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nrational Relations,2006 No.1 国际汉学与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李诠林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传统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在研究文本的构成要件方面有着相通之处。范畴不断扩展的“中国 学”学科与学科边界不断游移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更是具有多元的吻合面。现已初具规模的“世界华文、华人 文学”学科有可能转变为一种关涉中国境内与海外互动关系的“有关中国的文学的学问”。因此,世界华文文学及 其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漂泊的汉学型态。 [关键词]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学科前景;汉学 c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89(2006)01-0060—05 的“朱子哲学”甚至被尊为“日本官方哲学”。…接着,汉学典 一、汉学的渊源 籍在亚洲其它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如,在朝鲜,退溪哲学(朱 子哲学在朝鲜的别称)也被推崇至极高的地位,成为一门显 汉学可分为海外汉学和国内汉学两类。现在学界通常 学。 所称的汉学指的是海外汉学。海外汉学指产生于中围境外 在西方,汉学研究萌发于意大利旅行家所写的《马可波 的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学问。国内汉学一般通称国学,是产 罗游记》。此后,随着1583年耶稣会入华传教,众多的传教 生于中国本土的有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学术型态。 士开创了汉学研究的新局面。这些传教士熟读中国经书,能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因此,汉学是一门博大精 够熟练地使用中文写作。到1800年止,共著有中文著作760 深、内涵丰富的学问,也是--I'-J古老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 多部,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利玛窦,他著有24部中文著作, 及学科概念也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迁。汉学最初产生于 其中有13部收入《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存目》。这一时 明末清初,其核心内涵是训诂学,主要工作是对各种古籍,包 期(西方汉学家称为“古汉学时期”)成为欧洲汉学的奠基时 括诸子百家经典、十三经、佛经、道德经等进行疏解通义,并 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于1741年聘伊拉里昂・罗 加以客观的历史评判和科学批判。因此,汉学这一学科门类 索欣为汉学教师,掀开了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序幕,到清康熙 实际上在17世纪就已在中国开始了。 年间,俄罗斯的驻华东正教团已经开始在华积极开展汉学研 紧随中国而开展这一学科活动的是日本。日本在l7、 究。俄国取得较高成就的汉学家是阿列克谢耶夫。1814 18世纪开始出现汉学研究活动。在此之前,中国文化早已 年,法国的法兰西学院开设了汉语讲座,设汉学教授席位,其 广泛传播于日本。日本也是中国文化在中国境外大范围传 第一位汉学教授雷慕沙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法兰西学院 播的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522年,佛教由中国传人日本, 使汉学在西方教育体制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经过儒 中国的汉学典籍也随之传人日本。此后历经日本的飞鸟奈 莲、沙畹、微席、伯希和等几代汉学家的努力,到20世纪,法 良时代、平安时代、五山时代、江户时代,到德川幕府时期,日 国汉学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西方汉学的领军者。英 本的汉学研究活动达到鼎盛阶段,此时期,中国宋代的朱熹 围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了汉学研究,先后有伦敦大学 6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学院、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设立了汉学教席。在荷兰,1875 年,莱顿大学设立了汉学席位,1890年,汉学家考狄创立了 西方第一份汉学专业刊物《通报》。瑞典的汉学研究源于l9 世纪末,斯文・赫定的中国西部探险;而高本汉(Bernhard Kar/gren,1889--1978)就任哥德堡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教 授意味着瑞典汉学的登堂人室。在德围,1912年,腓特烈- 威廉帝国大学成立了汉学研究所,设立了汉学教授席位,此 后,德国汉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曾在中国 生活了近30年,他创办的法兰克福“中国学社”及其在北平 辅仁大学创办的《华裔学志》影响很大。美国的汉学研究源 于1840年后的新教人华传教。新教传教士卫兰畏从中国回 到美国后创立了耶鲁大学汉学系,宣告了美国汉学研究的正 式开始。