同)与平均应收账款余额的⽐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和管理效率的⾼低。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率越⾼越好,应收账⽰周转率⾼,表明收账迅速,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等。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企业⼀定时期营业成本(或销售成本,本章下同)与平均存货余额的⽐率,反映企业⽣产经营各环节的管理状况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和获利能⼒。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存货周转率越⾼越好。存货周转率⾼,表明存货变现的速度快;周转额较⼤,表明资⾦占⽤⽔平较低。(3)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定时期营业收⼊与平均流动资产总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流动资产周转率越⾼越好。流动资产周转率⾼,表明以相同的流动资产完成的周转额较多,流动资产利⽤效果较好。

2.固定资产周转情况

反映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固定资产周转率,它是企业⼀定时期营业收⼊与平均固定资产净值的⽐值。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越好。总资产周转率⾼,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效率较⾼。3.总资产周转情况

反映总资产周转情况的主要指标是总资产周转率,它是企业⼀定时期营业收⼊与平均资产总额的⽐值。其计算公式为:

⼀般情况下,总资产周转率越⾼越好。总资产周转率⾼,表明企业全部资产的使⽤效率较⾼。4.其他资产质量指标

不良资产⽐率和资产现⾦回收率等指标也能够反映资产的质量状况和资产的利⽤效率,从⽽在⼀定程度上体现⽣产资料的运营能⼒。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三、获利能⼒指标

获利能⼒就是企业资⾦增值的能⼒,通常表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与⽔平的⾼低。获利能⼒指标主要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

费⽤利润率、盈余现⾦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六项。实务中,上市公司经常采⽤每股收益、每股股利、市盈率、每股净资产等指标评价其获利能⼒。(⼀)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定时期营业利润与营业收⼊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营业利润率越⾼,表明企业市场竞争⼒越强,发展潜⼒越⼤,盈利能⼒越强。

在实务中,也经常使⽤销售⽑利率、销售净利率等指标来分析企业经营业务的获利⽔平。其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成本费⽤利润率

成本费⽤利润率,是企业⼀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总额的⽐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成本费⽤总额=营业成本+营业税⾦及附加+销售费⽤+管理费⽤+财务费⽤

成本费⽤利润率越⾼,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付出的代价越⼩,成本费⽤控制得越好,盈利能⼒越强。(三)盈余现⾦保障倍数

盈余现⾦保障倍数,是企业⼀定时期经营现⾦净流量与净利润的⽐值,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收益的保障程度,真实反映了企业盈余的质量。其计算公式为:

⼀般来说,当企业当期净利润⼤于0时,盈余现⾦保障倍数应当⼤于1.该指标越⼤,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的净利润对现⾦的贡献越⼤。

(四)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率了企业资产的综合利⽤效果。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出

⼀般情况下,总资产报酬率越⾼,表明企业的资产利⽤效益越好,整个企业盈利能⼒越强。(五)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率,反映了企业⾃有资⾦的投资收益⽔平。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末数)÷2

⼀般认为,净资产收益率越⾼,企业⾃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债权⼈利益的保证程度越⾼。

(六)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是企业⼀定时期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资本性投⼊及其资本溢价)的⽐率,反映企业实际获得投资额的回报⽔平。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平均资本=实收资本年初数+资本公积+实收资本年末数+资本公积年末数÷2上述资本公积仅指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七)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是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股份所能享有企业利润或承担企业亏损的业绩评价指标。每股收益的计算包括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当期发⾏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期初发⾏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普通股股数×已发⾏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已发⾏时间、报告期时间和已回购时间⼀般按天数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按⽉份简化计算)。

稀释每股收益是在考虑潜在普通股稀释性影响的基础上,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分母进⾏调整后再计算的每股收益。每股收益越⾼,表明公司的获利能⼒越强。(⼋)每股股利

每股股利,是上市公司本年发放的普通股现⾦股利总额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值,反映上市公司当期利润的积累和分配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九)市盈率

市盈率,是上市公司普通股每股市价相当于每股收益的倍数,反映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每股净利润愿意⽀付的价格,可以⽤来估计股票的投资报酬和风险。其计算公式为:

