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新闻
诺基亚董事长:将推平板电脑扭转劣势
5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诺基亚董事长约玛·奥利拉(Jorma Ollila)今天表示,诺基亚将推出一系列平板电脑和混合设备,以扭转手机业务的下滑趋势。
奥利拉在1992年出任诺基亚CEO,之后的十年时间将诺基亚从一家举步维艰的芬兰工业集团,打造成了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厂商,市值也从6.5亿欧元暴增至3000亿欧元。但从2008年起,诺基亚再度陷入困境,迟迟未能在智能手机市场有所作为。不仅在高端市场面临苹果和三星的竞争,还在低端市场遭遇亚洲厂商的阻击。上个月,三星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厂商,终结了诺基亚14年的霸主地位。
奥利拉承认,尽管诺基亚早在2006年就发现了智能手机的重要性,但在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反应太慢,但他也表示,新产品和服务的结合将扭转局面,诺基亚的新产品将充分把握时机。他说,“平板电脑是重要产品,所以我们将会着眼这一市场,今后将有不同的混合产品。”
奥利拉同时表示,他支持史蒂芬·埃洛普与微软合作生产智能手机的决定,这也是埃洛普出任诺基亚CEO以来的第一个战略决策。然而,诺基亚的Windows Phone手机至要对苹果和三星的主导地位构成威胁,还需要时间。“2008年中至今已经4年了,回报似乎没有达到预期。公司明白这一点,并且普遍接受了现实,但我们当时还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尤其是平台软件开发能力。”他说,“竞争对手反应更快,推出产品的速度也更快。”
欧德宁:英特尔手机受好评 20款平板将问世
5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周四在年度投资者大会上表示,第一款英特尔智能手机备受好评,超极本将在下半年开始增长,年内将有20款采用英特尔处理器的平板电脑面世。
欧德宁说:“我们的第一款智能手机备受好评。我们有着远大的志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将会看到我们的处理器被用于更多的智能手机,这些手机将拥有非常优秀的性能。”
上个月,印度移动设备制造商Lava International推出了第一款使用英特尔Medfield处理器的智能手机,英特尔还宣布,Medfield处理器将被用于摩托罗拉移动、联想、中兴和英国移动运营商Orange即将推出的智能手机。
在PC市场,英特尔正在力推超极本,这种电脑与苹果的Macbook Air相似,还能提供iPad及其他平板电脑的技术特性。一些投资者担心超极本组件价格太高,比如固态硬盘,从而使得售价超出消费者的承受力。投资者担心英特尔可能会牺牲利润率来销售用于生产低价超极本的处理器。欧德宁表示,销售已经逐步进入正轨,预计将在2012年下半年有所增长,原因是将有更多厂商开始使用最新的Ivy Bridge处理器。
欧德宁说:“在今年假日销售旺季,超极本在个人笔记本销售量中所占比例将会达到40%,我们正朝此目标迈进。”
英特尔在上个月发布了季度财报,但该公司上一财季的业绩表现未能刺激其股价延续最近以来的涨势。财报还显示,与提升Ivy Bridge处理器生产线产能相关的成本将导致其毛利率受损,而且受损的程度超出预期。
欧德宁称,PC厂商正研发20款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和微软Windows 8操作系统的平板电脑,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他还预测称,拥有大量资金的英特尔将会成为数量日益减少的尖端芯片厂商中的一员,原因是这一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建造规模更大和投资金额更高的工厂。欧德宁预计,未来建造一座尖端芯片制造工厂需要1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远高于目前的50亿美元左右。
苹果请卡巴斯基为提高OSX系统安全性提供建议
北京时间5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面临Mac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恶意软件大潮,苹果向安全厂商卡巴斯基发出了求援信号,请求卡巴斯基帮助它解决OS X系统存在的潜在安全问题。