此后,到20世纪,哈佛大学又创办了卓有成就和影 响的汉学研究机构“哈佛燕京学社”。 国外汉学对中国学界乃至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 一定意义而言,中国近现代学术的产生与西方近现代汉学的 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近现代学术之建立是中国本土 学者与汉学家们互动的结果。” 如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清华 大学任教时,即借鉴欧洲汉学和东方学的研究方法,讲授所 教课程。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和李方桂则受瑞典汉学家 高本汉的启发,研究方法从传统的注经、训诂的“小学”,转 向现代语言学方法。1980年代以来,海外汉学著作被大量 引进中国,其中由外文译成中文者即有200多种。海外汉学 与中国国学的对话日益频繁,两者的互动与交流对国际合 作、世界的和平发展的作用,也伴随着中国的13益崛起而提 升、彰显。 二、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 产生及发展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最初阶段是以“台港文学研究”命 名的,后来又吸收了对海外华文文学以及澳门文学的研究, 成为第二个阶段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现在的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可以说是该学科的第三个阶段。 中国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曾敏之在广州《花城》杂志 创刊号发表了论文《港澳与东南距汉语文学一瞥》,这是中 国大陆第一篇真正有意识地关注、研究中国海外华文文学的 论文。从目前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史的角度看,这也是世界上 第一篇有意识地、系统地将中国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整体 学科来加以论述的文章。该学科的初始形态——台港文学 研究是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边缘子学科出场的。它 出场的历史语境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陆人对未知的、睽 隔已久的台港同胞生活状态的探知渴望。1982年6月,学 科同仁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台港文学 研讨会”。此后,这种界内同好发起的学术研讨会形成了每 两年召开一次的定规,规模也逐渐由全国性研讨会扩大为国 际研讨会。随着海外华侨华人人数的增加,华侨华人的海外 生存状态也逐渐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他们的文学创作作为 其生活世界的反映,便进入国内、海外人士研究的视野。 1986年,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三届台港文学学科研讨会,由 于有众多的海外华人作家、学者前来参加,主办者因势利导, 将会议命名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这一命 名强调了台港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差异性以及海外华文 文学的重要性。1988年,该学科的第四届研讨会在上海复 旦大学举行,会议名称仍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 会”。1991年,第五届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举行,在这次研 讨会上,有澳门的五位代表参加并提交有关澳门文学的论 文,会议由此更名为“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 会”o[3](r.s-H)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从此进入了第二阶 段,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与台港澳文学研究并列,组合成了新 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该学科第三阶段的命名 的历史语境是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顺应这种历史语境,于 是有了2002年“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 的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的第三阶段命名虽然容 易使人产生误解,但它实际上采用的是中国大陆约定俗成的 说法,即世界文学指的是中国海外文学,正如“东方文学”实 际上指的是除中国外的亚非拉文学一样。这一点,在不了解 中国1990年代前学术背景的学者看来,可能会觉得在逻辑 上难以接受。这也正是中国境内学者与境外学者争论的聚 结所在。“世界华文文学”这一学科命名所界定的研究对象 仍然主要是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创作的华文作家 作品。深入一步讲,就是无论是华人血统还是非华人血统, 只要是在中国海外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在该学科的学 术范围之内。这样,该学科的研究范畴又得以再次扩展。但 是,随着海外第二代、第三代华人移民的成长、成熟,非华文 的华人创作已逐渐增多,对这类创作的研究也逐步开展起 来。