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0年内部审计

来源:二三娱乐
浅谈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日期:2010-04-14]

来源: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

作者:何琳琳

分享到: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约束、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开展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关键词:内部审计 经营管理 内部控制节能减排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由企业单位内部设立的专门审计机构和配备的专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和内部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确定其有关经济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部分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和民营组织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一定的内审人员,但内部审计并未得到真正开展,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开展,制约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1内部审计的局限性:

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规避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约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李金华部长的”审计风暴”,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体系,对完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应看到,我国内部审计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有限

内部审计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一般都在管理层领导下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领导意志所左右,加之内部政策的压力,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地位不明确等,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了许多限制,限制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且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1.2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

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内部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职工的团结和稳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没有把内部审计看作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必要途径和手段,而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从心理上排斥内部审计,这样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1.3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部门不被领导所重视,在配备审计人员时,主观上不愿将业务骨干安排在审计岗位,审计部门总的来说待遇较低,很多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不愿来审计

部门工作,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内审人员普遍缺乏利用信息技术的审计技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1.4内部审计的范围受到限制。

我国内部审计受管理体制的限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足够的权威性,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内审多为事后审计,审计部门无法发挥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无法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经常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制度,审计意见及整改方案的落实不及时,往往也缺乏跟踪,所以内部审计停留在“走形式”,审计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2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2.1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需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内控制度如果健全,那么就为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提条件。要搞好内部审计,必须合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如材料的消耗、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问题上,应制定合理的定额,严格考核与奖罚兑现,找准内部控制失控点和漏洞,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检查的范围和重点,高效率地发现错乱和弊端、损失和浪费,提出弊端及症结所在,揭露违纪违规,提出加强管理的审计意见,强化对关键环节的控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通过审计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依赖于内部审计监督,同时也是内部审计监督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保障。

.2.2是企业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需要

我们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企业是节能减排的主体,职工是节能减排的主力军,审计部门是节能减排的监督者,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经营目标责任管理,内部审计要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管理职能,从制度、管理、监督、考核等环节入手,制定各项措施,从杜绝资源浪费、保护环境等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完善目标责任、考核监督,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3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重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经营管理落后,损失浪费惊人,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普遍存在着经济效益不高的现象。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重视科学技术外,就是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开展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3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措施

.3.1提升审计部门的地位,提高审计人员的待遇。

建立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要提高内审人员的地位和层次,使审计结果能真正得到落实,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使内审工作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经

营管理中,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监督,提高内审人员的待遇,使内审人员无后顾之忧。

.3.2转换经营观念,科学定位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逐步从传统的“纠错防弊”向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方面转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应冲破制约作用的范围,扩展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盈利水平等作用的方面,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高效地运作和发展,以顺利地实现企业的目标。

.3.3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内部审计效能,努力把内审工作扩展到财务管理的全局。

内部审计并不完全取决于审查出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达到“纠错防偏,防范未然,强化管理,规避风险”。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要认真利用审计成果,并把审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审计才有深度、有力度、有实效。通过审计人员、财务人员的共同努力,达到促进内部管理,规范财务制度,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目的。

.3.4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要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同时,要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尤其是新会计准则的学习,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企业内审人员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把理论学习纳入绩效考核中。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和效果。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企业内部审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审计具有其他监督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建立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各级各职责任到位,发挥防错堵漏、节支增效的作用;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监督与财务管理同等重要,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

.4结束语

从审计机关创建到走向发展的20年里,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体的审计体系;审计领域不断拓展深化;队伍建设明显加强,人员知识储备、专业人员结构趋向合理;审计物质条件显著改善,审计手段不断创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提高了行政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这些条件的形成,为开展内部审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内部审计将会引起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家虎《内审促管理 管理出效益》 中国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主办)1996.04

2.李嗣涵 《搞好内控评价 提高审计质量》 山东审计 (山东省审计厅主办)200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