卡巴斯基首席技术官尼克莱格雷本尼科夫(Nikolai Grebennikov)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应苹果的请求,卡巴斯基已经开始分析OS X平台。他以前曾公开指责苹果对待安全问题的重视不够。
格雷本尼科夫说:“Mac OS系统确实存在漏洞,苹果最近邀请我们帮助它改善这个平台的安全性。我们已经开始对OS X系统存在的漏洞以及瞄准那些漏洞的恶意软件进行分析。”
他指出,苹果一直禁止甲骨文在Mac平台上直接升级Java。苹果总是自己来负责升级,但它发布升级补丁的时间通常都比甲骨文发布自己的补丁的时间晚好几个月。
苹果在发布最新的运行时升级补丁后,以Mac为中心的Java开发将移交给甲骨文来处理。苹果打算禁止其他厂商从Mac平台发布软件,这项计划宣布之后,它从OS X 10.7
Lion的默认安装程序中剔除了Java程序。
甲骨文在4月份发布了首款Java开发工具包和面向Mac用户的JavaFX软件开发工具包,这比苹果宣布放弃它自己开发的Mac版Java的时间晚了一年半左右。
卡巴斯基与苹果建立合作关系之前,闪回恶意软件已经感染了数十万台Mac电脑。苹果发布了一系列软件升级后,闪回恶意软件才得到有效遏制。
格雷本尼科夫称,闪回恶意软件的出现有力地证明了苹果的安全模式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还预计首款针对苹果iOS移动操作系统的恶意软件会在明年的某个时间出现
生活小常识
电脑机箱散热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电脑机箱散热一直都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电脑机箱散热最好的方法有哪些呢?如果能够将电脑整体温度下降约3至10度已非常足够,在这里我并不鼓励大家采用风力以外的极端散热方式。因为没有经验的朋友如果缺乏经验而弄坏了电脑,将是得不偿失的﹗...
1. .打开一侧的外机箱板就基本不用怕被烧了.
2.水冷散热器有一个进水口及出水口。
散热器内部有多条水道,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水冷的优势,能带走更多的热量。风扇的噪音小,但排热不如水冷散热器。
气流平衡对于保证其它系统部件的充分冷却仍极为重要。这涉及在机箱外壳的前面和侧面提供适当的开放区域,使所有部件都接收到所需的气流量。没有恰当的气流平衡,有些部件可能在低于所需温度下运行,而其它一些可能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运行。气流平衡不易掌握,但如控制正确,所有系统部件都能在建议的温度范围内运行。
系统风扇仍然是整个系统冷却方案的极有价值的一部分。系统风扇在系统内部造成一个相对于外部系统的低压环境。从而形成压力梯度,迫使机外的冷空气经导风管流入系统。
建议使用能提供至少 39CFM自由空气流的 80 mm或更大的后部风扇,以与机箱导风管配合从机箱排气。使用机箱导风管时不应采用后部风扇给机箱加压,因为这将使本解决方案完全失效。
而风扇加大,通风孔不加大,其散热效果同样没有达到。我们知道,在同一截面积下,方形孔的面积要比圆形孔的面积要大,也就是说方形孔的通风量要比圆形孔要大。
在充分考虑防EMI的情况下,只有使用一定大小的方形孔,才能达到最大的通风量。
不同的机箱有不同的散热策略:
1 笔记本电脑
一般下面和4侧面都不要放挡风的东西,尤其下面不能放挡风和保暖的东西,现在很多广告都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或者床上,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示范。
2 台式电脑的散热
要留意机箱的散热口,不同机箱有不同的散热口,现在很多机箱都有专门为cpu散热的口,原则上也是不要着所有的散热口。
3 电脑所在的房间一定不能有强光照着机箱,机箱四面都要保持通风
4 夏天的时候要开空调,如果房间比较凉快可以放在近门口的地方
5 如果电脑在玩游戏,编程,扫描硬盘,视频编辑等需要高运算的操作下,cpu、显示卡、内存和硬盘这些发热主要部分一定会很热,最好有装主板的温度检测程序以保护电脑。
1、CPU
一说到散热,大家首先会想到CPU。对于CPU来说,散热是很重要的,谁都知道头 脑发烧,就为干傻事。现时市面上的散热风扇用料大多是使用的散热片材料一般都是铝合金。从导热性来说效果最好的是银,接下来是纯铜,再接下来才是铝。采用 银材料的风扇价格比较贵,如果用来作散热片成本不好控制。而使用铝有很多优点,比如重量比较轻,可塑性比较好,而且不会氧化;此外因为纯铝太过柔软,如果 想做成散热片一般都会加入少量的其它金属,成为硬度较高的铝合金。
