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求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来源:二三娱乐


追求教育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上海、南京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3月24日—— 29日,在区教委及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随队参加了赴上海、南京的学习考察行列。以“听课+听校长专题报告”模式先后实地考查了上海闸北八中、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江苏省天一中学、南京莲花实验学校、南京市第50中学五所名校。近距离亲密接触新课改前沿,虽短短四天,但对所考察学校的校容校貌、教育理念、办学特色、师生风采无不记忆犹新、萦绕心怀。

疏理了自己的思绪之后,使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的教育。下面我就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这次考察学习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 教育的温度

教育首先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的温度直抵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科学发展,教育才有温度。这样的教育将能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上海闸北八中刘京海校长对成功教育有着独到的见解:“顺应天性、发展潜能、培养特长”。在“帮助成功、尝试成功、自主成功”的模式中,看不到急功近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差异,尊重孩子个性,多维度、多途径、多层次发掘孩子潜能,提供适应每个孩子较好发展的教育。为了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

教育的温度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南京莲花实验学校是一面旗帜。“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故事的背后是老师的点滴倾心付出,是学生广阔的体验展示成长,是学校管理的细节关怀。 “8:30校长电话” “百分百家访”

拉近家校距离; 勇于认错的学生吃到了校长的巧克力;旅行课程让学生丈量城市的宽度与厚度;阅读梦工场点燃孩子们的自信;学生餐桌配备了餐巾纸,排队打饭的脚下设立了“一米线”;学校还为所有的卫生间配备了手纸和穿衣镜。学校开设了校园吉尼斯、新年达人秀、莲花好声音、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平台。 校长李建华说得精道:“老师应该是温暖的符号,学校应该是温暖的田园,教育应该是温暖的等待和唤醒。我们为学生做的,就是不断给他们的心里多储藏些阳光,让他们在冬天不感觉寒冷。”

二、教育的广度

教育更需要广度,这是和谐社会、和谐人才的要求。人是环境的产物,教育既要立足服务学生现在差异成长,更要着眼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广度要以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为高度;以全体学生及其生活,学校全面全程育人为宽度;以多元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构建为着力点。

中国的教育有这样一种怪现象;那些读书时代学业顶尖的学生,往往因为过于专注学业而知识面窄,忽视了德体美劳的历炼,进入社会后,面对宽广复杂的世界,反而无法找到自身的位置;反而那些读书时代精力不那么集中的学生,却因为尝试体验不同的东西,增加了人生的广度,在宽广复杂的生活中如鱼得水。

反观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统一的太多,禁锢的太多,偏执于智育,导致学校特色发展不足,学生个性发展压抑、实践能力、创造性缺失,路越走越窄。

反思这样的现象,不由再次想到南京市第50中学,着力学校文化打造的,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彰显,个性飞扬。不由再次想到江苏天一中学关于对课程的理解和设置。他们不断丰富着学校的课程设置,强调多元化的人才标准、

培养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和不同的途径,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成长、自然成功。

教育的广度要求给学生以闲暇、自由和选择,在各种不同的经历和体验中,触动兴趣的开关,发现自身的潜能,确定未来的目标,实现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天一中学“优化气候,改良土壤”的观念,其实就是一种对教育广度的追求和实践。

二、 教育的深度

教育更应该追求深度。教育的深度从质上说,教育要触及学生的灵魂,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辨力、行动力;对学校来说,教育及管理要精细化,精细化到具体的每个学生,精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从培育目标来说,让学生“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雅斯贝尔斯把人类的教育分为三类:一类是师徒制,学生只能重复老师的言行,这种教育其实就是“奴役”。第二类是课程制,教育者把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化为各种课程,当学生学完一定的课程并通过了考试后,便万事大吉。这种教育更像是“训练”;第三类是苏格拉底的方式,即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对话,对各种既有观念提出质疑,因而你不得不进行更进一步的反省,为你的观念寻求依据。这样,人的心智被充分调动起来,渐渐地懂得了如何从事物的表面进入它的核心。

“师徒制”的教育显然属于浅层的教育,是一种说教式的教育。老师完全不顾学生的天性,忽视学生的个性,不遵循教育的规律,只按照既定的目标,机械死板地培养整齐划一的学生,只重视学生表面的言行,看不到学生内在的改变。

“课程制”的教育看似全面,但存在唯分数,轻能力的弊端。在课程体制下的教育,学生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自主学习机会,但仍然被禁锢在课程设置的

范围之内。而且,考试和分数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对课程外知识的学习和探索,正因为如此,高分低能的人才在会在现在的中国比比皆是。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终生教育的基础,即 4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如果“师徒制”属于浅层的教育, “课程制”属于中度的教育,那么,让学生“学会”的教育,就是深度的教育。只有让学生自主参与、质疑、合作、探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感知事物、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谈得上“学会”,也才算得上是深度的教育。

把握好教育的“温度”,设计好教育的“广度”,不断追求教育的“深度”,才是真正的教育,更是我对教育的终身追求。

东温泉镇中心学校:蔡洪 二0一五年四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