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二三娱乐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摘要 分析了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对策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地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世代是四(2)、五(3)代,一般情况下六(4)代为害很轻。而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四(2)、五(3)、六(4)代几乎代代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2000~2007年的8年中,我地稻纵卷叶螟均为中等偏重以上发生,其中2003年、2005年、2006年为大发生,2007年为特大发生,发生面积占水稻总种植面积85%~90%,严重威胁了水稻生产。为便于今后对该虫的测报与防治,笔者特对该虫的重发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

1发生原因

1.1各代虫口基数大

导致虫口基数大的因素,一是外地大量成虫迁入本地。近年来,该虫在南方地区发生危害程度均达到偏重至大发生。2007年6月我国南方部分稻区成虫量为6.5 ~10.5万头/hm2,最高达35万头/hm2;幼虫密度150~300头/百丛,卷叶率达20%~40%。表明外地虫源基数大。另外,近几年我地气候适宜稻纵卷叶螟迁入。据稻纵卷叶螟四(2)代田间定点赶蛾,2003年迁入峰蛾量平均为2 250头/hm2;2005年出现2峰,蛾量分别为2 050头/hm2、6 325头/hm2;2007年出现3峰,蛾量分别为750头/hm2、4 500头/hm2、850头/hm2。实践表明:初迁虫量大,往往会导致当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二是蛾量高,发蛾峰次多,卵量多、幼虫密度大。田间系统赶蛾和灯诱表明:2003年稻纵卷叶螟五(3)代有1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为12.5万头/hm2,田间卵量平均为120.3粒/百丛,幼虫为60~80头/百丛;2005年五(3)代有2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3.385万头/hm2、4.095万头/hm2,田间一峰卵量为170~22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7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50~140头/百丛;2007年五(3)代有3 个发蛾高峰,峰日蛾量分别为1.75万头/hm2、2.20万头/hm2、1.09万头/hm2,一峰卵量为220~260粒/百丛、1~2龄幼虫为70~120头/百丛,二峰卵量为350~500粒/百丛、1~2龄幼虫为110~150头/百丛,三峰卵量为120~250粒/百丛、1~2龄幼虫为40~150头/百丛。由于各个峰次均超过防治指标,2007年发生程度远大于2003年、2005年。三是残留基数高。我地四(2)代稻纵卷叶螟为外地虫源迁入,五(3)代虫源由本地上代繁殖与外迁虫源组成,六(4)代虫源由本地上代繁殖与回迁虫源组成。由于气候因素、防治不利等多种原因影响导致田间残留虫量大。2003年、2005年、2007年平均残虫量四(2)代分别为62头/百丛、75头/百丛、

84头/百丛,高的分别为220头/百丛、304头/百丛、312头/百丛;五(3)代为210头/百丛、65头/百丛、308头/百丛,高的分别为2 105头/百丛、803头/百丛、2 512头/百丛。上一代的残留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的本地虫源。

1.2气候异常

近年来,我地气候异常,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6月底至7月初,本地过程性降雨多、雨量大,对四(2)代稻纵卷叶螟多频次、不间断的迁入十分有利。2003年、2005年、2007年从6月25日至7月10日,雨日分别为9d、7d、10d,其中暴风雨分别为7次、3次、4次。2003年、2005年初迁虫量大;2007年迁入量虽属中等但气温低、湿度大,稻纵卷叶螟产卵量大,幼虫基数大,7月2日查卵300~550粒/百丛,7月5日查1~2龄幼虫40~150头/百丛。

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一般正值高温,但近几年,台风频繁,降雨强度大,利于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部分迁入。2003年7月17~21日、2005年7月20日至8月5日,2007年7月19~23日、8月2~5日均出现较长过程的降雨,田间出现多次五(3)代蛾高峰。

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受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地近几年属“暖秋”。尽管2007年有几次过程性寒流南下,但基本上仍长时期维持在暖秋状态。此时正值双晚孕穗抽穗期,适宜稻纵卷叶螟生存繁殖,再加上中稻田未迁出的成虫大量的迁移扩散,使田间蛾量较大。

1.3栽培的多样化造成稻纵卷叶螟世代重叠

栽培方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单、双季混栽,单季稻比例增大和栽插时间长等导致田间水稻生育期复杂,为稻纵卷叶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80年代,安庆地区几乎全是双季稻,单季稻面积在3.33hm2,仅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8.48%。经过多次调整种植结构,安庆地区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到2007年单季稻面积为15.626hm2,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40.53%,成为明显的单双季混栽区。安庆地区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都是单季稻的栽插期,不同生育期的水稻为其提供了繁衍场所,致使同一时间各种龄期的稻纵卷叶螟都有,表现出明显的世代重叠。

1.4品种抗虫性弱,田间气候适宜其生存繁衍

近年来,我地种植的都为优质高产的杂交稻。单季有两优培九、协优332、D优527等,双晚有协优978、丰源优272、丰源优299等。这些品种抗虫性弱、植株高大、生长繁茂、田间郁闭度高,适宜于稻纵卷叶螟栖息繁衍。

1.5抗药性增加

稻纵卷叶螟对有机磷农药出现了高度抗药性,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也提高了几十倍。特别是3龄以后的幼虫抗药性更强。田间抗药性种群的产生和积累是造

成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6防治不利

分户种植和管理的生产状况给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大量的副效应。诸如用药种类混乱、单一农药混合使用、施药时间不准确、施药方法不当等,从而导致田间残留量增多,使下一代防治难度加大。

2防治对策

2.1准确测报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加强虫情监测至关重要,要做到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灯下虫量与大田赶蛾、查虫与查卵相给合。系统赶蛾应选择长势不同的田块,同时应将田边虫量与田中间虫量进行加权分析。蛾峰日2d后查卵定防治适期,同时结合幼虫发育进度及幼虫所占比例,推测下一代发蛾峰期及峰次。

2.2选准药剂,提高防效

由于稻纵卷叶螟为叶面害虫,喷雾一定要做到细雾均匀喷施。施药时间选择在晴天上午9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建议使用机动喷雾器。通过2005~2007年防治实践,可选用以下几种配方:1.8%阿维菌素1 500mL/hm2+48%毒死蜱1 200mL/hm2、15%氟铃脲•阿维13.5kg/hm2于卵孵高峰到1~2龄幼虫高峰期用药,药效较好且对天敌安全。防治中添加有机硅助剂,如滋润等防效更佳。

2.3开展防治药剂的研制和抗虫品种的选育

防治稻纵卷叶螟时水稻正处于生长期,这样致使上部新生叶着药不多,造成防治时间短。建议科研部门开展新型农药的研制与筛选,以提高防效。同时要注意抗虫品种的选育,基层要注意抗虫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工作。

3致谢

部分数据由怀宁植保站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