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4期 2009年7月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27 No.4 Jl11.20o9 关于构建民族:ttl5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郭燕来 2 (I.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A.n.-;2.贵州大学马列主义教学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从不同 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各自的精辟见解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尝试对构建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的内涵要求、意义、面临的特殊性问题以及解决途径等主要问题进行粗略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较 为系统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6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9)04—0027—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民族地 区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以来,学者们尤其是从事民族理论工作的专家、学者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围绕构建民族地区和 谐社会展开深人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并且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尝试对这一问 题当前的研究现状作出综合整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学术界主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 会的特殊性要求几个层面进行了阐释。 有学者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第一,民族地区在民主法治上要着重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 这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第二,在公平正义上,主要解决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民 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第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 现。第四,民族地区要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这主要是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内涵的科学论述,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演绎出来的。 有学者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出发,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1)民族和谐:就是民族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2)区域和谐:是指狭义上的 同一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不同区域之间的和谐;3)发展和谐:是广义上的民族地区与全国中东部发达地区 的发展和谐;4)文化和谐:是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之间需要互相尊重、包容 多样。 有学者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五个方面的和谐:1)经济和谐发展;2)政治和谐统一,其主要标志是民族团 结、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是一个与全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具有统一性的概念,还是指与其 收稿日期:2009—03—19 作者简介:郭燕来(1978一),男,山西太原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贵州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7. 他地区有明显区别的狭义范畴,还是二者兼有,这个最根本、最基础的理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解决。 另外,在概括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特殊性涵义问题上,理论界需要更加全面的归纳出民族地区构建和 谐社会还应包含宗教信仰和谐、民族地区生态和谐以及边疆民族地区与周边民族的和谐关系等。 二、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界普遍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与现实意义,并着重从全国和谐社会的实现、巩固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民族团结与维护社会 稳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阐释了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很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 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 好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民族地区和 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全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局。 有学者从党和国家长期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社会基础、实现党 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在新时期,只有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的力量,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与民族关 系,解决好民族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才能更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东西部 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尤其少数民族聚居地(绝大部分集中在西部与边疆地区)与内地和东部地 区的发展差距问题更为明显,这已成为影响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也给西方敌对势力 利用各种图谋分裂祖国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将 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 国家统一。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是我国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我国少数民 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广。民族地区是否能够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关系到全国和谐与发展,也只有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沿海发达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与政治保障。 有学者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视角出发,认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民族地区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 期,缩小与中西部差距,摆脱贫困,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现实需要。 当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理论意义上,需要进一步研究构建民族 地区和谐社会的这一论断是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并且主要表现在哪 些方面;需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 新;第二,从现实意义上,需要进一步具体探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对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宗教 信仰冲突、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的意义。 三、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面I隘的问题 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理论界一致认为 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除了遇到与其它地区一样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问题外,民族地 区还面临着一些特殊性的问题。概括起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七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民族问题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就是民族问题。在我国民族聚居区,普遍是多个民族 的聚居地而非由单一民族长期居住。在多民族地区,民族问题长期客观存在,各民族的自身特点与各民族 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性格、心理、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也将长期存在。各民族在总体上和睦相 处的同时,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在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 各民族之间的和谐问题。 ・28. (二)宗教问题 有学者认为。我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并且在民族地区又存在着多种 宗教信仰,宗教形态也是复杂多样。一般而言,相同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内部团结,但不同 宗教信仰又会引起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境内外敌对势力就是利用这些对民族地区进行各种分裂活动, 破坏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给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特殊困难。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从地理空间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两个层面进行了阐释。 从地理空间上讲,区域发展不平衡又有不同观点:大部分学者认为,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是指民 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上,其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落后。有的学者则认为区域发展不平 衡主要是指在民族地区内部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极不平衡。民族地区城镇发展水平相对较好,而 地州上的偏远乡村在各方面则处于极度贫困状态。 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具体表现上讲,学者们普遍认为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落后问题,并由此引发的基 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社会保障系统、医疗卫生条件等等的相对落后以及收入差距的加大。以经济 社会发展滞后为根本问题的民族问题在民族地区表现十分突出。 (四)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图谋和活动 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普遍认为,近年来,随着国际民族分离主义思潮的兴起,西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 势力相互勾结,以宗教和民族问题为借口,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这对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构成严 重威胁,也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五)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仅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根本 标志。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但民族地区一般都处于边远高海拔 地区,高寒缺氧,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繁,生态脆弱,这些自然生态环境与地理条件给构建民族地区和谐 社会造成了特殊的影响。理论界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与突出表现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有学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相比的特点有:1)不同民族地区生态环 境差异大,有沙漠地区、高原高山地区、草原地区以及热带雨林地区;2)生态水平总体落后;3)生态环境大 都十分脆弱;4)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水土流失、草原沙化、森林面积锐减等。 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族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突出表现在1)地表植被稀疏;2)水土流失严重; 3)荒漠化扩大;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5)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等。 (六)人口文化素质较低。人才资源匮乏 有学者认为,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原因,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科技教育落后、劳动者文化素 质较低,人才资源匮乏。虽从建国以后,民族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民族教 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但劳动者文化素质水平与人才的总体数量尤其是高科技和高层次经 营管理人才都无法满足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成为制约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主要 因素。 (七)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特有文化,这些都是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通过本民族集体 的智慧与辛劳而创造的,而且它们将长期存在,长期影响每个民族的长久发展。因此,如何尊重、保护与发 展民族文化也成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个特殊问题。 从上述观点来看,当前理论界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但仍需要进一步拓展构建民族地 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深层次特殊性问题的广度,例如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跨国犯罪问题、毒品走私问 题、艾滋病传染问题以及边疆恐怖主义活动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另外在此基础上,需要将这些特性问题进 行综合性研究,因为他们是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具有 连锁反应的复杂问题。 ・29. 