比如,近几年来,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已如火如荣,其 研究对象既包括美国华裔作家创作的中文作品,也包括他 (她)们创作的英文作品,如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 1940一)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黄玉雪(Jade Snow Wong,1922一)的《华女阿五》(Fifth Chinese Daughter)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等。而此类研究者中不乏“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业内人 士。但海外华裔作家创作的非华语作品,已非“华文文学” 的内涵所能覆盖,因此,世界华文文学学科范畴还有继续扩 容的趋势。当下的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实际上正在向“世界华 文、华人文学”的方向迈进,“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学科的研 究对象不只包括海外华文作品(既包括华人的华语创作,叉 包括外国人的华语创作),也包括海外华人作品(既包括华 裔作家们的华语创作,也包括他们的非华语创作),还应包括 海外作家的“归陆创作”(即海外华人作家在中国大陆的 创作)。 由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该学科是一 门不断扩充容量、漂动游移但叉有着强劲的定力的社 会科学。 三、世界华文文学与汉学 结合的可能性 世界华文文学和国际汉学都侧重于“世界性”和“国际 性”,两者都强凋本学科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者居于中国境外 的地域性,或者强调自身的全球性。此外,世界华文文学实 际上主要指的是在中国海外、台港澳创作的汉语言文学,从 这一点看来,与“国际汉学”所研究的以汉语言为载体的典 籍文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如明末清初,客居日本的明遗民 诗人朱舜水在日本创作的汉语诗文,毫无疑问是属于海外华 文文学的范畴,而日本学界对朱舜水的研究,叉毫无疑问是 属于汉学研究的领域。而另如古朝鲜朴趾源《热河日记》和 越南阮攸的《金云翘传》,也属于海外汉学研究的对象或研 究时所需的参照文本。由此可见,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传统 汉学研究无论在地域区划界定、文本语言载体界定或是在发 展趋向上都有多元的吻合度。 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结合,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两者的 双赢。古老传统的汉学可以吸取世界华文文学的“年轻”文 本,为自己的肌体输入新鲜血液,从而获得更加鲜活的资源, 增添生命活力和一些灵动思维,避免陈腐迂化;稚嫩先锋的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则可以吸收汉学的厚重朴实、严谨理性, 使自己建立起一个深广扎实的根基,并发展壮大、扩充自身 的学术空问,避免轻浮浅薄。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已有学者注意到了汉学与世界华文 文学结合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学术尝试。如德国汉学家马汉 茂的高足雷丹现在已将目光投向了现当代台湾文学研究;中 国福建的汪毅夫借鉴了汉学研究方法,如人类学、实证研究、 62 语言学研究、海外交通史研究、民间信仰研究等,开展了闽台 区域文学研究。 国际汉学的主要特色是由中国国外的学者来研究中国 文化典籍。而目前,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也已涌现了越 来越多的中国国外的学者同仁。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两 个学科的相似性。以中国大陆举办的近两届世界华文文学 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为例,外国学者(或外国籍华人学者)撰 写的有关华文、华人文学的研究文章有:[日本]松永正义 《世界华文文学杂感》 H¨ 扪、[加拿大]张翎《写作就是回 故乡——海外华文文学的现状与展望》 ¨ 103- ̄110)、[美国] 沈宁《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桥梁》 ”卜“ 、[新加坡]骆 明《海外华文报纸出版的意义及作用》 “ ””、[美国]柯 振中《20世纪50年代香港一家出版社所做的世界华文文学 工作》 ‘ “’、[新加坡]陈美华《新加坡独立后的长篇小 说概况》 “眦 、[新加坡]许福吉《都市情愁与文化变 迁——新加坡华文诗歌的都市变凋》 ]‘眦∞ 船’、[美国]陈 瑞琳《原地打转的陀螺——论北美华文文学研究的误 区》 狮 、[美国]少君《再论北美华文网络文 学》 一蝴 、[美国]黄河浪《海纳- ̄J)l有容乃大一一编印 (珍珠港)文学报和(蓝色夏威夷)文集的几点体 会》 ] 聊一 、[日本]廖赤阳、王维《“日华文学”:一座漂 泊中的孤岛》 、[澳大利亚]庄伟杰《海外华文文学 创作与阐释的诗学对话》 鲥 、[美国]沈宁《海外华文 文学创作比较和分类研究初探》 ‘眦 、[美国]柯振中 《1970至1980年代美国南加州华文报刊创办的文化活力和 族群特色》 ‘眦 、[荷兰]林湄《边缘作家视野里的风 景》[6](F.2 ̄-234)、[美国]少君《沦洛夫诗的意象》 一 、 [马来西亚]黄锦树《华文少数文学:离散现代性的未竟之 旅》 啪 、[美国]张凤《北美华文文学的原乡书写与超 越定位》 ] ” 、[马来西亚]陈鹏翔《独立后马华文学史 概述》 ] 蝴州 、[加拿大]刘慧琴《加拿大华文文学的春 天》 蜘 ” 、[美国]宋晓亮《“为了写给妈妈 看”》 】( “T5 、[德国]谭绿屏《20年来欧洲德国华文文学 简述》 ¨ ”。 