⼀般来说,市盈率⾼,说明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发展前景看好,愿意出较⾼的价格购买该公司股票。但是,某种股票的市盈率过⾼,也意味着这种股票具有较⾼的投资风险。(⼗)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值。其计算公式为:

四、发展能⼒指标

发展能⼒,是企业在⽣存的基础上,扩⼤规模、壮⼤实⼒的潜在能⼒。分析发展能⼒主要考察以下⼋项指标:营业收⼊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积累

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技术投⼊⽐率、营业收⼊三年平均增长率和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营业收⼊增长率

营业收⼊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总额的⽐率,反映企业营业收⼊的增减变动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本年营业收⼊增长额=本年营业收⼊总额⼀上年营业收⼊总额

营业收⼊增长率⼤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表明企业营业收⼊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是企业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的⽐率,反映企业当年资本在企业⾃⾝努⼒下实际增减变动的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般认为,资本保值增值率越⾼,表明企业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好,所有者权益增长越快,债权⼈的债务越有保障。该指标通常应当⼤于100%。(三)资本积累率

资本积累率,是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与年初所有者权益的⽐率,反映企业当年资本的积累能⼒。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积累率越⾼,表明企业的资本积累越多,应对风险、持续发展的能⼒越强。(四)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是企业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同年初资产总额的⽐率,反映企业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末资产总额⼀年初资产总额

总资产增长率越⾼,表明企业⼀定时期内资产经营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在分析时,需要关注资产规模扩张的质和量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避免盲⽬扩张。(五)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与上年营业利润总额的⽐率,反映企业营业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本年营业利润总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六)技术投⼊⽐率

技术投⼊⽐率,是企业本年科技⽀出(包括⽤于研究开发、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的⽀出)与本年营业收⼊的⽐率,反映企业在科技进步⽅⾯的投⼊,在⼀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企业的发展潜⼒。其计算公式为:

⼀般认为,资本三年平均增长率越⾼,表明企业所有者权益得到保障的程度越⼤,应对风险和持续发展的能⼒越强。

五、综合指标分析

(⼀)综合指标分析的含义和特点

综合指标分析,就是将运营能⼒、偿债能⼒、获利能⼒和发展能⼒指标等诸⽅⾯纳⼊⼀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全⾯地对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进⾏解剖与分析。

综合指标分析的特点体现在其财务指标体系的要求上。综合财务指标体系的建⽴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素质:(1)指标要素齐全适当;(2)主辅指标功能匹配;(3)满⾜多⽅信息需要。(⼆)综合指标分析⽅法

综合指标分析⽅法主要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重评分法。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称杜邦体系),是利⽤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系统分析评价的⽅法。该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将其分解为若⼲财务指标,通过分析各分解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来揭⽰企业获利能⼒及其变动原因。杜邦体系各主要指标之间的关系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其中: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在具体运⽤杜邦体系进⾏分析时,可以采⽤因素分析法,⾸先确定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基准值,然后顺次代⼊这三个指标的实际值,分别计算分析这三个指标的变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向和程度;还可以使⽤因素分析法进⼀步分解各个指标并分析其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找出解决的⽅法。2.沃尔⽐重评分法

沃尔⽐重评分法是指将选定的财务⽐率⽤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的分数⽐重,然后通过与标准⽐率进⾏⽐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对企业的信⽤⽔平作出评价的⽅法。

沃尔⽐重评分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选择评价指标并分配指标权重;(2)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与标准系数;(3)对各项评价指标计分并计算综合分数;(4)形成评价结果。第四节业绩评价⼀、业绩评价的意义

业绩评价,是指运⽤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法,通过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业绩和努⼒程度等各⽅⾯进⾏的综合评判。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出资⼈⾏使经营者的选择权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管和约束;可以为有效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可靠依据;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企业职⼯等利益相关⽅提供有效的信息⽀持。⼆、业绩评价的内容