目前一般品牌的散热产品,散热性能不俗,应用于P4、Athlon XP等处理器上也没有问题,当中以铜质的产品传热性较强,令散热效果更佳,但重量却是它的败笔,常成了Athlon XP、Duron的杀手。因此AMD公司对于socket462上用的散热装置,就规范有最大重量不能超过300克。而且对于生产整机电脑系统的PC制造 商而言,散热装置的重量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运输过程中,一旦遇到离心力或震动,过重的散热装置将会
容易脱离原位因此,一些散热风扇的中央位置采用铜 芯设计,除了减低成本外,也减轻了重量。随着象AMD的Thoroughbred及Intel的533MHz P4更高主频的CPU上市,最新的散热风扇产品都会改用镀银,好处是除了散热能力较强外,亦非常之轻。可惜售价极高。
再者就是使用水冷散热器,同风冷相比水冷不但冷却效果更好,而且噪音也相对比较低。而且就算处理器全力运作也能确保它维持在低温度下。超频狂们可以借着水冷技术达到更高的超频成绩。不过水冷系统有个的缺点,如果不幸发生漏水,那么PC的内脏就会在一瞬间全OVER了。
另一种较特别的处理器散热器--油冷散热器,设有U形或S形导管,导管内装有液体,原理采用蒸发方式,将管底的液体蒸发至管顶进行散热,当管顶的液体冷却后便会回到底部,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2、显卡
现时显卡绘图芯片的运算能力,一点不比CPU逊色,这些芯片在运算时会发出高烧,故现时常见的显卡也有散热风扇及风扇设计。与处理器不同,显卡的空间不及处 理器大,对显示芯片的散热不能通过换大的散热风扇来解决,于是一些玩家就会向风扇着手。现时一般显卡风扇多为2,000至3,000转,而一些专为超频玩 家而设的薄身风扇则高达6,000转,以一、两寸的薄风扇来说,已非常强劲。同时对于使用高速显存的显卡,玩家也会购买一些小型散热风扇贴于显卡的内存 上,有的是一条过,有的是逐颗模块贴上。这些对于显卡来说,都是比较常见、也比较有效的散热措施。
显存散热片一般都有双面散热胶片。贴上就可以牢固的贴在显存表面。由于散热胶片
的帮助可以让散热效果更好,而且更耐用。不过可能有些显卡的正反面都有显存,所以这些用户要多购置一片散热片。
3、硬盘
谈到散热,很少人会想到硬盘也要散热。其实随着硬盘进入7,200rpm的高速时代,其也成为了一大热源。拿希捷的酷鱼四与一个5,400rpm的昆腾硬盘 相比,运行了三个小时后,系统温度要高出2~3度,而且从市场上的硬盘散热风扇所采用的风扇数及大小便可以想象热量的大小了。基本上,硬盘本身的散热设计 已比其它硬件好,但到了夏天,高速硬盘的工作温度都让人觉得烫手,如果你为确保硬盘内的重要资料不会付之一炬,也是会硬盘降温为妙。
一般的用户可以加个普通的硬盘散热风扇, 有钱的主可以来个硬盘散热器为你解决这些困扰,高档的硬盘散热器具备风扇调速和LCD液晶屏功能及温度显示等功能。
4、内存
自从出现RDRAM内存,内存便与散热片也挂上钩了。 在RDRAM 上设有一块铝片,是用作散热,但其它内存却没有这个装置。是否代表它们不用散热﹖当然不是,随着DDR333等高速DDR内存的出现,内存散热就显得非常 重要,尤其对超频玩家来说。下图就是一块使用了散热器的内存,是将两块铝片夹在内存上,有点象RDRAM。(内存散热片安装十分简单,加上夹子就可以使散 热片牢固的贴在内存片的表面。) 不过有的内存生产厂商推出了一种新的内存散热方法,就是直接在内存芯片上贴装一种的金属片,这样就可以增大散热效果,同时又可以减少空间的占用。这些散热片和内存芯片粘连的非常紧密,外形看上去十分的酷。
5、机箱
一般人认为电脑散热只需要注意以上几方面就可以了,往往忽略了系统温度的重要性。跟处理器不同,系统的温度可说是整个PC的“全球天气报告”。机箱高温的最 主要原因是设备散热不够,这样处理器、电源或其它硬件所发出的热量不能迅速被抽走,而机箱外的冷空气又未能补充,当热气囤积机箱内,温度便会上升,所以大 家开启电脑一段时间后,便会发觉机箱很快变暖,这就是其中一个“全球气候”变温的征兆,此时如能将系统温度降低,出现问题的机会便大大减低。
目 前市面上不少品牌机箱(如ST世纪之星)都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用户的散热问题,在机箱内部加装大功率风扇卡槽,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安装散热风扇。有的 机箱更酷,还采用了智能温控设计,如爱国者8088机箱,采用了智能温控技术,它在前面板中部设计精巧美观的液晶显示装置,通过精密感应器随时监测并显示 机箱内部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电脑正常工作。当温度超过正常标准,可按下机箱顶部特别设计的风扇启动键打开滑动式顶盖,电扇将自动开启,开始散热降低温 度。
如果你使用的是旧款机箱,那么就只有到手改装机箱--开天窗。不过对于改装机箱,选择一个合适 的开刀位置是非常重要的,用户首先要视察机箱哪个位置适合安装抽气风扇。一般来说,机顶及侧板位置比较适合。但要注意机箱内放置硬件的地方,安装风扇的位 置必须避开这些硬件,如电源、光驱、接线群、硬盘等。因此,左面机箱侧板的正中央或偏左下位置较适合进行改装。至于如何改装,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根据你所 选择的散热风散的尺寸大小,用电钻开散热孔,然后装上风扇就OK了。不过安装风扇时要注意抽风的方面及将所有风扇的电源线要拉出至同一位置。(这样不会阻 碍散热效果)