、[澳大利亚]张奥列《澳华文学的形成与发 展》 ¨” 。这些论文已将视野拓宽至横跨亚、欧、美、 澳四大洲的华文文学写作,预示了世界性、全球性的华文写 作及其研究的持续开疆拓土的趋势。再以台湾佛光人文社 会学院林明昌主持、徐锦成、周煌华等编辑的“世界华文文学 研究”网站(http://www. u.edu.tw/一wclrc)为例,在该学 术网站上发表论文的外国学者(或外国籍华人学者)地域分 布及其人数如下:马来西亚(6位)、纽西兰(2位)、汶莱(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位)、新加坡(25位)、日本(2位)、美国(1位)。地理分布范 围以及人数也相当可观。 汉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契合点在于两者文本语言 载体均为汉语。另外,因为两个领域的学者的视野均在不断 开阔,两个学科都面临着新的学术转型。汉学逐步由对中国 古代汉语典籍的研究过渡到对汉民族文化的研究,进而扩展 到致力于对整个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研究的“中国学”; 而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则不断地吸纳新的研究对象,先是南纯 粹的对于中国海外华人的华文文学研究过渡到不分作者国 族身份的全球汉语写作,进而将海外华人的非华文(外语) 创作也揽人囊中,逐步向“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的学术 命名范畴迈进,从这一趋势看来,也恰与“中国学”合谋。 四、漂动的汉学:世界华文文学 及其研究前瞻 传统汉学主要的研究对象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和中 国传统民俗、文化现象。而目前汉学(sinology)研究在海外 有向近代、现代、当代中围社会文化扩展的趋向,并且许多学 者已开始将这种现代形态的汉学命名为“中国学”(chinese studies)。这种进化了的汉学——中国学,可以说其研究范 围更为广阔,诸凡有关中国的事象,均位属该研究领域。也 有学者认为汉学不等同于中同学,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 是强调文化典籍的重要性。这也无可厚非,因为汉学的源头 本是明清之际注重言必有据、追根究源的实证考据的乾嘉之 学。南此看来,国际汉学研究在汉学的定义范畴上存在着分 歧,但总起来说,分歧的观点无非是由两大板块组成,这两个 板块的不同特点大致是:…是强调典籍、训诂,一是侧重实用 应对;一是专攻文史哲领域;一是凡涉中国,即所研究,游移 学科边界,包罗文化万象。 目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有一个误区,即界内的研究者 往往将视野集中于现当代(1919年至今)的文学作品,而对 1919年以前的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少有注目。这主要是因为 中国大陆最先从事华文文学研究者多是从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领域“分身”而来。然而,就“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概念 而言,该学科的研究场不应该把l919年以前创作于海外的 华文文学作品拒之门外。举例而言,如古朝鲜朴趾源用汉文 言创作的《热河日记》、越南阮攸借鉴中国汉文言小说创作 的字喃诗歌《金云翘传》等作品就不应该被该学科忽略。朴 趾源是朝鲜李朝实学思想家中北学派的杰出领袖人物,他喜 爱文学创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生写过许多汉文诗歌、小 说、日记和散文。越南《金云翘传》,又名《断肠新声》,俗称 《翠翘传》、《翘传》或《翘》,是越南作家阮攸由明末清初中围 作家青心才人的20回长篇小说《金云翘传》取材创作的一 部凡3254句字喃的“六八体”长诗。这部长诗约写于1804 年至1809年间。此外,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后,飘 洋过海到美国采矿、修路、建筑和垦殖的中国劳工在其所居 住的天使岛的木屋墙壁上写作的民谣、诗歌(1970年,在美 国拘留海外移民的天使岛上的木屋墙壁上,发现了130首中 国劳工所写的七言诗,这些木屋诗,后来以Island:Poetry and History of Chinese Immigrants Oil Angel Island 1910--1940为 名出版。),都应该属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范畴,因为,虽然 这些作者的国别、身份、生活年代不一,但他们的创作语言均 为中文或与中文原典的语言极其相似,这就基本构成了“世 界华文文学”所要求的“海外创作的”、“以汉语言为载体的” 等文本要件。因而,毫无疑问,都应该成为“世界华文文学研 究”学科的研究对象。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正在逐渐成熟,研究范畴也在不断扩 展,有向“世界华文、华人文学” ] 柏 这一实质挺进的强大 趋势。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边界 在不断地游移、扩展,而其研究对象(包括海外华文、华人作 家作品)本身就处于漂 白、游移的状态。如陈若曦,她是台湾 作家,曾与白先勇等共同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她在台湾创 作的早期作品具有现代派的艺术特色, “ 而她又在大陆 生活、工作过,其代表作品《尹县长》被视为中国大陆伤痕文 学的先声,该作品虽然是反映大陆文革题材的,但却创作于 香港,后来,她叉在美国创作了一些文学作品,成为旅美华人 作家,现又回到台湾创作。——她的创作历程恰好反映了 “世界华文文学”的漂 白、游移的特质及其世界性。林语堂、 汤婷婷、高行健、虹影等华人作家在国外创作的英语、法语、 意大利语作品则代表了“华人文学”的游移特质及其身份的 漂动性。 