业绩评价由财务业绩定量评价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财务业绩定量评价

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是指对企业⼀定期间的盈利能⼒、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进⾏定量对⽐分析和评判。1.企业盈利能⼒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平、成本费⽤控制⽔平和经营现⾦流量状况等⽅⾯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投⼊产出⽔平以及盈利质量和现⾦保障状况。

2.企业资产质量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所占⽤经济资源的利⽤效率、资产管理⽔平和资产的安全性。

3.企业债务风险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债务负担⽔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偿债能⼒等⽅⾯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债务⽔平、偿债能⼒及其⾯临的债务风险。

4.企业经营增长分析与评判主要通过销售增长、资本积累、效益变化以及技术投⼊等⽅⾯的财务指标,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平及发展后劲。(⼆)管理业绩定性评价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指在企业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专家评议的⽅式,对企业⼀定期间的经营管理⽔平进⾏定性分析和综合评判。三、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指标由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两⼤体系构成。确定各项具体指标之后,再分别分配以不同的权重,使之成为⼀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

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指标依据各项指标的功能作⽤划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其中,基本指标反映企业⼀定期间财务业绩的主要⽅⾯,并得出企业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的基本结果。修正指标是根据财务指标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基本指标的评价结果作进⼀步的补充和矫正。

1.企业盈利能⼒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2个基本指标和营业利润率、盈余现⾦保障倍数、成本费⽤利润率、资本收益率4个修正指标。

2.企业资产质量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2个基本指标和不良资产⽐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回收率3个修正指标。

3.企业债务风险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2个基本指标和速动⽐率、现⾦流动负债⽐率、带息负债⽐率、或有负债⽐率4个修正指标。

4.企业经营增长指标,包括营业收⼊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2个基本指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技术投⼊率3个修正指标。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指标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与执⾏、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资源、⾏业影响、社会贡献等8个⽅⾯的指标。四、评价标准和评价⽅法(⼀)评价标准

业绩评价标准分为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包括国内⾏业标准和国际⾏业标准。国内⾏业标准根据国内企业年度财务和经营管理统计数据,运⽤数理统计⽅法,分年度、分⾏业、分规模统⼀测算。国际⾏业标准根据居于⾏业国际领先地位的⼤型企业相关财务指标实际值,或者根据同类型企业相关财务指标的先进值,在剔除会计核算差异后统⼀测算。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标准按照不同⾏业、不同规模及指标类别,划分为优秀、良好、平均、较低和较差五个档次。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根据评价内容,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平和出资⼈监管要求等统⼀测算,并划分为优、良、中、低和差五个档次。(⼆)评价⽅法

1.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法

财务业绩定量评价是运⽤功效系数法的原理,以企业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企业所处⾏业(规模)标准值,按照既定的计分模型进⾏定量测算。其基本步骤包括:(1)提取相关数据,加以调整,计算各项指标实际值;(2)确定各项指标标准值;(3)按照既定模型对各项指标评价计分;(4)计算财务业绩评价分值,形成评价结果。2.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法

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是运⽤综合分析判断法的原理,根据评价期间企业管理业绩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实际情况,对照管理业绩定性评价参考标准,对企业管理业绩指标进⾏分析评议,确定评价分值。其基本步骤包括:(1)收集整理相关资料;(2)参照管理业绩定性评价标准,分析企业管理业绩状况;(3)对各项指标评价计分;(4)计算管理业绩评价分值,形成评价结果。

3.计算综合业绩评价分值,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财务业绩定量评价结果和管理业绩定性评价结果,按照既定的权重和计分⽅法,计算出业绩评价总分,并考虑相关因素进

⾏调整后,得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分值。

综合评价结果是根据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分值及分析得出的评价结论,分为优、良、中、低和差五个等级。五、综合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报告是根据业绩评价结果编制、反映被评价企业业绩状况的⽂件,由报告正⽂和附件构成。

综合评价报告正⽂应当包括评价⽬的、评价依据与评价⽅法、评价过程、评价结果以及评价结论、需要说明的重⼤事项等内容。

综合评价报告附件应当包括企业经营业绩分析报告、评价结果计分表、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专家咨询报告、评价基础数据及调整情况等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