名人故事
马云创业故事:从顽皮少年到商界大侠
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
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
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
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
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
“伟大的企业要能赚钱,光会赚钱的企业不是伟大的企业。”
马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让自己的公司赢利,为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他的侠者气质也挥洒得淋漓尽致。著名的“西湖论剑”便是一例。
2000年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一周年之际,通过马云的积极奔走并请大侠金庸从中穿针引线、广发英雄帖,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新浪的王志东、网易的丁磊、搜狐的张朝阳以及8848的王峻涛等,在马云的诚意感召下欣然赴约。这些行走互联网商海江湖的英雄,这些平时激烈竞争和搏杀的对手,首次坐到了一起,在美丽的西湖边共同探讨互联网的发展和对策。
马云后来干脆将此活动改为了一年一度的“西湖论剑”,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年度盛事。
在马云的办公室里,高高悬挂着金庸先生手书的题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细品马云一直以来的创业足迹,这个题词正是点到要害,这也正是马云步步成功的秘诀。
面对未来,马云又有豪气的预言———“中国互联网从广告市场的争夺到短信息市场
的争夺,再到网络游戏市场的争夺,很快就要进入对电子商务市场的争夺。一直以来互联网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互联网正在为客户和原厂商创造新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更大规模化的企业活动。”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格局将产生巨变,一个新的互联网应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互联网将由‘网民’和‘网友’时代进入‘网商’时代。作为网商的代言人,阿里巴巴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要把互联网带入网商时代。”
补充:他自述的小故事:12岁时,我对学习英语产生了兴趣。每天早上,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骑车40分钟,到杭州西湖旁的一个小旅馆去学英语,这一学就是8年。那时,中国已经逐渐对外开放,许多外国游人到杭州旅游观光。我经常为他们充当免费导游,带他们四处浏览的同时练习英语,这8年的学习深深改变了我。外国游客带给我的知识和从老师、书本学到的很不一样,我开始比大多数人更具全球化的视野。
一个是李开复,前微软全球副总裁,Google中国区总裁,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一个是马云,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因为完成了和雅虎的并购,身价由 5亿跳升为 30亿。
当两位IT业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同时站上上周举办的“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的演讲台时,一个儒雅似书生,一个调皮似顽童。顷刻间,夏日午后恹恹欲睡的气氛烟消云散。
至今不擅长社交
台上是IT业“大牛”,台下是一群不满18岁的高中生。
拉近距离的最好办法,自然是告诉学生,“我”也是一步步从平凡中走来,做过傻事、糗事,有过失败、糟糕的经验。