四、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对策措施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学者们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问题,对如何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有价值的思想。概括起来主 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消除贫困,缩短差距,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 基础。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科学确定民族地区发展目 标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出各具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2)深化改革,不断激发民族地区的创 造活力。3)继续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做好“三个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坚持国家的完整统一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有机统 一,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三,要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包 括: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继承、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第四,要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 障。人才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 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国家和民族地区的政府 共同努力,提供政策、经济与环境等方面的帮助。 第五,要加强自然生态建设,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和谐的生态环境。一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 发重点进行生态建设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补偿机制的机遇,从自然规律出发,加强生态建设,搞好综 合治理。二是大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加大环保治理、节能降耗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提 高其发展水平和档次。 第六,要加强民族团结,高度重视维护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团结、民族关系和谐,则政通人和、百业兴 旺;民族纷争、民族关系紧张,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第七,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根据民族地 区宗教信仰的特殊情况,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要贯彻好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民族 宗教无小事以及重视和增加各民族在宗教信仰方面正常的国际交往和交流活动,满足广大信教群众正常 的交往与交流需要。 当前理论界的成果主要涉及到经济领域的研究、政治领域的研究、文化领域的研究、生态环境的研究 等等,但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这项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重点还需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从党的 执政能力角度、法学角度、社会学角度、伦理学角度以及军事角度来探讨如何在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并且理论界虽成果较多但仍需要在更深层次去寻求适合各民族或各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可行 性路径。 五、关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 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涉及民族地区全局的重大关系,弄 清和理顺这几个重要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民族地区民主法制的和谐社会,就必 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以及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基本内容和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对构 建民族地区民主法制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当前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30・ (二J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丰富了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内容, 又是其要实现的最终目标。保障各民族地位和权利的平等,有利于实现民族地区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树 立“三个离不开”观念,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友爱合作、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各民族互助互利,有利于实现社 会对口支援、互动共进;在国际舞台上继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抵 抗外来不良冲击和影响。 (三)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和文化资源。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 措施,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与文化底蕴。 (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覆盖面小、整体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立法滞后,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和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构建民族 地区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各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领域建立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统筹社保体系完善与资本市场培育,构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对独立的新型关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长效机制,坚持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建设,协调推进,进一步重 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效率,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法制化。 (五)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 族地区保持其经济社会以及其他方面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的必要条件与前提基础。目前,民族地区 的生态环境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整体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 经成为民族地区发展所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对构建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教育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民族教育对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发 展民族教育、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需要搞好民族教育规划工作、真正落实优先战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 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民族高等教育等措施。 (七)人才发展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人才发展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人才资源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 要战略资源与智力支撑力量,加大制度创新、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是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发展,构建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智力基础。 (八)少数民族人口素质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民族素质在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并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主体优化条件。民族素质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 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相互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带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带动民族 地区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条件。 (九)民族宗教问题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有学者认为,民族宗教问题是关系到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需要及 时总结以前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并且要从多个方面着手解决。 综上,学术界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已经涉及 到了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加深了我们对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已经取得了 阶段性的成果,但有许多方面理论界的研究还没有深入研究的,例如,少数民族妇女地位与构建民族地区 和谐社会的关系、统一战线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3】・ 社会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王正伟.构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共产党人,2005:16. [2]赵智奎.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 [3]吴述裕.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民族论坛,2006:8. [4]陈国新.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J].思想战线,2006:2. [5]李英芬.论民族自治地方和谐社会构建的内涵要求和路径选择[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3. [6】谭明春.略论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北方经贸,2006:3. [7]戢广南.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思考[J].新疆社科论坛,2006:4. [8]朱天奎.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认识[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4. [9]赵才,邹逢佳.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与构建和谐社会[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3. _[10]梁代生.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5:3. [11]楚才元.努力实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J].党的建设,2006:8. [12]陆浩.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杂志,2006:16. [13]黄家南.努力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J].中共南宁市委学校学报,2005:4. [14]周建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4 [15]殷宏晖.发展和谐民族关系与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J].新疆社科论坛,2006:4. [16]德吉白玛.简论藏族传统文化与构建和谐西藏[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 [17]于磊.保护和建设民族地区生态与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5. [18]敏贤麟.民族教育对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作用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06:4. [19]吴鹏.提高和优化民族素质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J].理论纵横,2006:9. [2O]赵丽珍.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与人才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6. [21]郭家骥.云南的民族宗教问题与和谐社会建设[J】.贵州民族研究,2005:6. [22]顾华详.构建和谐民族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讨[J].民族问题研究,2007:7. [责任编辑:罗晓明】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 ̄ Society in the Multiethnic Region GUO Yan.1ai (1.College ofSocial Scienc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200444,China;2.Department of Marxisn—Leninism teachign,Guizhou Univers , 咖 ,Guizhou,550025,Chian) Abstract:Since the Central CPC Committee has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build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scholars at home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n how to con— 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They have issued their own insights and achieved expected results up to now.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on the implied requirements,the signiifcance,the spe— ciifc problems htat they were facing with,and the solutions to them for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hte ethnic minority areas,and to provide a systematic approach as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 areas;harmonious society;comprehensive study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