当前的世界华文文学有町能变成实质上的“与中国有 关系的文学”。当前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及由其发展而 来、现已初具规模的“世界华文、华人文学”学科,有可能成 为一种关涉中国境内与海外互动关系的“有关中闫的文学 的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恰恰成为“有关中国的学 问”——“中同学”的学术分支。被学者们争论不休的“汉 学”学科命名及其范畴,与同样被学者争论不已、迄未定论的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科命名及其范畴,随着各自学科边 界的游移扩展而有了重合的交点。漂泊海外的世界华文文 学创作由此而极有可能成为汉学研究的对象,而海外学者从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事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也会由此而成为国际汉学的一种 性。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研究会不会被“中国学”收编,这是 “漂动”形态,成为汉学研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因此,不排 值得深人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除未来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未来的汉学合流的可能 [参考文献] 版社,2002. [1] 张西平.海外汉学热:从入华传教士开始——汉学 黄万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华文文学——第十三届 的历史及其当代特点[N].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 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济南:山 刊,2005-07—22(2). 东文艺出版社,2004. [2] 张西平.汉学:中国不能再是一个缺席者国学:不要 施舟人(Kristoter M.Schipper),汪德迈(Leon Vander- 失去话语和反思能力——汉学与国学在相互推动中 meersch).“关于国际汉学之前景与发展的对话”讲座 前进[N].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2005—07—22 [R].福州大学世界文明研究中心,2004—11-29. (2). 李诠林.谈苏曼殊作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研究对象 [3] 饶艽子.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况[J].世界华文 的可行性——兼论该学科的研究范畴[J].华文文学, rL rl rl rL 文学论坛,2002(1). 6 7 8 1 1J 1j 2004(4).9 1J [4] 汪毅夫.闽台区域社会研究[M].厦门:鹭江出版 李诠林.论陈若曦小说创作的现代派艺术[J].唐山 社,2004.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 [5] 陆士清.新视野 新开拓——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 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 (责任编辑如月) ・学术信息・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可忽略女性视角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阎静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发表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女性 主义视角》中认为,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长期忽视、缺乏性别意识,造就了一种全球性的性别等级,由男 性的经历和视角所建立起来的理论被认为是反映了客观世界。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这些理论从历史、文化和 政治上建构起性别界限,因此没有充分解释世界政治中的历史变化和继承性,这一情形严重地妨碍了这一学 科自身的发展。多年来,女性主义者一直努力试图从实践和理论上改变这种状况。1988年,伦敦经济学院 主办的一本杂志出版了一期题为“妇女与国际关系”的专集,这成为女性主义挑战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转折 点。从2O世纪8O年代起,女性主义开始以较大规模和更多的方式对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形成影响,努 力突破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壁垒,对带有性别偏向的国际关系学说给予批评,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流派 和方法论,并谋求重构包容女性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将女性视角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才有可 能在叙述和解释上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见识。 (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