李开复第一个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1981年,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当时学校法学院的院长想将一套学生选课系统从昂贵的IBM主机上移植到价格低廉的DECVAX计算机上,承包商开价十分高。听说李开复是编程高手,院长找到他,开出当时可算天价的工资———每小时7美元。李开复很自信地打包票,承诺8月初能完工。因为觉得工作简单,起初他并没有把这个工作放在心上,差不多有3个星期,李开复每天都在疯狂地打桥牌。可当他开始编软件后才发现,这个工作中,有很多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繁杂细节。到7月底,他老老实实告诉院长,计划要推迟1个月。可想而知,院长非常生气,当他决定把这个项目交给承包商时,李开复难过极了,他去退还薪水,但院长说:“如果你能从这件事中明白什么是诚信和责任,那就值得了。”
和11岁就到美国求学的李开复不一样,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马云从没出国留学经历,若说起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恐怕就是“从小就没人说我聪明”。
小学开学第一天,别的孩子都蹦蹦跳跳上学去,他却荡在路边玩耍,忘了去学校,最后被爸爸一把抓去学校;还差一点读不了中学———小学临近毕业,班里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考上中学,包括他在内,幸好那所小学临时改成了“天水中学”,不过因为实在太烂,半年后又变回了小学;第一年参加高考时,马云的英语分数只有个位数,第二年稍好一点,英语考了19分,直到第三年,他才以80分的英语成绩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
而直到今天,李开复还认为,不善于社交是他最大的弱点,“如果现在把我放到一个鸡
尾酒会上,我会无措到不知该做些什么,也不知该找谁交谈。”
“差点成了一名失败的律师”
对于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成功,李开复用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阐述了“选择”两字的意义。
在读高中时,他一心想做个数学家,到了大学里,忽然又打算当政治家,可一直到大二,他才发现自己既无法全身心地喜爱数学,也无法在政治方面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他倒是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于是,在大二的一天,他替自己作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大默默无闻的计算机系。
那时的李开复不过20岁出头,同学们都说太可惜,“但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做没有激情的工作,会让我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此之后,李开复觉得每一天都心花怒放、精神振奋,他对自己承诺,大学后3年的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
“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我就不会在计算机领域取得这样的成就;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我很可能只是美国某个小镇上一名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李开复先生比较帅”
两位巨头好不容易凑到一起,有学生请他们面对面相互评价。两巨头先是互相推辞了
一番,最后还是马云先开了口。
马云说,他除了欣赏Google这个互联网传奇,并且想要超越Google以外,还很欣赏李开复先生的严谨治学和温文尔雅。
“当然,”他想了想,很巧妙地给出一个评价:“如果以他为标准,我恐怕连100分里的10分都拿不到;但是如果拿我的标准来衡量他的话,恐怕他也就10分了。”
李开复的回答相对比较专业,他很赞同马云的创业理念:“他希望打造的是中国品牌的跨国公司,而不像一般的老板们只想走赚钱、发财、上市路线。”
又有人问马云:“你说男人的长相和他的智慧成反比。那你觉得IT业里,除了李开复先生之外,还有谁比较帅?”
马云忙不迭纠正学生的说法,声明他那句原话中应该有“往往”这个词。
最后他转过头去夸李开复:“他确实长得很帅。不过我也确实要说,IT界丑陋的人比好看的人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